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是南方百越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于越族所建立的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越国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独特内容,如越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近年的考古调查发掘新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探索揭示,墓上堆筑长方形覆斗状封土、使用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岩坑)木椁墓制、墓外较普遍地设置陪葬器物坑以及完全用仿青铜原始瓷或硬陶的礼器与乐器代替青铜礼乐器随葬等,都是越国贵族墓葬葬制葬俗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浙江海盐黄家山、杭州余杭、半山石塘等多处墓葬出土原始瓷乐器,器形主要有甬钟、錞于、句鑃、镈钟等,礼制瓷乐器作为随葬物,为研究先秦埋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21世纪以来,先秦时期瓷乐器考古现有许多新进展。除浙江贵族墓继续发现外,在江苏无锡鸿山大墓亦有数量可观、质量极佳的瓷乐器,同时遗址中也陆续有出土。瓷乐器考古及分析为其产品产地溯源以及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葬俗特征、越国音乐文化等维度的研究都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人字顶木椁墓首次发现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在闽越、南越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墓内的建筑形式推测原来也为人字形墓葬建筑遗存。江浙地区人字顶木椁墓是越文化的独特葬俗,闽越和南越的族属渊源与南下越人有紧密联系,发现的人字顶木椁墓应该是延续了越人的葬俗,这种葬俗不是贵族特有而是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的这两座战国中期的小型墓葬,均各出土有一套仿铜陶礼器与一件玉器.其器物组合形式既区别于单纯随葬陶质生活器皿的平民墓葬,也不同于随葬成套铜礼器的贵族墓葬.墓主人应是战国中期居住在应国故地的没落的士大夫级贵族,其国别以楚国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1])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考古发现的商周车马坑多达数百座,多数属随葬性质,分布于各地各等级贵族墓葬附近。车马坑与主墓的方位及朝向关系,往往体现了不同地区、国属、等级、文化背景的墓主人的葬制葬俗。通过统计分析,商周各时期各地区车马坑的位置设置各有特征,能够作为不同葬制葬俗对比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李宏飞 《历史研究》2023,(5):43-64+219-220
安阳殷墟遗址的殷墟文化第四期墓葬直至最末阶段,仍维持严密的社会等级架构,高级贵族始终随葬成套优质铜明器,但也出现一些变化,即殷墟第三期仅有小贵族随葬劣质铜明器,而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中则普遍存在劣质铜明器和仿铜陶礼器,且这一现象并未在西周殷遗贵族墓葬中得到延续。可见,殷墟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随葬器物的变化,是商代晚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出中小贵族的衰落及其与高级贵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增大,是商王朝衰落的内在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辽陈国公主夫妇殡葬服饰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郁 《文物》1987,(11)
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开泰七年(1018年)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墓主身份和下葬年代都很明确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墓中随葬物品丰富,保存完好,多为罕见的珍品。葬式也比较清楚,并随葬两套完整的规格很高的殡葬服饰,这些对于了解、研究契丹贵族的葬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清理所见公主和驸马的殡葬服饰记述如下(参见图版壹),并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0,(3)
钟离君柏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是春秋中晚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文章从列鼎制度、礼器组合、乐钟组合、乐器陈列等方面分析,认为钟离君柏墓属于五鼎等级的贵族墓,随葬青铜礼器兼具中原与南方楚系礼器特色,乐钟组合与中原地区五鼎贵族墓的用乐制度相当;其礼乐制度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五鼎贵族墓,礼制思想的源头多来自于中原地区;墓内编钟与编磬折曲摆放,符合文献所记载的五鼎大夫等级采用"判悬"的乐钟陈设制度,其陈设方式与青铜礼乐器制度相互协调一致。此文作为个案研究,对于周代礼乐制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末期开始,越国贵族墓葬首先发生巨大变化,大型土墩墓在越地逐渐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吸收大量中原、楚文化因素并与自身土著文化因素相融合的深土坑木椁墓。越国贵族墓葬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非常复杂,本文试图从越国贵族墓葬随葬品的内涵来试析墓葬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月,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对南昌市昌北区一处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4座。墓葬均为砖室结构,墓向基本相同,排列有序,出土随葬器物丰富,有泥质陶器、印纹硬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绿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等。根据墓葬布局及随葬器物特征判断,此处墓地应属家族墓地,年代不晚于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12.
岷县占旗遗址是甘肃岷县洮河沿岸新发现的一处寺洼文化遗址,该遗址共发现各类墓葬66座,以及房址、灶坑、灰坑、祭祀遗存等遗迹近20处。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铜器、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占旗遗址墓葬层位清晰,时代序列鲜明,出土器物丰富多样,特别是铜器,制作精美,形制独特。岷县占旗遗址的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寺洼文化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2年9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对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周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计发掘5座墓葬,其中4座为北魏墓葬,墓葬均为带有墓道土洞墓。小型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大型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品数量不多,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料珠、泥钱等。对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这批发掘的四座墓葬是北魏占领大夏国首都统万城后遗留的墓葬。  相似文献   

14.
张敏 《东南文化》2011,(4):59-66
越国贵族墓葬以墓葬规模为指示性要素,可分为五个等级,以此作为越国玉器等级研究的基础,结合玉器器类组合和器形纹饰的分析,可将越国玉器分为七个等级。越国玉器的等级研究为复杂的越国社会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谢焱  刘兵兵 《文物》2012,(8):4-26,1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至2009年共清理墓葬20座。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新发掘清理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M18~M21、M59),大部分为竖穴阶梯墓道偏洞室墓,竖穴内均随葬有车及牛、羊、马头骨和腿骨等,其中M18出土的2号车,车身不同部位采用铜、银、贴金铁饰件以及汉蓝、汉紫珠和髹漆等装饰。墓葬出土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器物,其中铜敦、匝、三足壶和盆以及数量较多的漆耳盘(杯)等为马家塬墓地新出土的器类,为研究西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17件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铜器以红铜为主,少数为Cu-Sn合金。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铸造、铸后冷加工等,制作工艺相对单一。3件编钟均为Cu-Sn合金,并且锡成分具有等比递增的现象。兵器矛经过鉴定后说明由于墓主身份的不同,随葬的矛也有实用器和随葬器两类。农具锸和工具锥和凿的鉴定表明有冷加工或使用过的痕迹,可能曾是实用器;而农具锄经鉴定并没有在农作中使用过,仅作为随葬品,进一步证明随葬铜锄是青铜时代滇西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分析表明,当时已根据不同器物的用途进行了不同的制作和加工。本研究结果对研究滇西青铜文化及金属技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延庆西屯墓地出土的汉代铜器对于了解北京地区汉代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揭示该批铜器包含的科学信息,本文对其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西屯墓地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仅两件铜盆检测为铜铅二元合金、一件铜带钩为铜锡铅砷四元合金,且三类材质的合金化程度较低。除铜镜外,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可见其青铜技术逐步衰退。多数铜器为铸造而成,根据器物的需要,还在局部采用热锻、热锻后冷加工等加工方式,说明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根据需要应用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8.
擂鼓台墓地是荆州市一处较重要的秦汉墓地,1991年抢救性发掘了2座秦墓,出土了一批铜、陶、漆木器。根据出土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秦统一之后至西汉前期,这几座墓葬丰富了该地区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20,(4):4-30
宁家河水库墓地位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克孜勒乔克村。2011年6~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15座,出土有陶、金、银、铜、铁、石、骨器等。墓葬类型丰富,可分为竖穴石室墓、竖穴偏室墓、竖穴土坑墓、无墓室墓,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些墓葬的年代属于青铜时代中晚期、早期铁器时代、汉代、唐至元四个时期。本次发掘为研究天山北麓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贾成惠  武丽霞  朱博雅  王迅  李雨生  常怀颖 《文物》2012,(1):34-41,1,97
补要村遗址位于河北省临城县东镇补要村东南部,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晚期、先商文化时期、中晚商时期和汉唐时期的遗存。此次报道了4座较重要的唐墓,4座唐墓出土的器物有釉陶器、陶器、瓷器、铜器、骨器等。这4座唐墓为研究邢台地区唐代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和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