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以来,关于汉武帝时期铸造的赤侧五铢钱问题,说者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新出土资料的不断发现,中外学者对赤侧五铢钱的研究,令人注目。风气之盛,为前所未见。赤侧五铢钱是介于郡国五铢与三官五铢之间出现的一种币值、版式及用途等与他种五铢钱不同的钱币。由于赤侧五铢仅流通两年左右即废罢,史籍对其版式等币形特征记述颇缺,  相似文献   

2.
从满城汉墓探寻赤仄五铢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仄五铢钱是西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之一种。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武帝时期铸造了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三种。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郡国五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铸赤仄五铢,次年废郡国、赤仄五铢钱,专铸上林三官五铢。因此这三种五铢钱...  相似文献   

3.
三官五铢亦称上林三官五铢,系桑弘羊承上指肇铸的五铢钱。这次钱币改铸是成功的。一《史记·平准书》“是岁也,张汤死而民不思。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以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  相似文献   

4.
论赤仄五铢     
论赤仄五铢汪有民赤厂五铢钱,古来学者各说不一,特别是近年来成为泉界研究五铢钱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赤仄五铢者,即四角决文五铢。一、汉武帝铸赤仄钱目的汉武帝铸造的五株钱,由郡国五铢到赤厂五铢,再到三官五铢的发展,是当时的经济规律同武帝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5.
古钱     
朱活 《文物》1981,(11)
西汉五铢西汉自武帝起,昭、宣、元、成、哀、平各帝均铸五铢钱。今所见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均武帝时铸。郡国初铸五铢外郭不净,留有毛刺。赤仄五铢亦称锤官赤仄,是加大名目价值的当五钱。"赤仄"即"光  相似文献   

6.
郡国五铢论     
西汉孝武时期铸行五铢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本文所论者为郡国五铢。该钱迄今各家论述未谛,有待研究。 一 《史记·平准书》“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汉书·食货志》与此略异,如:“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鋊]”。云云。颜注引孟康曰:“周匝为郭,文漫皆有”。文漫即面背。《书》、《志》所载“有司言三铢钱轻”,与汉《纪》殊异,因此造成泉界论述纷纭。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期,有一种精美的内郭五铢,《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及其它诸谱皆定为南朝梁武帝天监五铢。1940年罗伯昭先生在《泉币》杂志创刊号发表《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又将这钱定为南朝陈帝的天嘉五铢。其主要依据是内郭五铢的形制与字书法近于南朝陈宣帝时铸行的太货六铢。  相似文献   

8.
本包括两大类钱币,西汉五铢和新莽钱币。西汉五铢类包括,西汉元狩五铢(郡国五铢),赤仄(侧)五铢,武帝三官五铢,昭帝和宣帝前期(元康二年以前,即公元前64年)的三官五铢,宣帝后期的三官五铢钱(元康二年、神爵年间钱),元帝至西汉末年的三官五铢钱;新莽钱币包括,大泉五十钱、大布黄千钱,货泉。并对西汉时期及新莽时期各朝铸行钱币的型制特征加以描述,以此钱币推断出该墓葬年代为王莽末年墓。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解决西汉“赤仄五铢钱”这个两千年之谜,我利用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五铢钱,写成《郡国、赤仄与三官五铢之考古学验证》简称《验证》),在国内外引起一些不同的反响。特别在中国钱币学会及陕西省钱币学会1988、1990年两次颇具规模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海内外学者又发表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提出若干新的意见,因而对论证中涉及  相似文献   

10.
古钱     
古钱太和五铢、永安五铢钱《魏书·食货志》:"魏初至于(孝文帝)太和,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皆通行之。……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炼,无所和杂。"传世太和  相似文献   

11.
正小五铢铸造年代与属性历来说法不一,上世纪初丁福保先生编著的《历代古钱图说》将这种小五铢列入南北朝陈文帝"鸡目五铢"条目下~([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新近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将这种小五铢定性为冥钱,其在西汉五铢小钱词条下称:"西汉冥钱。与三官钱同时铸造,青铜质。面文‘五铢’。除钱体特小外,形制与三官钱相同。"~([2])我对这种小五铢研究后认为,这种小五铢应该是西汉时期的流通货币,其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来信摘编     
来信摘编一、关于永平五铢《中国钱币》1993年2期杨鲁安先生《新出土魏永平五铢》一文,把一枚五铢断为北魏永平五铢。笔者觉得杨文立论的两点理由不具说服力。杨文说该五铢“五”字长大且上下二横不出头,“铢”之“金”部的4点细长,同西汉五铢相异。其实西汉五铢...  相似文献   

13.
新出土魏永平五铢杨鲁安《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六第十五》载:“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日太和五铢……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铸五殊钱”。近日得一枚北魏“永平五铢”,是1991年8月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北部之古十二连城遗址南二十华里处乌兰不治沙地间农民挖土时发现的。细审此钱特征略有三点:一是面文“五铢”两字乍看似西汉“五殊”字体。细加对比,显然有别。此钱“五”字长大且上下二横不出头(南朝梁“五铢”之“五”字二横也不出头)。“铢”字“金”旁四点细长,西汉“五铢”之四点均小而圆,其“朱”旁更与西汉“五铢”相异。二是此钱铜质较糙,铸工亦显粗率,而西汉“五铢”铜质良好,色泽赤亮,铸工精美,为魏“永平五铢”所不及。三是此钱径2.5厘米。重3.5克,基本上同西汉“五铢”之大小、轻重相类。之所以说此钱为北魏王朝所铸,有其它两项物证,与此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太和年造瓦当,一柄魏造像莲花形佛光(铜质鎏金)。解放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凉城,和林等处曾出土过北魏年间所造的铜镜和瓦当,铭文均作“富贵万岁”(篆书),铜镜仿西汉镜纹饰,瓦当亦仿汉,作“井”字栏,中宫为乳,铭文四字右旋读,分嵌在上右下左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西汉五铢陶质母范大量出土,中山靖王刘胜墓科学发掘,以及对赤仄五铢深入研究,四决纹五铢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四决纹五铢对辨识赤仄五铢,以及对西汉武帝早期五铢、早期五铢钱范断代具有重要意义。我在收藏研究秦汉钱币过程中。发现秦汉半两钱极罕出现标识纹记,而在西汉五铢钱中却大量出现标识纹记。  相似文献   

15.
序近来,中国很注重半两、五铢钱的研究。1988年秋,中国钱币学会还同陕西分会一起召开了上林苑铸钱遗址学术讨论会,对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三官五铢的断代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在去年曾就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发掘结果发表过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与日本过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为此次访华,在这里再陈述一点管见。众所周知,在《洛阳烧沟汉墓》中,包括了从前汉到后汉的五铢钱,该书将前汉五铢分为二期,以Ⅰ型、Ⅱ型分类。Ⅰ型从初期五铢到三官五铢,Ⅱ型从宣帝五铢到西汉末。然而,从发表的Ⅰ型拓片来看,在日本是全都算作三官五铢的(图1),而在日本钱币  相似文献   

16.
细钱,即体轻形小之钱;多见于六朝,官铸。故而在《宋书》和《南齐书》中,屡有“形式转细”、“官钱细者”和“复闭细钱”等语出现。汉至隋,五铢沿革,“诸谱载之甚备”,唯五铢细钱,“独此未之著”①。唐代封演《续钱谱》云“未见”②,南宋洪遵《泉志》列为“不知年代品”③,后方若《五铢钱考》称“未见著录”④;民国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则定为“五铢别品”⑤。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为探索五铢细钱,钱币学界作过多次尝试,但苦于资料匮乏,步履艰难。近20余年,杭州、西湖及邻近地区多次发现六朝五铢细钱、叠铸陶范、铸芯和石范盖等铸钱遗物,为解开…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三国五铢和西晋五铢之渊源[加拿大]杜维善《中国钱币》在1997年第三期发表了戴志强先生《江南行随笔三则》大作中对三国曹魏五铢作了突破性的确认,这在中国货币史中是一件大事,曹魏五铢向来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课题,过去都是一些附会的臆测,这次的确认是根据考...  相似文献   

18.
五铢稚钱考     
《隋书·食货志》记:“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鄂、江、湘、梁、益用钱”,“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其中,“五铢雉钱”,《通典》、《文献通考》等均作五铢稚钱,知两种称谓相通。何谓稚钱,前有论者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 翁树培《古泉汇考》云:“张端木曰,稚钱即么钱之类。培按:泉志所图,铢从金,郭有重文,味顾氏狭小之义,想其形小字狭而有轮,所以别…  相似文献   

19.
汉代货币比战国、秦代有了很大发展,汉代五殊钱制的建立,在我国货币史占有重要地位。五铁钱报制科学,合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汉书·武帝纪》日:“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从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18年)起,历纪西汉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共铸5种五殊钱,为郡国五铢、赤厌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宣布五铢、小五铢。东汉历经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共十三代,铸有建武五铢,四出五铢、剪轮五铢、环五铢、铁五铢五种,以及传形…  相似文献   

20.
1980年8月,余杭县沾桥公社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于距地表2.5米深处,发现陶质五铢钱范十余块,当即交由县文管会保存。陶质钱范径2.1厘米,面、背均有内外郭,与《文物》1982年第2期86页《小辞典·古钱》中之"蜀五铢"相似(见图)。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