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不但以巨大的勇气完成文化领域拨乱反正的任务,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进行文化政策调整,而且把握时代主题,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从世界视野审视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的对外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邓小平对中国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吴玉敏 《攀登》2014,33(5):28-34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思考都是基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是通过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探索征程。这正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和历史维度的战略思维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张翠莉 《沧桑》2010,(4):16-17
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首先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初期探索出现了失误,最终扼杀了这种探索的努力。初期探索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尤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无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衷宜燕 《旅游纵览》2013,(8):274-275
党的十八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原则的继承,也符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人的全面发展和"五位一体"总布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的重要前提,"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何颖  马晓红 《攀登》2014,33(4):13-18
邓小平一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将很大的精力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他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出发,科学阐明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意识形态与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及党如何坚守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不仅成为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而且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引领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思想保证,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景平  吴晓 《攀登》2022,41(1):36-41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核心立场,学习借鉴反思他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不断调适现代化发展的远景目标和长期规划,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发展、稳定、改革三者有机统一,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吕晓刚 《沧桑》2008,(6):78-80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政治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逆势而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劲头与突出成效,使得"中国道路"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发展道路中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研究"的子课题成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出版规划的重点图书,以及湖南人民出版社向中共十八大的献礼图书,由武力主编的《中国发展道路》于2012年9月面世,该书用120万字的篇  相似文献   

10.
在史学领域,分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分歧、争论较多的问题.2015年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对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入,笔者认为国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1956年为中国结合实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时期,或者说是以苏联的建设道路为目标模式的时期;1956-1978年为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或者说是要突破苏联模式,试图把计划经济体制加突出政治和群众运动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时期;1978-1992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92-2012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时期;2013年以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熟和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要坚持两个"必须",而且要遵循"科学发展"之思想,正确把握"一个出发点,二条路径,三大支柱和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邹谨  杨柳 《攀登》2014,33(4)
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会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是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体现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照搬别国制度,坚持推进改革,汲取党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吸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3.
刘冉  张传东 《神州》2013,(7):195-19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柳丽 《攀登》2014,33(5):35-39
邓小平被西方媒体誉为"新中国的梦想家",这位"梦想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他为中国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集中体现为: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信仰,为中国梦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方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提供了战略基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成功实施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计划,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邓小平对中国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不仅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梦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梦与世界梦接轨的伟大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5.
罗永青 《攀登》2013,(6):56-60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必须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善于运用毛泽东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在启程扬帆之时就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同"两个凡是"进行了旗帜鲜明的坚决斗争,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全党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随后,他又亲自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胜利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形成,既是邓小平科学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也是邓小平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基本经验作了系统总结;既突破了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又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提出了关于先富与共富的设想和关于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现代化历经坎坷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70年代对现代化道路做出了重新选择。即由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转向了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正是这一转变将中国的现代化引向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带来了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空前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不可分割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做出了正确抉择;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形成确立了基本坐标。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一座重要的历程碑。  相似文献   

18.
周前程 《攀登》2014,(2):43-5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现代性、现代化的共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晓红 《攀登》2005,24(2):36-38
“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国政府向世人的庄重承诺。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近年来发展态势的敏感反映及鼓噪“中国威胁论”等所致负面影响,在“崛起”问题上,我们应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理性对待“崛起”问题,努力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营造相对安全、稳定和友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创造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救国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虽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已经制定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