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就建国以来所开展的外国史学史研究而言,如果我们无视张芝联先生(1918—2008)的贡献,那么这段史学史的历史不但会显得苍白,甚至还会出现空白。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史学界欧洲史、法国史和史学史研究的一流学者,张先生从不主张东施效颦、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的史学潮流。相反,在他的论著以及与外国学者的交往中,他一直坚持保持自己一个中国学者的立场。这一立场,意味着中国学者在接触、引进西方学术的时候,必须基于中国学术的传承,符合中国学界的实际需要。张先生1986年在美国威尔逊中心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外国的经验有许多启发、示范作用。但他同时强调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照搬一个既有的模式或者按照一个现成的菜谱做菜”。①他在这里描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形,但也可视为是一种夫子自道。张先生在1991年为高毅《法兰西风格》一书写的序言中也称赞说,“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效颦某种流派”。②概括张先生的观点就是,史家必须与时俱进,不应囫囵吞枣、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照抄,因为学术思潮的形成,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文化背景则个...  相似文献   

2.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宁可先生,从事史学研究已六十余年,对于史学理论、中国经济史、敦煌学、隋唐五代史诸领域均多有创获,成就卓著。其论著多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集结出版为《宁可史学论集》(1999年)。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宁先生的第二本论文集——《宁可史学论集续编》。本书是先生近十年来成果的新总结,也是他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3.
往年陆宗达教授对我说:“去武汉张舜老门下求学吧,他学问大,治学严谨。”我跑到图书馆,在张老名下查到一堆书:《广校雠略》、《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古代史籍举》,《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广文字蒙求》、《中国史论文集》、《清人文集别录》、《史学三书平议》、《中国文献学》、《周秦道论发微》、《说文解字约注》……我为张先生学问的博大而惊叹,难怪著名学者曹聚仁有言:“有人问我,在新中国,研究国故学的,还有没有如钱宾四这样通博的人?我听了不觉大笑……张舜微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 在考取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后,幸得登堂求教。我一放下行李,便跑到图书馆。回来时,一位研究生告诉我,你们张先生来看过你。顿时,暖融融的,驱散了武汉早春的阴冷。作为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年逾古稀的张老走那么远的路,攀登几层楼看一个学生,我深知,这是先生寄予的厚望、前辈对我的希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史论集》第一、二集,吴泽主编,袁英光编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论集》选辑了三十年来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论文,共四十八篇。文章的作者,共三十四位,其中四分之一已经不幸去世。读到他们的遗作,不胜感慨。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籍如汗牛充栋。如何阐明史学本身的演变、发展,这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刘知几是唐代的大史学家。他著《史通》,对各家史书多有评论,但主要是关于史书体例的论述,很少涉及到史学本身的发展。清代章学城著《文史通义》、《校通义》,主张辨章学术,颇重学术流变,因而也有关于史学发展的论述,但终究不是有意识地对史学  相似文献   

5.
赵俪生先生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位大师,今年是他的八十华诞。他投身革命已有六十多年,从事史学研究也有半个多世纪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史学巨匠到今天硕果仅存的已经没有几人了,先生仍笔耕不缀地劳作着。先生是1957年被划为“右派”的著名学者之一,而他的学说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合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特别需要加以再认识和重新评价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财富之一。他的遭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非常典型而且有代表性的,先生是我的恩师,曾为我的论文集作序,题为《春波与我》。作为先生晚年的学生,我仅从个人角度由感性到理性地谈一点对先生的认识,以便读者,特别是比我年青一代的学者们进一步了解先生,故循先生笔法作本文是为纪念。  相似文献   

6.
书桌上放着3部辛亥革命史论文集:《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下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册)和《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下册)。这3部均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论文集,是中国史学会与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于1961、1981、1991年联合举办的3次纪念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论文的汇编,它们是新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发展道路上的3座里程碑。这3次会议都在武汉举行,我有幸出席了后面两次史学界的盛会,也有幸聆听了出席第一次会议的老一辈著名史学家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学术讨论会纪要许殿才997年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邀请部分在京史学工作者讨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苏双碧(《求是》杂志原副总编)、王思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蒋大椿(...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本论文集,收有作者历年所写的中国史学史论文二十二篇,末附《读史札记》十八则。在《前言》中,作者阐述了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看法,认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任务“首先应该绍述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知识;进而探讨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阐明中国史学思想领域中所反映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最后达到总结中国史学的成就,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史学遗产,借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读史管见》与胡寅的历史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史管见》与胡寅的历史评论李远涛一、生平著述与学术渊源胡寅(1098-1156),字明仲,一字作仲刚,或作仲虎,学者称致堂先生,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著有《论语详说》、《斐然集》、《致堂读史管见》、《崇正辨》。其中《读史管见》是他的史学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鼫鼠迹》     
<正>诸葛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系作者史志论文集。是其从事中国史学和中国地方志研究的文章自选集。其中,《史苑爪趾》,收录史学论文9篇,颇能窥见作者在唐末五代史研究中的独特视角;《志海遗踪》所收《志学拾碎》18篇,系方志史方面的文章;《书事评说》28篇和《序言跋语》15篇,则是作者对当代新修志书所做的研究、评述。  相似文献   

11.
《辽金西夏史研究》编后景爱《辽金西夏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是纪念陈述先生逝世三周年论文集。1995年8月,北京12家学术单位联合召开了纪念陈述先生暨辽金西夏史学术研讨会,有海内外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辽金西夏史研究》即是此次会议论文结集而成。陈...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史学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缅怀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业绩,学习白寿彝先生的办刊思想,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本期特辟专栏,发表下面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在总结白先生办刊思想的基础上,所论各有侧重。易宁教授重点对历史理论、外国史学等栏目的编辑提出了看法,指出要在国际学术的视野下,研究学术前沿的动态和热点问题,通过对传统学术的扬弃,实现学术创新,表现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特色。汪高鑫教授从重视理论探讨、加强综合研究、倡导优良学风三个方面,谈到白先生对《史学史研究》工作的指导,认为这几点对开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局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周文玖教授从史学史学科发展历程的视角,论述《史学史研究》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并对《史学史研究》的特色进行总结。《史学史研究》是广大史学工作者,特别是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者的共同的家园。把《史学史研究》办得更好,是对前辈学者开辟这个家园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3.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继《档房论史文编》和《明清史辨析》以后,韦庆远教授又于近期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史学论文集《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新析”)。与前两部论集侧重点稍有不同的是,《档房论史文编》和《明清史辨析》主...  相似文献   

14.
张广智先生在《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上发表的《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他说:“西方古典史学,最早于何时并由何种途径输入中国,对此我们还不甚清楚,还有待继续查考。”张先生又认为西方古典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回响是微弱的。下面我根据已查到的资料,说明一下19世纪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清代(以及明清)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取得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的藏书所及就有博衣凌、杨国恢主编的论文集《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1987),洪焕椿、罗仑主编的论文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论文集《清代边疆开发研究》(1990),叶显思主编的论文集《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1992),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1987),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研究》(1988),宋良曦、钟长永《川盐史论》(1990),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  相似文献   

16.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今年1月份,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一本专集:《史之心旅——关于时代和史学的思考》(240千字)。作者朱政惠原是该校中国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于历史系任教,也为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理事。这本专集是探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作者谈古论今...  相似文献   

17.
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这一道路的形成,深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梁思永。尹达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以《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史学发展史》三本著作为代表。重视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是尹达先生在“从考古到史学研究”学术道路中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治学特点,也是尹达先生能够沟通考古与史学研究,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台湾学者杜维运先生历时十七年撰著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史》(作者自印)于2004年6月全部出齐。杜维运先生长年致力于史学史研究,著有《史学方法论》(1981年)、《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1981年)、《清代史家与史学》(1984年)、《赵翼传》(1983年)、《中国通史》(2001年)等书,编有  相似文献   

19.
张峰  孙泽涵 《史学月刊》2024,(5):113-126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期刊之一,所刊论文从实证维度呈现了民国史学演进的脉络与动向。《集刊》的出版,受到新旧中西学问交叉融合的影响,所载论文具有重视西方新学理、运用新见之史料、继承传统考证法的风格特色。《集刊》的作者群体,牵涉众多史学名家,反映了以史语所为中心的学术社群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学人的交往与互动。同时,史语所以《集刊》为平台,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史学人才。从国际学界背景观之,《集刊》改革编辑形式,冀图与国际期刊接轨,积极推动“本土”与“域外”学者在学术研究共同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可以说,《集刊》作为现代学术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秦汉军制主要涉及军事组织结构、兵员征集、军队构成、军事征发、军务运作。相对而言,以往对整个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学术回顾,要更多一些。如刘苏《1988—1989年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9期),童超(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6期),江英《近两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新进展(一)》、《近两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新进展(二)》(《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以及黄朴民、谢宝耿《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黄朴民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黄朴民《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困境与转机》(《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建国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等。而具体到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学术史回顾,则较为不足,这里尝试对80年来秦汉军制研究进行初步回顾及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