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的曾祖父是辛亥武昌首义中著名的“三武”之一的张振武。虽然他已离汗我们89周年了,但他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仍铭记在我们心中。值此辛亥革命90周年,我结合父亲生前的回忆,将曾祖父的史料整理如下,以示怀念。 百忍世家 我的曾祖父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后改名振武,并以家乡竹山县名为号(竹山)。我们的祖籍是罗田县,大约在同治年间,曾祖父的曾祖父张世法来竹山经商。由于经营有方,逐渐富裕起来,遂置田产,购房屋,定居竹山。到曾祖父的父亲张儒镛时,因兵荒马乱,迁到离县城较远的北乡田沟(今茅塔区田沟村)。田沟确…  相似文献   

2.
正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战地救护队朱宝粹,1906年出生在江苏泰兴黄桥镇王家巷"朱履先中将府"内,她是我曾祖父朱履先的侄女。少年时期的她和众多堂姐弟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合一口锅吃饭。我曾祖父朱履先在家中为众多儿女们举办私塾教育,延请名盛江苏的黄桥著名教育家何卓甫担任塾师。大约16岁时朱宝粹被送到上海入读圣玛利亚女校,这是当时上海滩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后考入上海东南医学院妇产专业。在她读书期间,  相似文献   

3.
藏学家王尧     
在整理家藏的书画时,翻出了王尧教授用藏文书写的条幅。这还是十多年前,王教授在香港大学讲学时,来我家做客赠送的。那次在饭桌上,他提及想推荐我去给港大的佛学研究中心讲课。我很感谢他的好意,但心里明白可能性很小。因为主持中心的是一位从内地出来的年轻僧人,尽管他引用我的著作,但不会“引狼入室”的,毕竟这是一份好差事。也许是壬教授真碰了壁,后来就和我失联了。  相似文献   

4.
<正>(一)1912年中秋那天,我出生在今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村,当时属于科尔沁旗,蒙古一片辽阔的土地。我们曹家曾是草原上的一个大族,我父亲的家业并不大,因为祖父不喜欢他以至他承受很少。曾祖父一死,他就被赶出来,自立门户。曾祖父打过"黄带子"(清皇室宗族),祖父踢过县太爷的供桌,这些都是他引以为荣的家族历史。他喜欢出远门,尤其是南方,这有利于接受维新思想。他同情太平天国,后来接受孙中山的思想。父亲  相似文献   

5.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祖籍湖南长沙,但是直到1961年由干工作需要,才第一次到湖南。长辈们讲,我们原籍江西,后到湖南衡阳、长沙经商,是一个从商业发家的封建大族,后来又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而衰落。至于怎样从商业发家,又投身行武,变成了封建大族,他们没有讲。曾祖父刘培元是曾国藩湘军中的一个将领,在一本清史演义中,见过他的名字,好像是个团练。父亲说,因为没有给写书的人送钱,就把他的官写小了;这有可能,因为他死后还被清王朝说为“壮懿公”。曾祖父有六个儿子;有几个女儿,没有听说过,那是“女人不算人”的时代。他…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的曾祖父王老寿在世时是山东临沂、郯城地区的名医,他老人家与大军阀吴佩孚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并因此而为吴大帅背了半辈子"黑锅"(被划为"四类分子")。曾祖父曾说,大军阀吴佩孚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生前以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楷模,处处以"忠孝"标榜自己,确也为自己赢得了些许"美名";但同时他又疯狂地举起屠刀,残酷地镇压革命,落下骂名。至于吴佩孚一生功罪自有史家评说,但吴佩孚往往是以反而形象见诸于报刊,为了让世人管窥吴佩孚的另一面,笔者将曾祖父告知的两则有关吴佩孚的轶事转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解放后,吴宓在西南师院任教,是二级教授,月薪272.5元,在校内可谓"高薪阶层"。他一贯节衣缩食,自奉极廉,但却古道热肠,经常将工资送给向他求助的学生、同事。他的这种"乱花钱"有时让同事难以理解。"文革"后期,西南师范学院有一位女教师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送给孤苦伶仃的吴宓,吴宓给了那位女教师100元钱。有人对吴宓说:"一双袜子值多少钱?你给得太多了。"吴宓答道:"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的,我给她的不算多。"  相似文献   

8.
张鹰 《文史博览》2014,(8):69-69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曾在福建崇安县任知县.在他任职不久后的一天,有位贫苦农民来到县衙告状:他有一块祖上传下来的坟地,是块风水宝地,被县里一个富户给霸占了.这里原本葬着他父亲、祖父、曾祖父,可富户派人将他这三位亲人的灵柩移走.这位贫民呼天抢地,恳求朱熹为他伸冤做主.  相似文献   

9.
在德国讲学时,张玉书曾与一位德国教授合开一门跨文化课,"上课时,我俩就开始打擂台,针锋相对。他就把茨威格的作品定位为通俗小说,而我逐一分析茨威格的小说,证明为什么它不是通俗小说。"课程结束时,这位德国教授对他说:"你在这堂课上,至少说服了一个人认为茨威格是一个伟大作家,这个人就是我。"  相似文献   

10.
理想职业     
L兄给我列出了他心目中的女性职业排行榜:家庭主妇、小学老师、杂志编辑、设计师、公司职员、护士、医生、厨师、工人、教授。他恭喜我排名不算糟,并对我成为一名女教授的理想嗤之以鼻,告诉我女教授又要应付学术压力,又要为经费勾心斗角,是老得最快的一个职业。我只是觉得这个工作好像挺有话语权的,人家说啥时,总会引用"××教授说",便于我广泛传播自己的有毒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榘良 《江淮文史》2005,(2):151-154
周馥是我的曾祖父,1904年至1906年曾任晚清两江总督。在任职期间,他和两所名学校都曾有过一段历史渊源,现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刘仰东 《炎黄春秋》2007,(10):40-4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刘景录曾给宋振庭当过几年秘书。我是偶然间从一份简历中看到了刘景录教授的这段经历,随即萌发了采访他的念头。5月27日上午,我如约敲开刘景录教授的家门,他的书房外面,是一个用心布置过的阳台,一副藤桌椅而外,还有一台微型CD机。我就是在这个阳台上,伴着音乐和一杯清茶,享受着刘景录教授“娓娓讲来”的往事。  相似文献   

13.
相声大师侯宝林虽然去世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相声是那么幽默有趣,这无疑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今我们从电视上还可以看到他笑容可掬的面孔,听到他幽默诙谐的语言。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与他的第一次会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始终被他意味深长且颇具相声语言特点的谈吐牵引着,不知不觉与他上演了一场对口"相声"。"  相似文献   

14.
常志鹏 《神州》2012,(3):84-85
"看到这豆子,我就有种幸福感。"辽宁省凌源市公安局长张志儒从办公室的桌角处拿出一袋绿豆举在手上,他说这是他得到的最得意的礼物。这礼物让他觉得,给老百姓干点事儿,人家会动真格地对你好。给张志儒送豆子的人叫李健,这3  相似文献   

15.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又是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已经3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教授后,每到周一,他都会拿到一份"超高难度"的乐谱。教授是位知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了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他说。乐谱的难  相似文献   

16.
李琼 《贵阳文史》2008,(1):66-67
我的父亲李紫光先生,名德辉,号癯道人,别号窳翁,寓寓庵主,金竹庵主,晚晖亭主,麦北村农,城南李三等,祖籍浙江绍兴。他生长在一个清末官宦人家。我的曾祖父和祖父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期幕僚。曾祖父和祖父都在贵州兴义做过知府。  相似文献   

17.
正大伯父陈仁炳是我继父陈公绰(陈仁宽)的大哥。1979年大学二年级暑假,我和同学结伴去上海旅游,第一次见到他。我也是第一次见大伯母,比照片上显得憔悴落寞,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见到大伯父第一印象是瘦高,稍稍躬背,身体前倾。他那时70岁,思维清晰。当时他尚未恢复教授职务,给我的印象是完全没有从文革年月走出来。"四人帮"粉碎已三年,文革的伤痛仍在灼烧。他谈得最多的是文革期间的遭遇。我  相似文献   

18.
罗银胜 《世纪》2020,(2):28-31
朱东润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真是藏龙卧虎,十几位老教授个个学问高深,身怀绝技。其中,朱东润先生是我敬仰的教授之一。"军人死于战场,教师终于讲席",这是朱东润先生生前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治学不辍的真实写照。朱东润先生崇尚正义,作品总是充沛着激越的爱国主义崇高情怀。他在《陈子龙及其时代》一书结束时说道:"真正的战士,必然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或者死亡。"他说的寓意是极其令人深思的,而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9.
周游 《文史天地》2014,(7):43-46
正后唐太祖李克用临终时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遗言:"我给你这三支箭表示我有三个仇人。一是朱温,这就不用我多说了;二是刘仁恭,我当年举荐他当官,他竟投靠朱温;三是耶律阿保机,他曾和我结拜兄弟,竟也投靠朱温。恶气不出,我死不瞑目!我希望你代我用这三支箭射杀这三个人!"李存勖含泪点颔,于是将这三支箭供奉于家庙,每次出征就取出,带着上阵,战后又送  相似文献   

20.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跑警报刘文典教授,字叔雅,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卒于云南昆明。关于他的逸闻太多了,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与沈从文的逸闻。刘文典历来看不起新文学作家,在西南联大则尤其蔑视讲授现代文学写作课的沈从文。西南联大晋升沈为教授,刘文典很不满,怒气冲冲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刘文典是什么?”还有一次遇日机空袭,刘文典在跑警报途中见沈从文也往山上跑,便对沈说“:你跑什么跑?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被炸死了,就没有人讲《庄子》;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