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前言我国古代多孔伸臂木梁桥是满足多孔连续的梁桥建设需要,在河中设石墩,利用用木伸臂结构取得较大跨度的古老桥型;唐宋时期传遍全国,南方诸省如浙、闽、赣、湘、桂、黔等地都有建造。迄今为止,有关古代桥梁史料中,对多孔木伸臂梁桥结构类型的实例举证仅限于双向伸臂和木斜撑伸臂。双向木伸臂结构类似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层层出挑的出檐结构,目的是加大桥孔,减少墩柱数量,解决湍流冲歪桥墩或淘空墩脚。伸臂木梁架在河中墩顶上,利用木  相似文献   

2.
青莲庵桥     
正青莲庵桥,清代古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位于江夏区郑店街青年庵四组西北部约150米处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港上,是江夏区唯一一座体型较大、保存较好的双孔平梁桥。青莲庵桥主要用花岗麻石砌建,间有少许红砂石。桥面全长17.2米,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相似文献   

4.
桥的故事     
刘子健 《南京史志》2013,(11):17-17
我,是一座桥,一座特殊的桥。我的同伴们:吊桥、浮桥、梁桥……都是为人类做贡献的。而我,却是人们获取钱财的工具!我的一端是村庄,另一端足原始森林。在以前,我没上岗时,人们只能望林兴叹,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说的客家人,指的是历史上在赣闽粤边区形成的汉族客家民系,而“石壁”这个话题则由客家人的“宁化石壁传说”引出。宁化县历史上曾经长期隶属福建汀州府管辖。在客家族谱的记载中,对该县的石壁地名也有过多种说法,例如“石壁峒”、“石壁寮”、“石壁寨”、“石壁村”、“石壁乡”等。  相似文献   

7.
一、清代青花缠枝莲瓷绣墩绣墩也称坐墩,它是中国古董家具凳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因其型制似鼓形,又称"鼓墩",墩与凳同义。鼓凳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  相似文献   

8.
<正>自有客家研究,随即也就有石壁研究,历二百年的客家研究中,石壁在客家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课题。在广泛深入的客家研究中,石壁在客家史中的定位逐渐清晰和确定,如今取得广泛共识的是"石壁是客家摇篮"、"石壁是客家祖地"。二者相叠加的作用,在客家世界中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这便是石壁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的价值,经宁化近20年来努力地论证、开发,如今已初步显现,而其未来的开发价值则更为可观。本文就石壁  相似文献   

9.
简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人口占大多数,或绝大多数。这些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客家姓族始祖是在石壁这个“客家民系胎盘”里孕育客家文化的一代或几代人,他们不仅是生产客家文化的母体,同时也是传播客家文化的最初载体。正如巫秋玉在《宁化石壁与海外客家人》一文中所说,关于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中转站”、“客家祖地”等问题,人们已经作了充分肯定和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11.
泸县龙脑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泸县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桥名为龙脑桥。该桥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的福集区大田公社龙华大队的九曲溪上,以石条叠砌作墩,石板铺面作梁,是一座石墩石梁式平桥。整座桥梁用十四个桥墩,分十三个桥孔架设,总长54米。桥墩系用灰沙岩石条修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5,(1)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10公里,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寺中现存的唐长庆三年(823)《特赐寺庄山林地四至记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因所在地名石壁山、石壁峪,故又称石壁玄中寺或石壁寺。今明建牌楼门额书“永宁禅寺”,乃元代改称之名。  相似文献   

13.
江宁小丹阳镇位于苏皖之间,最近这里发现了三处古文化遗址,其中两处是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的村落遗址,一处为汉晋时代城市建筑遗址.前者位于镇南农田里,两遗址呈墩形,南北对峙,相距约高100米,南墩叫小埂头,北撤名大埂头,度都在5米左右.小埂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上下;大埂头东西长70余米,南北宽30余米.墩西、南、东三面皆有河流,四周地形开阔.两墩地表和断面上可见大量文化遗物,主要有陶片(分泥质陶、夹砂陶和印纹硬陶三类)、残石  相似文献   

14.
1980年4月,江苏吴县东渚公社淹马大队社员,在万家村前渚头山东的窑墩上挖土制砖坯时,发现一座古墓(图一)。窑墩原是一处高出地面3—4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土墩。在墩上及墩边采集到穿孔石斧、常型石锛等磨制得很光滑的石器(图二一五),还有夹砂红陶鳍形大鼎足、"T"字形断面的鼎足、满饰划纹的夹砂红陶器耳、泥质黑衣陶豆盘、饰有竹节纹和镂空的豆把、带有断凿附加堆纹的夹砂红陶罐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民间木刻发展史略中国民间木刻,源远流长,遗产丰富,是我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研究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乡土民情以及人民信仰、理想等等的形象民俗资料。中国民间木刻起源于何时,史书上无明确记载,从考古学上来看,旧石器时代,在人类早期的岩画中,曾发现有以不同方法印在石壁上的手印。一种是用手蘸颜色直接印在壁上,可称之为阳印;另外一种是用手做模压在石壁上,然后喷刷颜色,手移开后形成一个空白的手形,可以称之为阴印。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崖画、内蒙古阴山崖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崖画、云南沧源…  相似文献   

16.
长江南岸丹徒县大港区葛留乡分布着许多"台形遗址",今年五月我们选择葛村的癞鼋墩、文昌阁两处作小型试掘。这里是首次发掘,因此引起了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的三峡旧志登载了本地大量的石刻文献,这些石刻文献主要分布在三峡地区腹地奉节县的长江峡口石壁、万县的天子城和岑公洞、云阳县的龙脊石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有《宋中兴圣德颂》《天城石壁记》《大宁监创筑天賜城记》三种.三峡旧志所载的石刻文献有助于我们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弥补正史的不足,认识三峡地区重要的军事地位、书法艺术成...  相似文献   

18.
牡丹江从镜泊湖瀑布倾泻而下,进入它中游的冲积平原。江水蜿蜒于张广才岭、老爷岭之间的山谷盆地边缘。至海林县柴河镇群力村东南,江水顺山势形成一“S”形的回转。此处江之右岸,多高耸陡峭的山崖。岩石因常年风化脱落,形成一些常有垂直平面的石壁。在一突兀石峰的中上部,一块由石板遮盖、避雨朝阳的垂直石壁上,有朱红色图迹,俗称“字砬子”(详见位置图)。据旧《宁安县志》古迹金石条载:“距城(宁安县城)二百余里,呼尔哈河(牡丹江)东岸,系赴三姓水道也。山壁石砬上隐约有  相似文献   

19.
<正>常州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较为丰富,目前探明的主要有寺墩遗址、姬山遗址、象墩遗址、城海墩遗址和青墩遗址,当前工作做得比较完备的主要是寺墩遗址,其他遗址大多只是经过了考古调查,尚未进行正式的发掘。1978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对寺墩遗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发现了M1、M2两座墓葬,其中M1为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了一批良渚文化玉器。1982年南京博物院又对寺墩遗址进行  相似文献   

20.
石壁村是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现属石璧镇(前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但古代的石壁,还包括今之济村乡南部,和淮土乡、方田乡的北部。石壁客家的民间信仰,除反映客家祖地的特色外,许多方面与周边的汉族的民间信仰差不多,由此可以证明客家不但来源于北方移民,而且有接纳其他民族的宽大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