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欣  张杰 《文物春秋》2005,(6):42-48
清代民族政策较之前代更为成熟而富有成效,它直接推动了承德历史文化的发展。承德历史文化以源远流长的滦河流域文明为母体,以清代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为主要促成因素,并有着四个重要的标志或载体,即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外八庙和热河文庙。  相似文献   

2.
热河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孔庙。承德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与发展,都离不开承德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清政府对承德文化教育非常关注,这其中,热河文庙就是承德地方文化教育的代表建筑。  相似文献   

3.
清朝十代,有七位皇帝曾到过避暑山庄消夏。除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外,雍正、道光、同治是继位之前随皇父驻跸过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的。据初步统计,康熙北巡热河五十一次,乾隆五十二次,嘉庆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玄烨营建避暑山庄之后,塞外“穷荒人迹少”的热河,很快成为“聚民至万家”的兴盛都邑。不过,康熙朝的避暑山庄尚处于草创和初期使用阶段。雍正朝的十三年间,世宗胤禛没有巡幸热河。但是,他对避暑山庄的“经管缮修”却十分关心,曾硃批叮嘱:“朕拨银两,务用当用之处,尔等省约尽力,俾使热河行宫不致荒圮”;并多次传谕王大臣,“骑射武备,乃祖宗家法”,切不可忘记“习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以后,隔雍正经乾隆、嘉庆两朝,一个世纪的时间,避暑山在曾经以清政权在北京紫禁城以外另一个政治策源地的重大历史作用而存在。避暑山庄是由康熙帝缔构,康熙四十二年兴工,四十六年初具规模,即被启用,时称“热河行宫”。当时的建制状况,从画家冷枚绘制的《热河行宫全图》可见一斑①。康熙五十年(1711),热河行宫“另辟建前宫”(现称正宫)告成,圣祖正式命名题匾,始有“避暑山庄”之称。并以四字选景标定康熙三十六景,为之绘图、赋诗、作记。清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记》(以下简称“山庄记”),是记述这座…  相似文献   

6.
承德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主要标志的。清朝康熙初创热河行宫时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称为热河上营和热河下营。蒙古人称为"哈伦郭勒"(汉译热河)的牧马场,康熙巡幸塞外,见这里"群山回合,蔚然深秀"⑴,大自然的美使康熙陶醉了。另一方面康熙注意到承德"北控蒙古,南拱卫神京"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修建热河行宫。康熙亲自参加踏勘和测绘活动,他访问村老,知道这里"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  相似文献   

7.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的离宫别苑,原本是古北口外大小二十座行宫之一,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乾隆大规模扩建,前后经过八十多年,才最后建成。这在时间上几乎与“康乾盛世”相始终。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猕之典,必住山庄,“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园者又三之二”。乾隆也是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驻跸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由皇帝指派或批准韵大学士、军机处和各部院大臣扈从行在,处理政务,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又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这就说明,“康乾盛世”与清帝在山庄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以及融汇汉、藏、蒙各族寺庙建筑艺术的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的体现;而且,正是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庄及其寺庙群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高丽朴趾源《燕巖集》卷十四,有《山庄杂记》一文,详细地记载了他奉使来清,于热河避暑山庄参加乾隆七十诞辰“万寿庆典”祝寿活动的经过。在封建社会里,有关宫廷生活,除了只许官方史官有选择地加以记录而外,是不许任何私人有所撰述的。因之,朴趾源这篇文章是珍贵难得的。现迻录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7,(3)
文津阁位于热河避暑山庄,始建于乾隆四十年。《热河园内新建文津阁工程奏销黄册》详细记载了建阁的物料、银两等,可以窥见文津阁建造的具体耗费。乾隆之后,文津阁历经多次修缮,《四库全书》也移置他处庋藏,这些修缮工程一方面维护了文津阁及《四库全书》,文化瑰宝得以保全和留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清廷的用度,劳民伤财。  相似文献   

10.
避暑山庄北宫墙外狮子沟北,矗立着两座藏式建筑,一座是普陀宗乘之庙,一座是须弥福寿之庙。前者仿布达拉宫,后者仿扎什伦布。这两座建筑体量宏伟,气派非凡,以独特的风格,为避暑山庄平添了许多景色,让游人叹为观止。它们分别完成于乾隆三十六年和四十五年,这时正是清朝的全盛时期,在人力物力上自然不成问题,但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建造这样两座建筑,其初衷却不是为留供后人观览,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意图,为一定政治目的服务。这要从乾隆经营西藏说起。  相似文献   

11.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和寺庙建筑群。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后历经89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其周围寺庙由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和广缘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组成,总占地面积4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百废待兴,消除废墟,重整山庄、外庙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自建成以来,历经沧桑,先后遭到了军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  相似文献   

12.
<正> 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着一幅《热河千尺雪》图手卷。作者:是清代宫廷画家钱维城。 钱维城(一七二○年——一七七二年),字宗磐,一字幼安,号幼庵,一号稼轩,又号茶山,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中状元,官至刑部侍郎。他喜爱绘画,自幼从师与陈书(女)学画,善折枝花果、鸟禽,亦爱山水墨画。后一经染翰,遂成名手。供奉内廷。卒年五十三岁。一生中著述及诗画留世者很多。《热河千尺雪》图手卷,就是其中的作品之一。 《热河千尺雪》图手卷(见图),横168厘米,纵28厘米,纸本墨笔山水画。画幅描绘了当时避暑山庄内“千尺雪”幽美雅静的景观。展卷观视,整个画面尽收眼底。山脚之下,两组封闭式院落,回廊围绕,有门、亭、楼、殿。院内山石玲珑,花树错植,布局严谨。建筑旁,山石垒垒,奇形  相似文献   

13.
避暑山庄初建时间及相关史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暑山庄初称热河行宫。其始建时间在清代官修史籍中无载,私家笔记和现代学者其说不一,似无从定论。本文在参阅史籍和清宫遗档的基础上,认为热河行宫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1703年9月4日),并对其始建时期的相关史事作出考定。  相似文献   

14.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市区北部.为清代皇家寺庙。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后钮祜禄氏八十大寿和自己的六十寿诞而修建了此庙。因普陀宗乘之庙系仿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故又称为“小布达拉宫”。1994年12月。普陀宗乘之庙与承德其他清代皇家寺庙和避暑山庄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接待数十万游人。  相似文献   

15.
<正> 避暑山庄博物馆是一所清代宫廷历史博物馆,这里曾是清朝几代皇帝北幸热河期间,处理政务,礼仪宴飨,游乐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馆内陈列着大批珍贵的清代宫廷文物:瓷器、玉器、珐琅、挂屏、钟表、丝织品及历史典籍,其中玻璃器也占有相当的重要位置。本文仅就玻璃器在山庄的来源,历史作用及在山庄宫廷建筑中的使用情况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热河宫廷文物,是指清代避暑山庄和周围敕建寺庙中曾经收藏和使用过的器物。因为这批文物属于当年清帝御用、行宫实用品和皇家寺庙用器,不仅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而且普遍具有质料考究、构思奇巧、风格典雅,做工精良、并有吉祥寓意等特点,是当时最高工艺技术的代表,今天则  相似文献   

17.
文庙,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与儒家思想结合的重要代表,本文从介休文庙的历代变迁、改建和扩建,探寻儒家文化在地方文庙建设中的影响,给后人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官、承德离官,位于承德市区的北部,是清帝康熙、乾隆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安塞固疆,而修建的大型宫苑;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修建,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竣工,历时八十七年。山庄总面积为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宫墙周长二十华里,设官门十  相似文献   

19.
白文  尹夏清 《文博》2007,(5):20-24
泾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距离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泾阳文庙位于泾阳县城文庙街。目前泾阳文庙作为泾阳县博物馆藏有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佛教石刻造像等近千件文物。石刻造像中有一通北周时期的佛道混合四面  相似文献   

20.
<正> 清王朝为推行“神道设教”的民族政策,故在避暑山庄之外,以百川归海、众星捧月之势,肇建了与山庄和谐的承德“外八庙”,这样就形成一个空间的整体。其中:有汉式常规建筑“伽兰七堂”;也有仿新疆固尔扎庙的安远庙;还有仿西藏山地寺院建筑,但这些建筑的仿建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以藏式为兰本结合汉式的精巧建筑手法:如普宁寺是仿西藏三摩耶庙、普乐寺是仿萨迦寺、普陀宗乘之庙是仿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是仿扎什伦布而建。承德“外八庙”(实际有十二座喇嘛庙)均有创新和改进,却都保留了藏式的特色。其因由来已久,因为蒙、藏都尊崇藏传佛教。早在崇德七年(1642年),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