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的游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据传早在1500多年前,雅隆地区的“望果节”中就有斗剑、角力、耍梭标等游戏活动。公元七世纪以前,藏族的谜语游戏就非常普及,并成为统治者持政议政的手段之一。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诸部落,建立了吐蕃帝国。从吐蕃政权建立到崩溃的二百多年间,几乎在许多的宗教和民间的节日及庆典上都要举行各种游戏活动。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名胜古迹的墙壁上,就有摔跤、抱石头、坐翘翘板的游戏画面。十五世纪中叶,由五世达赖喇嘛为藏族男子所规定的“男子九术”中,就有射箭、举石头、游泳、摔跤等游戏内容。1401年,宗喀巴大师  相似文献   

2.
赛马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民闲暇之余的集会,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藏族的节日民俗中,赛马常以母  相似文献   

3.
吉都藏族苦乐与共的民间社团平措扎西“吉都”是藏族群众自愿结合的一种民间社团,也是藏族生活习俗的表现形式之一。过去吉都在藏区,尤其是卫藏一带如天上星辰,名目繁多。目前这一民间文化现象虽仍在延续,但从内容到名目、数量等方面都没有过去丰富、众多,所以现今为...  相似文献   

4.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著名的藏族民间史诗,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品。据专家研究,这部史诗的雏型形成于藏族氏族社会开始体解、奴隶制国家政权正在形成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5.
“伊”和“卓”是玉树藏区两种不同风格的民间歌舞。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期上慈仁桑姆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介绍。文章说,在歌舞时“伊”几乎都是男女各半围成圈,由左向右顺时外舞动,又称“国伊”,即圆圈舞。“伊”的动律特点是以颤屈、动律为主,双膝在胯部下发力,上下自如流畅地颤动。在舞蹈情绪上,男子动作夸张粗扩、热情奔放、起伏跌荡,显露出高原男子的阳刚之气。女子则低头弯腰,起伏适度自然,含秀隽逸,隐露藏族女子的阴柔之美,两者配合默契,有一种与大自然融洽和谐的气氛。“卓”有两种,一种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了解西藏的人都知道青藏高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高高低低的山峰。民间故事中一般大山是雄性,是男子,是丈夫;湖泊是雌性,是女子,是妻子、母亲。藏族先民认为这都是神山圣湖,是绝对不能亵渎的。这是人类原始自然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占有及其独特的地位。传至今日,藏族地区最著名的四大圣湖即:玛旁雍措(措即湖)、羊卓雍措、拉姆纳木错(纳木湖)和雍措赤雪嘉姆(青海湖)。在众多民间传说中,这四大圣湖与其他湖泊一样,都与神女、仙女、姑娘、妇人有关。藏族先民把湖泊和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藏民族色彩纷呈的…  相似文献   

7.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间传统木雕艺术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器皿木雕、造像木雕、经版木雕、经书封版木雕、模具木雕、风马旗模版木雕等多种形式,是藏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王筱燕 《神州》2011,(17):116-117
遍布青藏高原的藏族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它是藏族民俗文化的形象体现,也是藏族民族精神的视觉表征。它体现了藏族民间文化鲜明的宗教性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筱燕 《神州》2011,(8):116-117
遍布青藏高原的藏族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它是藏族民俗文化的形象体现,也是藏族民族精神的视觉表征。它体现了藏族民间文化鲜明的宗教性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藏》2014,(5):96-96
郭晓红在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认为《格萨尔》史诗说唱艺术,是藏族民间口头文学与歌唱艺术在干百年的传承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史诗中众多的人物唱词都遵守着一个约定。  相似文献   

12.
<正>天珠是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珠宝,亦被称为西藏天珠。九眼天珠在藏族史料、传记中都有记载,著名史诗《格萨尔》中有一部"宝物颂"专门讲述九眼天珠。九眼天珠品种繁多,形状上有条柱形和球形,两种都有穿绳小孔,条柱形有一眼、二眼、三眼直到九眼、十二眼、十八眼不定,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因是吉祥之数,被视为最佳。九眼天珠在天珠中寓意也是相当美好:集九乘之功德、慈悲增长、权威显赫、离苦得乐之意。至高无上尊贵之  相似文献   

13.
巴郎鼓舞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个乡,是一种融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民间古老的歌舞形式。当地藏族称巴郎鼓舞为“沙目”,其表演的场地称“沙目”场,它具有既祭祀又娱乐的双重内容。 巴郎鼓舞只在春节期间进行,平时不作专门训  相似文献   

14.
廖斌 《旅游》2003,(7):9-11
“阿尼玛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的一座神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阿尼”是安多藏语的译音,意为先祖老翁。“玛卿”则是古代藏族部落的姓氏,包含着美好,幸福和雄伟的意思。藏族民间传说中,玛卿岗日大雪山是“博卡瓦金”二十一座神山之一,亦称“斯巴乔贝拉格”即开天劈地九大造化神之一。排行老四,专掌安多地区山河沧桑之变,是东部藏区的保护神,“阿尼玛卿神”管辖大大小小许多山神,他“威严公道”,“勤劳能干”,所以被雪域人民尊为供奉之神。  相似文献   

15.
青海藏族银器青海民间常见的重要艺术品和实用品。由于银的比重高、纯度高,久用耐磨,不易腐蚀、氧化,色白有光泽。所以,藏族牧民在长期的牧业生活中,习惯用银装点自己,美化生活。银器用具、饰品在藏族民间应用很广泛。这些银器可分为四类,用银点缀镶饰的品种就更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娴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瞻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性,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赡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姓,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8.
张鹰 《旅游》2003,(12):44-46
西藏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藏族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它古老、独特、丰富的民间艺术正是西藏文明史的写照,玛尼石刻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大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苯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堆谐"是一种流传范围较广且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它起源于13世纪萨迦王朝时期,流行于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时期。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扎念琴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保护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20.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