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求同于孝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并产生了大批颇具三教色彩及孝悌内涵的随葬器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对南朝画像砖画的鉴赏和分析,初探南朝绘画风格的转变。南朝后期玄学衰落,逐渐融于儒学,儒佛道三教并立,对当时的艺术风格起着深远的影响,继承汉朝的大气简约,并开启了唐朝繁华多彩的艺术盛世。  相似文献   

3.
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史学》2001,(1):16-19
憨山德清从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来解释儒家的学问之道,以佛教本体论和八识说来发明老庄道学之旨,又以儒家伦理思想去解释佛教教义与戒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同源于一心,故“三教本来一理”、“三圣本来一体”,三圣三教之间“所同心,所异迹”,从根本上说,“孔老即佛之化身”,万流朝宗,百川一味。  相似文献   

4.
冯雅仙 《沧桑》2014,(5):15-17
唐朝时期,儒、佛、道三教鼎立的格局形成。虽此时儒学式微,但实为儒学发展的承上启下。中唐儒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成为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儒学的复兴是宋明儒学复兴的基石。中唐时期的重要儒学思想家韩愈、李翱发展了儒学,柳宗元、刘禹锡推进了儒学,他们成为中唐儒学复兴的先驱,为中唐儒学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6.
唐代鉴真和尚六次航海东渡,不仅是弘扬佛法的盛举,也是盛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全面传播,对研究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学术界有关鉴真的研究,举凡宗教、美术、工艺、建筑、医药、饮食诸多方面,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其中涉及有关货币流通的问题,如鉴真东渡使用的是什么货币,采办物资花费多少,旅途上携带多少钱等问题,仍然付之阙如。本文围绕鉴真东渡的基础史料《唐大和上东征传》,列举了《东征传》中的货币史料,分析了东渡携带的货币品种和版别,对其体现的唐代货币本位及流通状况、唐钱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国际货币职能、开元通宝对周边国家货币制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佛、道、儒三教在我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又相互矛盾,互相排斥,在山西娄烦却有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周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寺,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其大雄宝殿莲花斗栱构建精致、交织层迭、巧夺天工、争奇斗妍,全省稀有。娄烦三教寺历经1400多年风雨沧桑,几年磨难,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8.
<正>在儒佛道三教中,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特点和文化本质的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在我国众多的道教庙宇中,能全面反映道家宇宙观和天象观,并能够以高超绝妙的泥塑艺术再现这种深邃理念的,山西晋  相似文献   

9.
西和佛孔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佛孔寺石碑记载可知,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佛孔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造像活动中,释、道、儒三教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三教融合后期发展阶段的重要实物,以宋代造像为主体的大足石刻,是佛教从世俗性佛教发展成为学理性佛教及儒佛道三教思想主流彻底交汇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例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本土传播,在最初的传入过程中主动与儒道结合,由于佛道儒三教本身又有某些契合和互补之处,所以从思想理论上看,佛教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佛教与儒道的融合史。  相似文献   

12.
王玲秀 《丝绸之路》2011,(24):26-27
关羽是三国时的蜀汉名将,死后受民间和历代朝廷尊崇褒封,逐渐位居神列,后被佛、道二教分别吸收。在炳灵寺明清时期的佛教壁画中,共出现了四组关公与其二侍从关平、周仓为题材的画像及一帧关公三尊唐卡。本文试从关公题材的造型特征及其与窟内其他绘画题材的组合关系等入手,分析炳灵寺在大兴藏传佛教的同时也融合和吸收了民间道教、民间神祗中的信仰元素,形成佛、道、儒三教交融合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佛教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4.
王君 《文物世界》2007,(4):46-5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均不及  相似文献   

15.
晋祠古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儒、释、道三教建筑在晋祠显得和谐统一,其折射出的晋祠建筑特色,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6.
"儒释"论争在日本五山禅林的展开,与中世大批禅僧入华留学活动和宋学东传日本密不可分。就其内在理路和发生脉络而言,该过程大致经历了理论上的"排儒斥朱"→"儒释调和"→"儒释道三教一致"→"排佛归儒"和行动上的"脱佛还俗"。出身相国寺的藤原惺窝和出身建仁寺的林罗山"脱佛还俗"、形成"京师朱子学"一派,不仅是五山禅林内部分化与蜕变的转折点,还是日本"朱子学"兴起的重要标志。由于该过程还反映了中世佛教文化向近世以儒学为宗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转变趋向,所以它同时也是儒学"日本化"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朱一 《东南文化》2006,(6):78-84
瓷器火焰珠纹作为瓷器装饰的辅助纹样主要有火焰龙珠纹和摩尼珠纹两种类型,它继承了传统火焰珠纹的样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最终发展为一种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8.
鉴真东渡是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话题,为日本佛教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把"鉴真东渡"放置到中日文化观照的视域中会更加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鉴真的生平行迹、日本政府的客观需要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维度中日间文化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基本实现一统,结束了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公元918年,后高句丽的王建结束了新罗的乱局,建立新王朝,为显示正统,改国号为"高丽"。不论是新罗时代,还是高丽时代,朝鲜半岛的主流宗教都没有变,佛教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才开始尊儒抑佛。高丽僧学习唐僧玄奘西行取经,冒险跨海到大宋学习佛教。他们不仅在中国学习了佛教,有些后来甚至还成了开宗传派的大德高僧。比如下文所说到的义通,即为佛教天台宗第十六祖,被  相似文献   

20.
苏辙《老子注》对《老子》的诠释,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苏辙融合儒、道的表现在: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于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