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莘园名树苑,字端裳,贵州仁怀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1977年病逝于贵阳。莘园自幼颖慧异常,拟以科举而步入仕途,值清廷罢科考,乃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曾与同学席正铭等成立“历史研究会”,借以评时论事,反对帝制。后入武昌陆军三中,曾参加辛亥武昌起义,被湖北军政府聘为交通次长。起义时,清军撤退后丢下“汉兴”、“汉发”两艘船,俄法两国领事馆乘机冒为己有,总统黎元洪却令莘园放船,宰园据理拒绝,使黎恼羞成怒,下令枪决事园,由于革命党人占上风,坚持不允。黎在无可奈何之下,撤销莘园…  相似文献   

2.
正刘莘园将军于1977年辞世,享年86岁。在其挽联中,有一联十分引人注目,联云:"驱清反蒋平倭,陷阵冲锋真将领;论证编史作诗,惊天动地好文章。"这联是对刘莘园一生事功才情的高度概括,是对这位身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代、有着"反帝将军"、"抗日先锋"、"辛亥革命老人"美誉的政治人物的盖棺论定……陆小受启迪,反清建团体刘莘园,名端裳,字树苑,以"莘园"之号行于世。据其《遗稿》所载:刘莘园出身于贵州仁怀的一个书香仕宦之家,幼时,家庭延师授  相似文献   

3.
胡瑛传略     
胡瑛,字经武,号宗畹,原名祖茂,字敬吾,湖南桃源县人。祖籍浙江绍兴,落籍桃源。1884年3月28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三月初二日)生。父胡耀奎,曾任典史小吏,后弃官经商。胡瑛童年入私塾。1897年,随父赴长沙读书。不久,其父病故,家道中落。1903年夏,黄兴从日本归来,进行革命活动,在长沙明德、经正学校执教,课余之暇,时向学生灌输革命学说。胡瑛得黄兴资助,入经正学堂。在黄兴的教育培养下,渐萌反满革命思想,从此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胡瑛、刘揆一、章士钊、彭渊恂等人在彭渊恂长沙寓所借祝寿为名,秘密集会,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  相似文献   

4.
徐庭瑶传略     
马俊如 《江淮文史》2001,(2):153-162
徐庭瑶(1890-1974年),原名其瑶,字月祥,安徽无为人。大革命时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内战时期,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一员战将,参加了新军阀混战和对工农红军的“围剿”。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曾先后率部在华北长城和桂南昆仑关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并初创了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一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创建的机械化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消灭殆尽。1949年,他逃往台湾。1974年在台湾病逝。  相似文献   

5.
杭立武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1,(1):139-153
他,取了个“立武”的名字,走的却是从政尚的路:当过教授、研究员、金陵大学董事长、“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去台后创办了东海大学、出任台湾当局驻四个国家的“大使”、兼任过十数个学术团体的理事长;曾在国难当头,建立南京难民保护区,又曾负责迁运故宫珍宝免受日军染指……如果把政治、智囊、观念作为横坐标,把化、教育、学术作为纵坐标,杭立武的人生轨迹便是这一纵横坐标上的一条曲线。  相似文献   

6.
杜国庠传略     
一、少年生活杜国庠。广东省澄海县人,1889年4月30日生于澄海县兰苑村。父亲杜廷珪是一位秀才,以教书为生。祖遗沙田数亩,岁收一造,不足以糊口。五岁,父亲去世,生活更为贫苦。少入私塾,至16岁,读完《四书》、《诗经》、《礼记》,又读了若干诗和古文。是年夏,始学作经义(八股文)、策论。  相似文献   

7.
冯钦哉传略     
《沧桑》1995,(2)
冯钦哉(1809——1963)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字钦哉。原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主要将领,陆军中将。万泉县(今万荣县)南薛朝村人。家庭世代务农,生活清苦,以“粗茶淡饭”闻名西北军。其处世耿直执拗、豪放而又性暴,幼时曾一怒之下,将神庙中佛象的琉璃明珠挖出来,弄得全家惶悚不安。  相似文献   

8.
高云山传略     
高云山(1913—1966),山西省盂县人.他一生系心国运,深明大义,恪尽职守、忠心耿耿,很有些值得我们追念的事迹.青年时期的高云山,在太原师范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后,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与在并的广大青年激昂慷慨,奔走呼号,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他被推为“山西省学生抗日  相似文献   

9.
董显光传略     
董显光(Hollington K.Tong),1887年出生在浙江省鄞县茅山乡董家跳一个清寒而虔诚的基督徒家庭里,1971年病逝美国。一生中先后从事过新闻采访、对外宣传、外交和传教活动。著有《一个中国农夫的自述》、《日笑录》、《万年长青》、《中国与世界报刊》、《蒋总统传》和《台湾教会发展史》等。青年时代,董显光曾在上海中西书院、清心和民立中学读书。18岁时其父去世,生活无着,乃应聘担任奉化龙津中学英文教员,为蒋介石的教师。1907年在上海与赵荫芗完婚后,  相似文献   

10.
赖慧鹏传略     
赖慧鹏(1902-1996),号福田,广东省五华县客家人,生于自耕农家庭。少年时耕读并举,在村塾习读古书10年,勤奋好学,为族中有出息之子弟。父母为脱掉世代文盲帽子,节衣缩食,民国11年(1922年)送他入梅州中学。民国14年,他考进中山大学理学院,入学不久,受当时国民革命形势的影响,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民国15年冬毕业后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部任见习参谋,参加北伐进军福建,后返回广州任黄埔同学会编辑组长、常务干事。民国25年6月两广事变,赖慧鹏等人拥护团结抗日的主张,于6月27日联合156位黄埔同学签名,由赖慧鹏起草《致校长蒋介石公开信》,揭露蒋介石消极抗日,实行独裁专制的种种罪行,港穗报刊争相登载,传诵一时。蒋介石大为恼火,悬赏追杀“叛逆学生”为首者。李济深助人之急,介绍赖慧鹏等人入广西投奔新桂系避难,自此,开始了其在广西的60年政坛生涯。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赖慧鹏随李宗仁到第五战区任少将高级参谋,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次年回广西任第五路军总部高参。民国28年任龙州区民团副指挥官,参加桂南抗战。民国30年任广西绥靖公署少将参议,拥护李济深民主抗日主张,并结为知交。民国3...  相似文献   

11.
熊廷弼传略     
熊廷弼(1569~1625年),字飞百,号芝冈,谥号襄愍公。原籍江西南昌,曾祖父熊首兴迁居江夏修贤里(今纸坊街),因此,熊廷弼籍贯是江夏纸坊。  相似文献   

12.
吴忠信传略     
宋霖 《江淮文史》2000,(1):154-170
吴忠信是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参加同盟会,以忠勇诚信和战功卓,深受孙中山的信赖和倚重。孙中山逝世后,他又成为蒋介石的股肱之臣,历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贵州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新疆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要职,1940年,  相似文献   

13.
邓发传略     
  相似文献   

14.
15.
吴忠信传略     
吴忠信,字礼卿,别号守坚。1884年3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北乡吴店(今长丰县吴店乡)的士绅之家。吴的祖籍江西,清朝初期迁居安徽省合肥县北乡罗家冈。其父生有五子,忠信排行第五,两岁时,父即去世,七岁母又病殁。自此,生活、学费来源均依靠四位兄长。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年仅16岁的吴忠信和全中国有志青年一样,对外来侵略深恶痛绝,因此决心习武,于1901年,赴南京考入江南武备学堂。1905年,以优等成绩毕业,被  相似文献   

16.
林献堂传略     
林献堂,名大椿,谱名朝琛,号灌园,献堂为其排名。1881年10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阿罩雾庄(现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的名门望族。其父林允卿是台湾兵备道刘璈的门生,因在中法战争中立功而注叙兵部郎中,嗣加道衔。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后,林允卿悲愤交加,乃绝意仕进,改途经商。不久便病逝香港。从此,身为长子、自幼研习经史的林献堂便助其祖母主持家计,两年后,担任了雾峰区区长和台湾制麻株式会社取缔役(即董事),并开始致力于台湾地方公益事业,为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谋求出路,四方奔走,八方呼号,不遗余力。日本占据台湾后,对当地实行了典型的殖民地统治。1896年日本对台湾施行了有别于日  相似文献   

17.
陈洪涛传略     
陈洪涛原名陈素华,1905年生于广西东兰武篆区上圩(原名旧州)一个壮族农民家庭。父亲陈元公,为人忠厚老实,所种的几亩旱地,难以维生,靠磨豆腐来贴补家用。生活虽然窘迫,但望子成龙之心不减,仍东挪西借,送儿子上学读书。陈洪涛刻苦攻读,16岁时,以优异的成  相似文献   

18.
方治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5,(1):125-139
提起国民党的CC系,就会使人想起“蒋家天下陈冢党”,想起“中统”,想起“青白团”……与CC符号有联系的皖籍人士,以刘真如、陈访先、邵华、方治的声名较,被称为“安徽CC系的四大金刚”。“四大金刚”除了刘真如早亡,其余三人都于1949年逃到了台湾。其中的方治,除了抗战中在安徽当过三年多的省政府教育厅长,一直在国民党内担任较高级职务,被视为国民党重要的党务活动家、CC系把守宣传口的主将。  相似文献   

19.
吴国桢传略     
吴国桢,字峙之,1903年10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二),生于湖北建始凉水埠。父经明,清季秀才,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教官、步兵剧军校、陆军部科长等职;曾密谋响应辛亥革命。辛亥后,位至陆军部军学司司长,补陆军中将衔;母朱芷英。吴国桢3岁入家乡私塾读书,性聪慧,《三字经》能背诵如流,族人称为“神童”。5岁随母去北京父亲身边,先后就读于辅学胡同小学和大兴县两级小学。7岁时,能提笔作文。  相似文献   

20.
陈庆华传略     
陈庆华先生,历史学家,涉江鄞县人,汉族,1921年4月26日生于上海,1984年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从先生的祖父一代起,陈家就迁居上海。父亲陈廉锷曾作布店学徒、洋行职员。1930年至1937年在青岛万国体育会任职员、华总干事。母亲范汶,是个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的家庭妇女。先生是长子,下有3个弟弟,4个妹妹。先生儿时受母系亲族的影响最大。从1岁起即受外祖母抚养。稍长,又从她识字读书,直到9岁。外祖母的父亲张美翊是清朝优廪生,曾作为中国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薛福成的随员,于1890年至1893年到过欧洲。外祖母的弟弟,即先生的舅公张絅伯,是明华银行上海总行经理兼青岛分行经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絅伯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