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白龙洞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诗刻,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遣迹之一。白龙洞在广西宜山县(旧属庆远)城北对河的北山,诗刻就在洞的左侧离地二米的石壁上。根据调查,诗刻是由当时的群众为了避免清政府的破坏,在前面建造厨房作为掩护,而得以保存下来的。诗刻的面积宽145、高108厘米,石面平滑,边沿齐整,无纹饰。诗刻的开头是石达开的序文,次为石达开的诗,标"翼王题"三字;后面是元宰张遂谋、地台右宰辅石蔡亲、户部大中丞肖寿鐄、礼部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二年九月河南全省石刻调查中,在叶县城关小学,发现一幢石碑——“张公平‘寇’略”。首座皆佚,碑身为长方形,高一百七十四公分,宽六十八公分,碑文共十五行,满行四十个字,为清末同治年间汝州许静撰书。石碑虽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极力诬蔑咒骂起义的人民,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豫南人民起义斗争的情况。石碑原文如下:(括号内为引者所加)  相似文献   

3.
唐黄土摩崖刻石位于陕西旬阳县城东60公里的“禹穴”外侧。“禹穴”在汉江北岸,依山临水,风景秀丽,相传为大禹治理汉水时憩息之处。据乾隆本《洵阳县志》云:“禹穴有二:蜀之石泉县,禹生之地,古碑刻有太白书‘禹穴’二字;今绍兴会稽县亦有禹穴,乃窆所也。洵阳为导漾流汉之所必经,似是依据二穴而立名。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小关铺江北,岩深一丈许,纵横皆一丈有余,相传禹治水至此,上刻‘禹穴’二字。”据光绪本《洵阳县志》所录清人郭焱昌《禹穴》诗中“篆走龙蛇余两字”可知,“禹穴”二字原为篆书。二字竖书,字框高80厘米、宽40厘米,  相似文献   

4.
在贵州省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三友民校左侧约七十公尺处、有一座奇异的石碑。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六米,在一块摩不规则的石头上刻着字迹。碑顶额左面刻有“月”字,右面刻有“日”字,每字七公分见方,两字外均刻有一道圆圈。碑正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每字十公分见方。右面竖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每字七公分见方。碑顶端和右部有两条二公分宽的裂缝,四周均见残缺。据《息烽县志》记载:“此碑在息烽县西望山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很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早在政权建立之初,就曾刊刻过宣传上帝教教义的书籍,癸好三年(公元1853年)定都天京后,即组织南京、扬州等地刻书和印刷工人设立"镌刻衙"和"刷书衙"来进行雕版和印刷书籍的工作。太平天国官书中以壬子、癸好、甲寅等年代出版的官书为最多。去年秋季在北京发现了一本甲寅四年重刻的"太平救世歌",兹略作介绍,以见太平天国官书之一斑。 "太平救世歌"初刻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解放前国内未发现此书。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物资料,在旧中国一向不为人所重视,因而发现较少。这个本  相似文献   

6.
正一、为什么是"历史阐释"英语"Hermeneutics"(德语为Hermeneutik)的译名,在中国学术界至少有"解释学"、"诠释学"、"阐释学"和"释义学"等四种译法。有论者在说明为什么要用"诠释学"时,作如下说明:"其一,‘诠’字,自古就有‘真理’义,~(①)其二,‘诠’与‘道’相关,据段玉裁(1735—1815)的《说文解字注》:‘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徵。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故曰诠言’。综而言之,‘诠释’所指向的乃是真理之整体,因而以‘诠释学’对译Hermeneutics,显然更为契合Hermeneutics之旨归"。~(②)  相似文献   

7.
1957年12期文物参考资料载有陈达农"太平天国起义钱的发现和经过"一文并附拓片一纸。按此钱原名风云际会钱,系压胜品,并非太平天国起义钱(原钱际字泐去或是漏铸)。此钱在清乾隆以前即已有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集成清乾隆五年撰人不详所著钱币考一书,第七十七页压胜钱类内有如下记载:"风云际会线:径一寸一分,圆孔起花,面文龙虎,上有风云际会四小字,背刻十二生肖。我曾见过风云际会钱实物和拓片多种,其钱质有铜有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4,(6)
<正>精装16开定价:1800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7月太平天国原刻官书,当时称诏书,上盖天王金印及"旨准"两字,印制精美,因太平天国失败而被清廷大量销毁,存世极少,向为研究者所重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部分,系由太平天国赠送给法、英外交官、传教士,后为"伦敦会藏书"。本书全三册,收录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太平天国原版刻书和原抄本  相似文献   

9.
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简称《玩江楼记》,下同),是明人洪在嘉靖年间所刻《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一篇小说。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它(指话本《玩江楼记》)的学古朴质直,风格雅近宋人,其中又有不少宋元间习语,如‘上厅行首’、‘打暖’、‘顶老’等等,今暂列入元代。”石昌渝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也称话本《玩  相似文献   

10.
大足石篆山石窟第2号龛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宋刻春秋战国时代建筑大师鲁班像,此龛被称作"鲁班龛"。"鲁班龛"一说,最早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型典《游石篆山记》:(此龛像)"左手携尺,右手执剪,旁一弟子肩挑法物,中一碑,刻‘匠师宗坊’四字者,有鲁班龛"。1955年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  相似文献   

11.
陈平、王勤金《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文物》1987年第1期)说:"‘辛丑’下一字在简文中作‘(?)’形,疑为‘亥’字,但只是形近或是,于义可作辛丑日的亥时粗略可通,而无把握。"他们又否定了李学勤释为"定"字。确实,释为亥,谓辛丑日的亥时是不妥的。亥时是三更时分,是半夜。这么大一帮子人——官方代表有县、乡三老、都乡有秩、左、里师、田谭,知者有伍人若干人,亲属三人,主人一家六人,总数不下二十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年,阿城县旧物市场的同志在回收废铜中捡出一方铜印,交县文物管理所收藏。该印为正方形,边长6.4、厚1.3厘米,长方钮,钮顶平面长3.4、宽0.9厘米,印通高3.7厘米,重1市斤。印面为汉字阳文篆书,其文为“天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九字(见印模)。印背无年款,左侧镌楷体“万户印”三字;印钮有一“上”字,以示印的倒正。原来这是方百年前已发现的古印。据《宾县县志》记载:“(宾县)城南八十五里松峰山,清光绪初年道人赵玉德掘得古铜印一方,方形,铜把,酷似今县政府印状。其印文近中国篆书,细辨中末两行确为‘军民万户印’五字,馀不可识。背上刻中文‘万户印’三字,人莫知何代也。惟道人珍藏,其秘虽故相识不与出示,谨印具模型附后”。又云:“考《金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7,(12)
1975年12月19日,丹阳县全州公社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十里牌大队在岸头村南新开挖的全州河河道工地,在地下一米左右处,发现元末红巾军宋政权颁发的"管军万户府印"一方。该铜印为正方形,长,宽各为7.8厘米,印文六字"管军万户府印"为阳文篆书,印背右刻"龙凤二□(年)",左刻"十二月日造",印左侧刻"民字肆拾陆号",右侧刻"管军□□□□",其中"管军"二字隐约可辨,其余已锈蚀不可认(图一)。丹阳县出土的这方铜印,应是宋政权颁  相似文献   

14.
十年前,在嘉山县女山湖公社七里湖的湖心和大闸工地发现大量古砖。砖上有刻文及图案。其中较完好的一块有"垂拱元年"四字(图一)。垂拱为唐武则天年号,元年即公元685年。砖上图案有斜方格纹、波浪  相似文献   

15.
正《侯马盟书》中有一节"历朔考",对标本(一六·三)做了专门阐释,云:"盟词开头记载着:‘十又一月甲寅朏,乙丑敢用一元囗告于丕显晋公’的辞句。意思是说,在十一月甲寅这一天,见到了新月,又在乙丑这一天,用牛牲向晋公亡灵祝告。"~((1))我们都知道这个研究是张颔先生做出的。张先生首先是从字形上确定,认为"朏"字左边的"出"形,"和盟书委质类盟词中‘出入于赵尼之所’的许多‘出’字完全一致。周代铜器吴方彝、鼎铭文中的‘朏’字(人名),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兴仁县马岚山下有一座乱石砌成的清季坟墓,传说是太平天国军师“钱江”隐居埋骨之所,当地人称之为“钱江墓”。民国《贵州通志》载: “相传普安县属马岚山(按:今属兴仁县)有钱江墓,附近石墙上有钱江事迹十二字曰:‘月移花影到朗西乐一过终期’。诵读不成句读,文义不明,人皆谓为佛家隐语。  相似文献   

17.
古本《大学》中,"止于至善"的"传"是:"《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卌三年逨鼎中有"讯庶又粦"一语,李学勤先生将"粦"隶定为"(炎口)",认为"‘(炎口)’字从‘炎’声,应读为古音同在匣母谈部的‘嫌’,即嫌疑"。"‘讯’是讯问,‘庶’义为众,‘又’读为‘有’。""‘讯庶有嫌’,即审讯嫌疑人。"李零先生认为"‘讯’,指司法审讯"。并将"(炎口)"释作"戾",说其"同‘吝’,古书用为通假字,如《礼记.大学》‘一人贪戾’,郑玄注:‘戾,或为吝。’古人多以‘罪’训‘戾’(《尔雅.释诂上》),这里是指触犯刑律者"。  相似文献   

19.
王辉 《文物》1992,(10)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城关村民烧砖取土时发现1件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原报道释为"工吴王(月古)发訾谒之弟季子所扃后余厥吉金旬曰其元用剑"。细读之后,觉得有些释文似不尽妥,因草此小文。1."(月古)发□谒"铭称"工(?)王(月古)发□谒",原报道释"谒"前一字为訾,说"‘訾’通疵,《说文》:‘疵,病也。’"又引《说文》:"谒,白也。"因此解释此句大意为:"吴王诸樊  相似文献   

20.
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六年四月,秦始皇陵区内的毛家村西南,发现一件多园面的石球。石质为细砂岩,颜色清灰。石球环周刻磨成十四个小园面,每个小园面的直径1.5厘米。其中十二个园面上分别镌刻阴文一至十二的数字。另两个上下对顶面刻‘骄’与‘男妻’二字。各面刻字的排列情况为相间交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