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2.
金文中的“敬夙夕”与早期道德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敬夙夕”与天命观念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蔡簋》:敬夙夕,勿法朕命。《师簋》:敬夙夜,勿法朕命。《师虎簋》:敬夙夜,勿法朕命。“夙夕”与“夙夜”同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又有:《师酉簋》:虔夙夜,勿法朕命。虔、敬同义。法,读为废,《诗经·韩奕》云:“无废朕命,夙夜匪懈,虔共尔位,朕命不易。”“夙夜”或“夙夕”即早晚,是一日之命,又称“小命”;“朕命”是周天子所受之天命,又称“大命”。“大命”由“小命”累积而成,《逸周书·命训》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7,(8)
去年故宫博物院征集组在北京"振寰阁"收购到几十年来一直不知下落的一件西周重要青铜器——大丰簋,现在已在太和殿用"朕簋"的名称陈列出来了。这件器物四耳,方座,器身及座上均饰有两两相对的张口和卷身的龙纹,高24、口径20.5公分,  相似文献   

4.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字资料,它对于钩稽补苴古籍的缺佚和不足,有着无可代替的价值。西汉以来,西周青铜器就不断被发现,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泾渭流域的关中地区,作为周族的发祥地和西周王畿所任,出土青铜器数量尤多,其品位之高、内涵之丰富,久负盛名。如著称于世的朕簋(又称天亡簋或  相似文献   

5.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有孙作云先生"说天亡?为武王以前铜器"一文,改大丰?名为天亡?,以"不克"下一字释"气"证明本?是灭商以前的铜器.同年第9期本刊又发表了唐兰先生对这件铜器的介绍,定其名为"朕?".大丰?、天亡?、朕?名虽不同,而器则一.今细审其铭文,觉得它既不是武王时器,更不是武王灭商以前的铜器.兹将个人管见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至县文化馆和楼观台文管所,近年先后征集到几件西周青铜器,现介绍如下。作宝簋通高18、腹围63厘米。兽形双耳有珥,带盖(图一)。簋的口沿和盖上均饰鸟纹,簋的腹内和盖内均有铭文"作宝簋"三字(图二)。亚父丁簋通高14、腹围60厘米。口沿外侈无盖,兽形双耳(图三)。簋的口沿饰鸟纹,腹内有铭文"亚父丁"三字(图四)。  相似文献   

7.
师道簋是内蒙古宁城县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簋铭94字,反映了益公、师道与辛公的相关史事。通过金文历谱的计算,可以求得师道簋铭具体年代为"周夷王三年(前883年)二月初吉丁亥"。通过与"吴虎鼎""师晨鼎""繁卣"等器铭的对读,"道"与"辛公"等人的关系也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     
轨簋秦代青铜器。1950年河南洛阳西宫秦墓中出土,同出的还有一鼎二壶。簋盖和器身有对铭小篆"轨"字,书法端正挺秀。小篆铭文在秦代青铜用器上很罕见。"轨"当即"簋",是此器的自名。器形如敦,盖上有三个卧兽形钮,腹部有对称的两铺首,器和盖都饰蟠  相似文献   

9.
容庚 《文物》1960,(Z1)
前读文物1960年第2期郭老"弭叔簋及訇簋考释"一文,颇有疑义;近复承段绍嘉同志以拓本寄赠,附函云"并盼示复"盛意可感,勉抒鄙见以答:弭叔簋甲子之甲,金文皆作十,此簋独作田,为他器所无.甲骨文上甲之甲作田,金文?作父甲鼎、甲鼎、兮甲盘之甲皆作田,尽属人名,与甲子之甲不同.故知此器乃属西周晚期,开混合使用之始,甲字是由此转变而来的.莽字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收入附录( -),说:"窃疑古镐京字必非从金从高之字.许氏说'镐温器也,从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丰多丰草,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班簋、叔夷钟和晋侯稣编钟的相关铭文,确认"■人"即"国人","■""■""■"实为同一字,俱为"国"字之初文。《班簋铭》中之"东或",应训为"东域",并非"东国"也。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利簋的制作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周武王时期说和周成王时期说。本文从"珷"字的性质、用字习惯以及"征"字的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了重新考释,证明利簋的制作年代当为成王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2.
《考古》2006年第9期发表了罗琨先生《利簋"岁鼎"析疑》一文(下简称"罗文"),针对我与何炳棣先生合写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一文对利簋的解释,提出批评。罗文首先从分析"岁"字入手,指出甲骨  相似文献   

13.
按照"字形———字义———先秦学校情况"三步式对先秦的几个常用的学校称谓字进行论述,以求理清称谓字的本义及其演变,了解先秦学校的概况。学校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金文中能证实周时有学校的铭文也有很多。如周康王《大盂鼎》":……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周宣王《师■■》":师■才昔先王小学,……"《静簋》中有"学宫"称谓。以上先秦典籍及古文字资料中出现了"学、庠、序、校"等众多先秦学校称谓字。本文就"学、庠、序、校"四个先秦学校常用字逐一进行解说,以便探其字源并了解先秦时期学校的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09年第2期刊载了张光裕<(旡可)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一文,作者对"(旡可)簋"铭文做了精彩的考释,并指出了这一器物的重要价值,读后颇受启迪.然笔者以为,"(旡可)簋"铭文的考察尚有略可补充之处. 一、"(旡可)簋"所述史事的年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宜候■簋铭文中"王卜于宜,入社南乡"之句的全新考订,结合滕虎簋"虎"字与前贤所释"虞"字结体基本一致之比较,以及对西周初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考证宜侯矢原封虎侯,不属吴君世系,其迁封之邑为邳县北之祖。  相似文献   

16.
"南公"见于大盂鼎、南公有司鼎和南宫乎钟等铜器铭文,学界一般认为"南公"之"南"应是"南宫"的省称。根据《左传》及《白虎通》引《诗传》而知,南公有可能就是周武王十兄弟中最小的聃季载,"聃"与"南"为通假字。称南公应是原居于周宫中的南宫,又封于南土的采邑而得名。叶家山M111中再次出土了一件"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铜簋。"南公"铭文在南土的再次发现,对探讨其族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字依据。从铭文可知,"南公"为曾侯犺的父辈。结合大盂鼎铭文并综合年代分析,曾侯犺与盂可能为叔侄关系。如此则叶家山所发现的西周早期曾国应为姬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中一版甲骨的新旧拓本进行校证(其旧拓著录于《合集》4986),新识出"■(孽)"字,并根据该条卜辞中的"余孽",系联《合集》20613中的"余■(孽)朕老工延我艰",对"朕老工""延我艰"做进一步释读,认为"朕老工"指王室旧臣,"延我艰"指"延续商人的灾祸",最后探讨了《尚书·大诰》"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的文法和意义,认为"诞"应读作"延"。  相似文献   

18.
《尚书·牧誓》的成篇时间,有学者从文字、记时方式和用词等方面怀疑非周初所为。尽管如此,武王克商的一段历史,却是不争的史实。1976年3月,陕西临渲出土有一青铜“利簋”,是迄今所发现的西周最早之青铜器。器内底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述武王克商经过。其中有“武王征商,佳甲子期,岁鼎克闻,夙有商”等金文。另外,清道光年间,陕西山出土有西周早期重要文物“大丰簋”(亦称“天亡簋”或“联簋”),器有铭文八行七十八字,文多颂词,记述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大丰”把典之事。可知史载不妄。《牧誓》篇系指武王即位后第…  相似文献   

19.
1981年3月,河南省灵宝县文管会在本县土产公司废品仓库拣选到一件春秋铜簋。簋敛口,有盖,二兽首耳,耳下有近方形珥,圈足下有三小方短足。盖内和器内底部各铸篆文"伯嘉父作喜姬尊簋"八字。盖和器身口沿都有一周重环纹,腹部有五道瓦纹。圆形抓手外径7.8、内径6.2、壁厚0.7、高1.9  相似文献   

20.
史密簋“”字说张世超安康出土的史密簋铭文曰:"率族人、白、周伐长必。"其中的"白"诸家读为"菜伯",已无异议字,张懋等据郭沫若师震簋铭文的考释释为,①师震簋铭曰:"今余肇令女齐币(师)、左右虎臣正(征)淮尸(夷)",将史密、师震二器铭文读,是同一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