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洋  张杰 《神州》2012,(21):24-24
《野草》是鲁迅暹视自我灵魂深处的“独语体”散文诗集,诗集收录的24篇(包括《题词》)短文,蕴藉了鲁迅深邃的哲学思想,而反抗意识恰恰是其哲学思想的筋骨,反抗意识中最为突出的精神则是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2.
孙宇 《神州》2013,(4):20-21
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呼吁人们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号召人们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人类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环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回归人类本真的内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3.
韩艳 《神州》2012,(1):92-96
法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16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电影诗人"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大作《生命之树》在戛纳亮相。几天前,好莱坞超级巨制《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展映,在展映之前媒体记者不需要排队就可以进入影厅观看;而《生命之树》在同样的电影宫最大的影厅卢米埃尔厅展映,电影放映半小时之前,影厅已经座无虚席,一  相似文献   

4.
艾德嘉·爱伦·坡是一个有着“前瞻性”的作家,他预见了20世纪现代人们的困惑:荒原上的生活。本文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通过孤独的家“具”、崩溃的家“人”及游离的家“魂”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坡在这部作品中折射出的家的荒原意象。  相似文献   

5.
倪晓雨 《神州》2012,(12):3-4
《荒原狼》是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在现代文明中所遭遇的痛苦与困境的描述,为陷入精神混沌的知识分子指明通往救赎与疗治之路。本文试图通过作品中的"明镜"映象解析主人公哈勒尔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孙露珈 《神州》2011,(6):2-2
上世纪末,"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评论理论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激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就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他本人对于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谈起,用该理论来解读《野性的呼唤》中作者对于和谐自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柴奇 《神州》2013,(5):5-5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力作《一个人的遭遇》与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命运,不同的精神。两位作者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他们笔下的任务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或许是由于人生意义的共性,但面对相似的命运,他们却又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本文试图就这种相似与不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评论理论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激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就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他本人对于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谈起,用该理论来解读《野性的呼唤》中作者对于和谐自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孙敬明先生是先秦史学界勤勉不息、思想活跃、有所作为的知名学者。他凭借其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根基,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既汲取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继承乡邦历史文化的传统,又立足于当今古史研究的前沿,长期以来集中精力钻研齐史和齐文化,在许多杂志上发表了有份量的论文。作者将已发表的有关论文选出76篇,辑为《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齐鲁书社,2006年,以下简称为《类征》),将其分为“古文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卫国的具体历史背景,从礼乐文化的角度对《诗经·墉风·定之方中》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诗中所述营宫室、兴礼乐、行籍田礼、重马政不仅是卫国现实政治的需要,还是礼制国家运行之必需。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知,利奥波德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研究生态整体主义。在自然中生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沙乡年鉴》中的生态思想已日益成熟。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想不仅丰富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决策行为,人们逐步认识到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以及生态整体主义内容的分析解读,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研究其生态伦理观背后的内涵,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人群对于生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认识与观念都可以在其信仰、禁忌中得到清晰的表现。在青藏高原,原始崇拜、传统观念等保留着比其它地域更为强盛的生命力,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还存在着大量关于寄魂物信仰的文化遗留。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各个时期几乎都存在过关于寄魂物的种种禁忌和信仰,但藏民族深刻的寄魂物信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尤其是带上了明显的宗教色彩和等级观念,并在今天依旧虔诚遵守寄魂物信仰的种种禁忌。本文即以寄魂物信仰这一传统民俗事象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藏民族寄魂物信仰的某些表现、行为、规律的研究,探访藏民族的内心世界,进而探讨其独特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13.
刘桂芹 《黑龙江史志》2013,(15):156-157
申富英教授的专著《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从生态主义的批评视角,探讨了伍尔夫生态意识的内涵,并分析了其生态意识的特点。该作注重运用新的理论工具、结合文本细读挖掘隐含在作品中的有价值的思想,系统地探讨了伍尔夫关于构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际生态和自我微观生态的设想,揭示出伍尔夫生态意识与当下生态思想理论的共通之处,弥补了国内外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稀缺、零散的遗憾,开拓了伍尔夫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法国史学家勒高夫在研究中世纪经济与宗教时,提到天主教会给高利贷者的选择:钱袋或永生。高利贷者却想把鱼或熊掌的单项选择改作多项选择:钱袋和永生。在世俗化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当初高利贷者的抉择之艰难。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是生态女性分析视域的重要基础,也是分析女神信仰的有效路径。历史上,中国女神的起源与流变、女神信仰活动均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神秘化的自然界在与人类的对比中获得了巨大的优势,使人类创造出第三方——具有超自然法力的女神。女神信仰虽然给女性信众创造了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却没有改变她们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6.
郭永平 《民俗研究》2009,(2):265-271
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民俗志·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学者提出了要在我国出三千卷民俗志的设想。这一想法有了,接下来应该是怎样撰写的问题:是依照以前的老路,按行政区域划分,还是尊重地域民俗的内在发展理路,按文化圈划分;是单学科的介入,还是多学科的参与;这些都是在撰写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文化催生的果实,也是中华文化赖以延续的种子之一,成为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从方志发展历史来看,方志文化已远远超越狭义的物化文化范畴,广义方志文化包含人们在方志编纂和应用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方志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全方位建设方志文化要开阔视野,拓展发展空间,着眼于大文化概念,促进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者协同发展。在物质文化上,以志鉴为中心,开发多元方志产品,为方志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在制度文化上,依法修志,创新工作机制,为方志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精神文化上,内修志德,外营识志、用志氛围,推动方志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江苏实业家群体实业家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模式性、稳定性、传承性特征。所谓模式性特征,是指实业家精神在形成过程中,一定是在得到绝大多数实业家的集体认可和反复履行之后,才形成的一种"普遍模式"。亦即,它不可能是个别现象,而是特定群体的共知共识,并被大部分人所共同遵循。另一方面,"普遍模  相似文献   

20.
江苏工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苏州就是"有市之乡",南京也在长干里、清凉山分别形成两个市场。鲁威公十八年(前573)建彭城(今徐州),今云龙山北和黄河故道之间为市贸重地。当时吴国的铜、铁冶铸技术已经超过中原诸国,铸剑工艺更是首屈一指,涌现出干将、莫邪兵器工业的鼻祖。汉高祖刘邦之侄刘濞被封为吴王后,定都广陵(今扬州),利用"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条件。一方面大规模“铸钱”,一方面“煮海为盐”,使得吴国货币流通,盐业兴旺,市场繁荣,国力强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