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呷 《中国西藏》2008,(6):80-83
昌都地区的芒康,在整个藏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个知名度一是来自于芒康这个地名。无论是西藏早期历史上的"上部阿里三围如池沼,中部卫藏四如像沟渠,下部朵康三岗若田地"也好,还是后期形成的"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的地域概念中,始终都有"芒康岗"这个古地名。而"芒康岗"的中心即为现在的芒康县。可见芒康的知名度由来已久。二是来自活跃在茶马古道上以邦达家族为代表的善于  相似文献   

2.
陈钧 《神州》2011,(4):60-61
玉树萧然物外身,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是著名诗人、书画家刘福林在《墨梅画谱》中"题梅诗选"第六首中的诗句。玉树,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称:"玉树者,武帝所作,集众宝为之,以供神也。"  相似文献   

3.
古时西藏分为三区,卫藏地区为其中之一。卫藏地区在元、明时称作乌斯藏,前藏地区称卫,后藏地称藏,卫藏地区历史上曾北起那曲地区的当雄县,南至山南地区的洛扎县,东达山南的加查县,西到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其区域涵括了现在的拉萨市,日喀则大部分地区及山南大部分地区。虽从地形上看,卫藏地区被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系所重重包围,  相似文献   

4.
正民间故事在不同的藏区有不同的名称。西藏地区叫"钟",是故事的本意;安多藏区叫"纳达",意为古时候的传说;青海玉树地区称为"达白",原意为谚语,而在玉树却包括民间故事;在四川藏区,民间故事又叫"纳钟",意为古时候的故事。藏族民间故事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藏族作家文学作品。有关部门及地区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多次调查、搜集并编辑出版《泽玛姬》、《康  相似文献   

5.
<正>情系玉树为震区深深的祈福若生命回旋,我愿再见!玉树,一个遥远的名字,当灾难来临的那一刻,铭记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一个藏族孩子写下这样的诗句:"若生命回旋,我愿再见!"在这片格萨尔王曾经策马的土地上,美丽的玉树,埋下悲伤,不要哭泣,我们相信,再过两个月,这里又会鲜花满天……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7,(6)
今西安一带早在商初即为毕(■)族亦即赢秦所居之地,故以毕相称并成为周文王之子姬高的封地,因西安地区地形多原,故又称毕原,毕郢、毕陌皆为其异名。周初,东夷商奄之民熊、赢族再次被迁入毕族曾久居之地"九毕"。"九毕"之名虽已无法一一确指,但渭北、渭南均为毕原之地,其中,渭北毕原为毕公高封地,别称毕陌;渭南毕原为周文王、武王、周公墓地所在,别称毕郢;今蓝田县"弥邑"亦当属"九毕"之一。单族亦曾前往京地即岐周开垦土地,金文所见■京即是岐周之旁的学宫,则毕族亦曾活动于今周原一带。  相似文献   

7.
丽江在云南省的西北部,位于金沙江畔.金沙江三面环绕,玉龙雪山雄踞一方,有"石门"、"铁桥"之险,是滇西北的门户,也是我国汉藏两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要津.据"蛮书"记载,最迟在唐代么些族即已进入滇西洱海地区,并曾建立"么些诏"于宾居,其后,么些诏为"南诏"所迫,溯金沙江而上,到了铁桥城(即今之塔城),所以铁桥上下这段金沙江也叫"么些江".么些族即今之纳西族.  相似文献   

8.
爯簋铭文"■"字当读作"师",可训为"长";比照宗人簋、姬季尊等铭文资料可知,"师倗"一语可视作"厥师曰倗"之省辞,即某组织首领私名曰倗,倗负责遣氏家族采邑逆地"小子"之管理。铭文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为:遣氏夫妇为遣族族长与宗妇;器主爯是遣氏新立分族之首领;以倗为首的31家小子,与分宗立氏的分族组织如遣仲、遣叔者不同,是遣氏宗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身受遣氏宗族尤其是宗妇遣姬之支配。遣氏宗族内宗氏、分族界限清晰,是西周贵族大家族组织层阶化特点的体现。"小子"是"宗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于分族,尤须注意。周代类似遣氏之世家大族,各类家族庶务须由专人管理,家臣员额较多,层层统属,最后统辖于宗妇之手。此类家族管理形式,亦有助于对周代国家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正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川西高原设置土司的行动及特点赵心愚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上发表文章,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四川省西部的川西高原,西连卫藏,东与川西平原相接,南北又与青海玉树、云南迪庆毗邻,是中国内地与西藏地区往来的重要通道。清初即在打箭炉(今康定)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招抚,至康熙后期,清已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东地区设置大小土司50多员。雍正年间,全国、西藏及川西高原形  相似文献   

10.
1727年6月18日,阿尔布鼐、隆布鼐、扎尔鼐等在拉萨大昭寺利用噶伦会议之机杀害康济鼐,并派兵到后藏追杀颇罗鼐。颇罗鼐在后藏联合阿里总管噶西鼐等,率后藏及阿里精兵数千人,与阿尔布鼐等人宣战,史称卫藏战争。从18世纪西藏社会全局来看,卫藏战争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而是长时间的各类矛盾积累后爆发的产物,也是当时西藏的各种社会矛盾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纵观卫藏战争前夕的种种矛盾,客观分析爆发卫藏战争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邻,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玉树自古就有“唐蕃古道”的美誉。  相似文献   

12.
1952年在新乡辉县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带有"聑须婦■"铭文的青铜组器,该组器为商代贵族使用过的青铜礼器。本文对青铜器纹饰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组青铜礼器上铭文的含义和构成进行考证、分析,认为"聑须"应释读为族氏铭文,"婦■"应释读为父族之族氏名,"聑须婦■"应视为复合族氏铭文。  相似文献   

13.
藏族深信世间神灵的存在,就如同你我深信人类离不开阳光和水一样。因而无论藏族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为神灵拱让一隅。修建新房和乔迁新居是藏族生活中的大事,然而由于西藏地域广袤,因此藏北、藏东南和卫藏地区在许多做法上不尽相同,卫藏地区由于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召公是文王之子,与周公为兄弟。但是,研究周代历史比较可靠的传世文献,不能为召公为文王之子提供可靠的文字依据;出土的有关召公家族的青铜器上所见"日名"与"族徽"符号,表明召公家族属于殷商文化圈而非姬周文化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综合证明,召公在周初分封赏赐活动中,被排除在宝物赏赐之列。综合权衡,召公不是文王之子,其真实身份应当是周初开国之异族功臣。  相似文献   

15.
周代宗法制度中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西周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不叔卣铭叙述■不族邦首领亦即大宗宗子没有儿子,■不叔■继承■不族邦大宗宗子,以"邦子"的身份成为族邦大宗宗子的继承人。臣谏簋铭文中臣谏因为自己儿子已亡,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焂上报邢侯和周王,令焂继承自己的职位;在焂卣铭中,臣谏已被周王封为軝侯,原来被臣谏收养的侄子也就成了侯爵的法定继承人;焂卣铭还说明,因为亲生之子焂已过继给兄长,叔■父与亲生之子焂之间的关系也就淡化了。西周金文■不叔卣、臣谏簋、焂卣记载了大宗宗子收养"支子"为继承人的现象,为我们研究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收族"现象提供了确凿而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清末,王朝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国家转型之路,在此过程中王朝国体转向"共和",王朝臣民则有了"五族"之分,相当一段时间,似乎清王朝政权将以裂解为其前途,而种族民族观念的传播似乎也加剧了这一趋势,王朝中国与"共和"中国对接进程中,"共和"政体包容了"五族",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革命派建立汉民族国家的历史偏差,为平等民族关系的建构开辟了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7.
曹占存 《攀登》2011,30(6):95-97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大地震,震中距人口密集城镇近,破坏力强。玉树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传染病多发地区,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国家、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迅速成立了相应的卫生防疫组,启动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一级响应,紧急调动卫生防疫力量,上下联动,全力做好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为玉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卫生保障。  相似文献   

18.
历史进行时     
<正>2010/4.12-2010/4.26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遇难2220人,失踪70人,受伤12135人。汶川的伤口刚刚愈合,国人的心又被揪紧,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举国支援,玉树不倒!美国"民权教母"多萝西·海特逝世4月20日,被称为美国"民权教母"的多萝西·海特与世长辞。她是一位曾与马丁·路德·金并肩奋斗过的民权战士,被美国媒体称为"国家宝藏"。她是被隐没在知名民权领袖光环下的"美国强盛之源"。  相似文献   

19.
<正>先秦的族组织有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是广义的血缘性团体,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这里的"族"就是血亲之族,大体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家族、宗族之类的组织,王震  相似文献   

20.
本本文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苏埠屯晚商墓地出土的所谓"亚乁"族徽进行分析并提出新解,该族徽应为"亚乁",为商代乁族之小宗。同时提出,商代晚期亚乁族所居的青州苏埠屯一带,应即春秋时期的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