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铜镜以其式样丰富、工艺精巧、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铜镜中独树一帜。本文从安吉境内出土汉代铜镜的种类、特点等方面,分析探讨安吉出土丰富汉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兰溪市博物馆藏有出土铜镜数量较多,式样丰富,无论是纹饰还是工艺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按时代顺序介绍了馆藏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镜24件,并分析探讨了兰溪出土铜镜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铜镜形制多样,题材丰富,汉代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但彩绘铜镜却极为罕见。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已发现的汉代彩绘铜镜共有三面。一面为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彩绘车马人物铜镜;另一面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2年新征集的汉代彩绘铜镜;还有一面是西汉陈请士墓出土的彩绘铜镜。陕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唐代螺钿铜镜是一种漆工艺与贝壳镶嵌相结合的特种工艺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传世和出土的唐代螺钿铜镜的综合考察,以及对早期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我国商周时期两种不同风格的螺钿工艺的比较研究,论述了唐代螺钿铜镜大致可分为虫胶树脂地镜背和漆地镜背两种样式,前者更接近于早期美索不达米亚螺钿工艺,应该是萨珊波斯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我国国内出土的螺钿铜镜,绝大多数应属于虫胶树脂地螺钿铜镜。螺钿铜镜皆为漆器是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出土于新丰秦墓的23面铜镜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成分分析,并结合实验数据对这一时期铜镜制造中是否存在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铜镜均为铸造而成,并未普遍经淬火、回火等热处理,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铜镜相比,铅锡含量较高且成分波动较小,表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铜镜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文还认为秦镜中较高的锡含量导致其脆性增加,可能是出土秦镜多已破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楚镜     
我国北方地区的铜镜起源甚早,而楚镜兴起较晚。根据目前的资料,最早的铜镜出于距今约4000年的青海贵南齐家文化墓葬中,以后在河南安阳出土商代铜镜,陕西凤翔、宝鸡,河南浚县、三门峡,辽宁宁城等地发现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铜镜。但在南方地区,未见有这一时期的铜镜出土;典型的吴越文化中也不见有铜镜。考古所见,直到春秋晚期,南方楚国的铜镜才开始出现。但到战国时,情况突然变化,出土铜镜的数量和种类都已大大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代表了我国战国时期铸镜工艺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7,(4)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故城周边先后出土了10余件战国彩绘铜镜,形制有圆形与方形,主要以红、白、蓝色矿物颜料平涂绘制纹饰,纹饰有龙纹、凤鸟纹、花叶纹、卷云纹、几何纹等。彩绘铜镜较为罕见,而临淄齐故城周边出土10余件战国彩绘铜镜,表明当时彩绘铜镜在齐国比较盛行。临淄战国彩绘铜镜的出土,为研究古代铜镜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从馆藏铜镜的修复谈中国古代工艺对文物修复的应用王赴朝唐代嵌螺钿人物花鸟铜镜,1955年河南洛阳16工区76号唐墓出土,①1959年由洛阳博物馆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入藏。出土时已断裂,从镜背看,镜体断裂为两大块,断口从左侧镜边经纽下至右侧镜边,横贯铜镜中...  相似文献   

9.
昝金国  郭福 《中原文物》2023,(4):119-126
汉代是铜镜铸造的鼎盛时代,草叶纹铜镜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镜式之一,纹饰组合精巧,铭文内容丰富,展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对于山东地区出土草叶纹铜镜的分类研究,为了解汉代手工业铸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10.
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铜镜出现在齐家文化中,自早期的齐家文化起,铜镜经过春秋战国的流行,在汉唐时达到了鼎盛,但作为中间期的魏晋南北朝铜镜却陷入衰落,铜镜的发展远不及汉唐。而南北朝时期的北周作为汉晋与隋唐的重要联系节点,其铜镜更是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本文通过对北周墓葬出土的铜镜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北周铜镜的发展特征。北周铜镜出土数量不多,形制以圆形圆钮为主,多为四分式布局或环绕式布局。北周铜镜主要沿袭于汉晋铜镜,按纹饰可分为连弧纹类、四乳禽兽纹类、规矩纹类、神兽纹类、草叶纹类与其他纹饰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出土的一件金饰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腐蚀特性,运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和ICP发射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铜镜样品的相组织、微观形貌和化学元素组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铜镜的相组织为铸态组织,中心部位有α+σ共析组织和共晶组织,边缘大部分为氧化物.铜镜正面锡含量高,铜和铅含量较低,有腐蚀坑,其元素成分有铜、锡、铅、铝、氧、硅和碳;镜背面三角凹陷区有碳酸盐物质.镜本体主要成分为氧、碳、锡、铜,凹陷区和凸楞边缘主要成分为金.镜断面处锈蚀产物为锡的氧化物及铜的氧化物或碳氧化物.铜在表面分布是中间部位高,两边低;锡相反;铅基本内外一致;硅是内部少,外部多.分析说明,仪器分析方法是了解出土铜镜制作工艺和腐蚀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哈尔滨市博物馆的所有藏品中,金代铜镜可算是比较有时代特征和制作风格的一类。这些铜镜几乎全部是从哈尔滨市及附近的阿城、双城、宾县等地出土和征集的。这些作为饰面照容用的铜镜,凝结着女真人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金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本文试从其中选择最具典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而且是金属工艺品。它的正面可以映出人面,背面铸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历代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我国铜镜的起源,据考古资料是在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为最早。表明铜镜是在青铜工艺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品种。但商代的铜镜由手是一种新生事物,铸工水平和装饰艺术都还比较原始。中国铜镜真正迈开它自身发展的步伐,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崩溃、封建  相似文献   

14.
河北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的地域广泛,种类多样,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本文根据出土铜镜的不同形制和装饰特征等,将其分为素面镜、草叶纹镜、星云镜、铭文镜、博局镜等15个种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与其它地区出土的铜镜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不同种类铜镜的流传时期。  相似文献   

15.
河北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的地域广泛,种类多样,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本文根据出土铜镜的不同形制和装饰特征等,将其分为素面镜、草叶纹镜、星云镜、铭文镜、博局镜等15个种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与其它地区出土的铜镜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不同种类铜镜的流传时期。  相似文献   

16.
郑曙斌 《收藏家》2011,(1):31-36
湖南地区出土的铜镜数以千计,可以管窥古代铜镜的兴衰历史。其中长沙战国墓出土的楚式镜,是全国同时代铜镜出土数量最多、品种最齐的地区。汉代长沙是西汉长沙诸侯王国的都城,出土汉镜数以百计,造型、纹样和意境全面创新。魏晋南朝时期的古墓,在湖南境内发现不多,镜子也寥寥无几。隋唐铜镜的发现逐渐增多,到唐末五代时,  相似文献   

17.
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在广西汉墓中出土的数量较多。50年代中期贵县发掘的一批汉墓,出土铜镜就达220多件。其中仅1954年贵县火车站发掘的98座汉墓,就出土了63件铜镜。在这批汉墓中,一般身分的墓主人大多随葬有1件铜镜,少数身分高贵的随葬2件。由此可见,汉代铜镜已是普通的随葬品之一。现从广西出土铜镜中选择部分精品,按类型及时代先后介绍如下。间隔式蟠螭纹镜 1956年12月贵县粮仓15号西汉墓出土。  相似文献   

18.
原泉 《东方收藏》2023,(2):15-17
“铸铜为鉴,整饰容颜;修尔法服,正尔衣冠。”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日常用具,其传世和出土的数量及样式多、分布范围广,具有重要的收藏和考古价值。据考古成果证实,中国古代铜镜初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繁盛于汉,衰退于明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作为历史文明的溯源物,中国古代铜镜以千秋史韵辉映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沉浮;其精湛的工艺彰显出先民的非凡审美、生活智慧和祈愿祝福;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习俗……因此,深入探研铜镜的铸艺、文化、保护等,有利于客观展现伟大的中国文明,丰富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体系。本文以辽阳出土的两面汉镜为例,管窥汉代铜镜不凡艺术气息之下的镜文化及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铜镜铸造的一个鼎盛阶段,洛阳地区出土的东汉铜镜早期风格多承袭西汉、新莽,中晚期发展出新的种类,表现为儒学思想、神道元素出现在镜背纹饰中,并盛行开来,新的纹饰布局格式也已出现。出土铜镜的物理损伤大都为断裂,化学病害主要是锈蚀,铜镜的修复重在对氯化亚铜与碱式氯化铜两种有害锈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一、隋纪年墓出土铜镜制作年代汇考 据笔者统计,有考古发掘记录的隋纪年墓共38处,出土有铜镜的隋墓为13座(表一),现将所出铜镜逐一考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