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用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是一位佼佼者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 ,又是家喻户晓的智多星。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以及高尚的品德风范和近乎完美的人格道德 ,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笔者谈谈诸葛亮用人的得失及其启示 ,望读者不吝赐教。东汉后期 ,天下大乱、群雄争霸。诸葛亮作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的刘备的得力助手 ,深知人才的重要。他说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他坚持“治国之道 ,务在举贤” ,提出了“官以能为次序” ,“爵以功为先后”的主张 ,而且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好心的大臣和儒生都劝君王为社稷着想,要“亲贤臣,远小人”,要“近君子,远小人”。但是,历代君王多会重用一些“是鬼不是人”的小人。有些好心的人遇到这种事,总是为君王惋惜,以为是君王没有看清小人的真面目,上了小人的当,用错了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老爷,挺尸之后获得“炀”之谥号者,共有三人,一是陈后主陈叔宝,二是隋炀帝杨广,三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炀”是恶谥,为那些“好内远礼、去礼远众”,也即荒淫无耻、亲小人远贤臣的死皇帝所专用。  相似文献   

4.
半年多世纪前 ,侯外庐先生在评价王夫之的学术思想时曾指出 :“船山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的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 ,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 ,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下翻案估定 ,所以他的思想蕴涵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这在研究他的哲学上是最棘手沉重的难题”(侯外庐《船山学案》)。那么 ,什么是“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为什么又是“最棘手的沉重的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须从学术史与文化史的关系来加以阐述。文化的发展与人类对自身现状的反思与创新息息相关 ,这构成了历代学术的基本内容。而学术史则是研…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1619-1692),本名王夫之,字而农,号菖斋。因中晚年隐居在衡阳县曲兰镇石船山附近,而自称船山老人,后人尊称他为船山先生。  相似文献   

6.
嵇文甫先生是关注、研究王船山史论的老一辈学者之一。他一方面从历史哲学的高度看待其历史思想,将之概括为古今因革论、朝代兴亡论和华夷文野论;同时,对其史论中的史学方法论也予以总结。从方法上看,他注重由哲学而史学的分析,尝试在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视野下对船山史论作比较考察。这两个方面,对于船山史论的进一步研究,多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久远以前,有一户阿昌族人家,父母都已过世,哥哥带着两个妹子一块儿生活。他的大妹子是同娘所生,小妹子是后娘所生。两个妹子长大成人后,都相继开亲出去了。亲妹子开亲在比较远的山寨子,夫妻挺和睦,只是生活较为贫寒。亲妹子平时忙于生计,很少有空到哥哥家来宽闲。哥哥有时听到妹子捎来口信,要他去串一串,只因到亲妹子家爬坡上坎,来回起码又是三四天,所以一世人过了大半年辰,也只到过亲妹子家一两回。在亲妹子家吃的是山芹野菜荞木酸,喝的是白水泡干腌菜汤。回家路上,风一吹,脊背怪痒,全身有气无力。想到在亲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但具有卓越的领导天才,还创造性地形成和实践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用人思想,从而把中国革命推向了胜利。今天,我们认真研究毛泽东的用人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数量和素质有决定意义。毛泽东认为,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有德无才,不能搞好党的事业;有才无德,将会败坏党的事业。毛泽东的用人标准,受中国古代政治家用人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三国时代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就要“亲贤臣,远小人”,“治…  相似文献   

9.
在船山现存的诗、词、文、赋等各体作品中,船山诗曾由作者生前亲加编定,系年明确;船山文、赋可考知写作年代者也不少。唯有船山词,既无编年,前人推考其具体写作时间者又不多。这对我们了解船山词写作的时代背景,探索船山词的具体内容带来了不少困难。今存船山词计有《鼓掉初集》、《鼓棹二集》与《潇湘怨词》,共收作品279首。另外,船山尚有《愚鼓词》一卷,其中含词26首。《潇湘怨词》,包括《潇湘小八景词·寄调摸鱼儿》、《潇湘大八景词·寄调摸鱼儿》和《潇湘十景词·寄调蝶恋花),共26首。因为在各自的“小序”里点明了写作时…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中国政治,君主高高在上,群臣环而拱之,这种等级关系自然造成了君臣之间的不平等。故常言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过,偶尔也会出现"臣要君听,臣不得不死"的例外。此例外的祖师爷名叫史鱼。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自认作为大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于是病故前嘱托儿子勿在正堂治丧,以此警醒卫君亲君子远小人。《韩诗外传》赞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诸葛亮伐魏临行之际,向后主奏出了著名后世的《出师表》,他在向刘禅推荐贤臣时说道:“长史、参军,此皆贞亮死节之臣也。”这里提到的“参军”即指蒋琬。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市)人,东汉末年,蒋琬跟随刘备入蜀。他办事干练,诸葛亮伐魏,他负责军需粮草供给,常以“足兵足食”补充军队,为伐魏立下了汗马功劳。蒋琬历任广都长、尚书郎、参军、长史等  相似文献   

12.
张贯三先生与其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贯三先生是近代山西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小时候,我几次得瞻老人丰采,并见过他那富甲三晋的藏书。因先生是先父最尊崇的恩师,所以,我幼时的心目中就矗立起他老人家的高大形象。年长后,闻先生生平治学事渐多,又稍诵其诗文,知先父之心仰先生盖有自也。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几十年,连先生的弟子也多已作古,而撰忆先生的文章却甚寥寥,有感于此,我拟就所闻而述之,以了多年的宿愿。自知矮人观场,难述先生于万一,而又不甘  相似文献   

13.
对于贤相伊尹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仍处于误区之中。其一,多数介绍资料,都一致确认伊尹是有莘氏的家奴,善于烹调,以美味喻政治,因而得到成汤的重用。又有部分学者认为,伊尹为家奴说不可取,伊尹应是大巫,是宗教领袖,所以他能协助商汤灭夏建商。此说当今颇为流行。但证据不足,且从伊尹一生的政治生活来看,亦无相关行迹,因而此说也不可信。其二,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三年见效,太甲复位,卒成名王;与另一说伊尹篡位自立,七年后太甲潜出,诛杀伊尹说,相提并论,缺乏选择与判断。后来虽有学者加以纠正,但论证力度不足,影响甚微。本文认为,伊尹本是夏朝贤臣,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丰富的从政经验,他的离夏从汤,是明主与贤臣的双向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机遇。又认为太甲杀伊尹说证据不足,只有伊尹教诲太甲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萨科齐在竞选法国总统时,被一些左派人士戏称为“美国先生”,而他本人似乎也铁了心,要跟希拉克时代与美国唱反调的戴高乐主义“决裂”。那么,在他“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法国与美国真的能建立起“深厚、真诚、坚定”的伙伴关系吗?萨科齐亲美,应该说并非做秀。这与他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曾评价自己是“一个实际行动的男人”、“一个务实  相似文献   

15.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时,陈独秀已僻居四川江津,此时,他也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历经艰险、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他早已没有了惊恐和慌张。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思念之情。所以,当北京大学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两人过从甚密的交往。  相似文献   

16.
1989年2月26日,安庆师范学院教授、我的恩师乌以风先生在他的寓所——天柱山南麓的谷口草堂病逝。这个时间我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但又常常怀疑先生已走了那么久、那么远。不说拨乱反正以后与先生晤谈情景仿佛如昨,就是先生蒙垢受屈之前在课堂上讲课的音容举止也多在耳在目。然而事实无情,先生去世确确实实已十多年了!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史学家戴逸(原名秉衡)先生是常熟人。他自1944年秋读大学后就与家乡渐行渐远,先去上海,两年后去了北京,从此就在北京学习、生活、工作了70多年。在漫长的70年里,虽然也曾回乡探亲或公干,但毕竟行色匆匆,席不暇暖。"近乡情更怯"与"感时花溅泪"的缕缕情思交替缠绕在他心头,虽然没有"白发三千丈"的夸张,但乡情乡思乡愁与日俱  相似文献   

18.
张宝昌  张事贤 《百年潮》2010,(10):32-35
胡志明主席曾多次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也有过短暂休养和患病治疗。他在北京时,通常下榻西郊新六所,有时也住玉泉山。我在中南海服务科工作了二十多年,前后共有五次参加了对他的招待服务工作。胡志明主席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非常亲切好客、简朴、随和的邻国首长。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亲历过的事整理成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9.
李天震 《世纪》2023,(1):25-26
<正>1975年2月,我被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招为研究生。据说这是“文革”中由周恩来总理亲定招入的唯一一批研究生。在研究室我意外邂逅久闻其名的大学者周谷城老先生。我们同处一间斗室。由于年事已高,先生此时已不再承领任何教研任务,一周只需来校坐班两天,通常就在写字台前看他自己想看的书。有时我会前去叨扰,向先生讨教一些学业上的问题。谷老很随和,说话也很客气,对我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有问必答、答必不厌其详,谈到意兴渐浓时还会用笔写在纸上拿给我看,完全没有我原先想象中那般高不可攀的“大学者架子”,时间一久,我同先生间已是无话不谈。  相似文献   

20.
正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明末清初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世称"王船山""船山先生"。作为一代名儒,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永生难忘的浴火重生之地却是广西永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王夫之生死与共的郑氏亡故,勾起了王夫之对往事的回顾,想起他与郑氏成婚之初劫难接二连三,夫妻二人"已旦夕作同死计矣"的情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