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金银平脱技术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经由战国、汉代较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珍藏着金银平文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阮成和箜篌等中国唐代乐器,它们虽然常见于中国的史书和诗文当中,但在中国却已失传绝迹。金银平文琴是一张长一百一十四点二厘米的唐制古琴,以通体施有精妙的金银平纹而著称,其装饰的豪奢,是在今日所见的古琴中独一无二的。琴的轸和足是用象牙制成的,琴底凤池内有“乙亥元年”  相似文献   

3.
杨之水 《收藏家》2006,(1):51-54
一毛女图考日本大和文华馆藏有一件红绿彩人物故事图罐(图1),它在不少中外有关著述都被提到。不过关于它的时代、它的装饰图案,各家的意见却并不一致。高桥宣治编译的《中国纹样》将之命为“五彩壶”,并有一番详细的形容:“在大莲瓣形开光中,画了四个故事图。猴子献桃图是描写西王母的故事,大概是依据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改编来的元曲或故事罢。带着鹤的女人,穿着鹤氅、打赤脚,可知其为仙姑无疑。然单就顶在她头部的宝伞以及她的形姿来看,或许也是王母罢。两图的主题不外都是求取灵药、仙草。正面的一个开光中的二人图,由于中央桌台上放…  相似文献   

4.
吉祥八品图     
次多 《中国西藏》2014,(5):90-90
“吉祥八品”是一种组合图,由八件象征吉祥的物品.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固定的供品,一般见于唐卡画、壁画中主体佛像前的供桌上,作为一种极其神圣的供品。“吉祥八品”图作为传统的彩绘装饰图案也见于精制的藏式镂花茶几的面板上,这种茶几多用于一些重要仪式如:婚庆仪式,朝拜活佛仪式上,平常生活中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银覆斛式套杯档案记载为明代,由十二件依次能叠放在一起的银杯组成,每件银杯均镶嵌黑色物质以在内壁形成历代名人高士典故为题材的装饰画,内底注释典故名称,外底标明斋堂款识,外壁其中一面注明制作材料来源的“大明皇帝赐金”字样。故宫博物院张丽研究员根据“醉卧瓮下”历史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测其制作时代定为清代。在我国,银器表面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十分罕见,一些学者将银套杯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称为“阴刻填黑漆”,而查阅资料发现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更可能为乌银镶嵌。乌银在国外被称为“niello”,是指一种或多种金属与硫在高温下生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被用来装饰金、银和铜等金属器物。将乌银实施于金属器表面的工艺被称为乌银镶嵌。为了明确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其中一个银杯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元素、物相进行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黑色物质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嵌入嵌槽,在固化后进行抛光使表面平整。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由Cu、Pb、Ag和S元素组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含有硫铜银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为银/铜/铅硫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6.
扬之水 《收藏家》2011,(10):55-57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一件银鎏金提梁扁壶,壶腹两面开光中各装饰一幅人物故事图,两图均有榜题,其中一幅题作“四浩先生”,另一幅榜题也是四个字,不过第二字稍欠清晰,不同版本的图录此幅之图版说明概作“弘口先生”(图1-3)。  相似文献   

7.
朱宏秋 《收藏家》2024,(2):80-95
“绞胎”与“绞釉”类陶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两个特殊品种。本文从实为“绞胎”却被命名为“绞釉”的三件陶瓷枕入手,通过分析博物馆藏品和考古资料,认为这两类陶瓷器所呈现的“花纹”不是釉的功劳,而是通过“绞胎”“绞化妆土”的工艺手法和施一色釉共同合力的结果,是一种极易造成视觉上迷惑的装饰奇观。  相似文献   

8.
金银平脱器,是我国古代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高级工艺品。所谓“平脱”,是将金属薄片刻成空花纹样(有如剪纸),粘贴或钉在漆胎上,再于其上髹漆数重,经反复细致研磨,直待金银片纹饰脱露于器物表面。平脱金银片一般都镌刻有精细的“毛雕”,即细部纹饰。  相似文献   

9.
1931年,我国河南省东北部出土了一组青铜兵器,共十二件(图1)。这批铜器出土以后不久,被古董商人盗卖出国,现在在美国华盛顿的弗里尔美术馆(Freer Gallry of Art)。1946年,美国出版了《弗里尔美术馆藏中国青铜器图录》一书,著录了这十二件兵器中的十一件,但其中的一件却一直未予公布。1954年日本梅原末治的《论中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古代的观赏性织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向有“丝国”之称,是养蚕、缫丝、织绸的发祥地。我国织绣业的精湛技艺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尤其是纯供观赏性的织绣品,即织绣画,更是我国所独有的织绣工艺品种。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以刺绣技艺装饰服装和日用品了。三国时期孙吴赵夫人以刺绣作山川地形军阵之图,敦  相似文献   

11.
托托 《湖南文史》2012,(2):48-49
“皇姑屯事件”,在教科书上一直被认为是日本人的一个大阴谋。然而,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本文作者从大量的俄文原始史料及俄国和欧美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获悉,“皇姑屯事件”其实是苏联特工的一件杰作。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时在张大千的艺术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他通过重金求购,收集到了一些他梦寐以求的属于国宝级的中国古代名家字画。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五代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五代董源画的《江堤晚景图》、《潇湘图》。这几幅画的收藏经过,颇为曲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我国东北的伪“满洲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儿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仓皇外逃,于是长春伪宫中的文物书画,大量流出,在长春、沈阳、大连的地摊上,到处都是。中国的历代法书、名画等国宝,又遭到了一…  相似文献   

13.
一、对鸟梳1996年赴欧展出的“古代中国文物展”中,有一件展品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对鸟纹玉梳。玉梳的梳背上雕着一对鸟,下端有梳齿15个(3个已残),中腰有个圆孔,高10.4厘米,重63克①。(图一,2)比照山西曲沃北赵村63号西周晚期墓出土的一件玉人像②(图一,1),可以知道玉梳是插在头顶上的。玉人头上的这一件,梳背未作装饰。这样的梳子,陕西宝鸡国墓地出土有实物,有骨制,也有铜制,梳子上边都有一个孔③。(图一,3、4)而梳子的形制和插戴方式,则可以追溯到更远: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  相似文献   

14.
说镯     
说镯刘敏镯,是民间与考古发掘中常见的人体装饰工艺品,如“手镯”、“臂镯”、‘“脚镯”等,系属于镯之范畴。镯的起源甚早,从考古发掘实物资料证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已普遍流行,距今已数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因其本身的适用功能、价值及装饰特色,镯饰工艺经历...  相似文献   

15.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王尔夫 《收藏家》2002,(9):35-35
我们通常见到的日本瓷器,大都是日本从中国战败溃退时留在中国的,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受中国景德镇瓷器影响烧出的青花、五彩、青瓷等器物。其年代大部分是日本江户时期或明治、大正时期的,如以烧制中国风格的青花、彩绘瓷器闻名的“清水窑”制品,但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一看便知是“日本味”。即使是纯口本味的瓷器,比如“九谷”瓷,虽浮士绘的画风与中国不同,但其彩绘加金的装饰风格却与中国的“广彩”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7.
南京云锦是我国丝织工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种,始于元,成熟于明,发展于清,是一种用大量金(捻金、缕金)装饰织物花纹的提花丝织物,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晚清以后被命名为云锦。云锦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皇家御用贡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自元朝以来,封建王朝在南京专设官办织造局来督造云锦,用做帝王龙袍冠带,嫔妃霞帔丽服和宫廷饰物,同时还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使臣,亦是赏赐王公大臣的珍品。南京开始有丝织,可以追溯到三国东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06,(3)
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中的奇葩,是文化活化石。约在三千年前,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已开始织锦。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有自己的特色,黎锦、黎单、桶裙、头巾、花带等,图案的特点是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富有装饰风格的多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有的还嵌缀金丝银箔、云母片、羽毛、贝壳、穿珠、铜钱等,使织锦更显得光彩夺目。至宋代,黎锦、黎幕、黎单已经颇负盛名,远销桂林等地。这些纺织品图案精美,主要有“渔猪农耕图”、“绿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绚丽华美。黎锦古称“吉贝”布、“崖州…  相似文献   

19.
首都博物馆藏辽代“杜家”款绿釉璎珞纹净水瓶,出土自北京密云冶仙塔遗址,是辽代北京地区重要的考古文物。从该件器物的出土地点、器型渊源、装饰元素以及烧制工艺,可以窥见辽代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兴盛,以及该件文物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得鸿 《收藏家》2014,(3):47-51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幽蓝神采一元代青花瓷器特集”大型展览,几乎集中了各国博物馆及著名私人收藏家有代表性的元青花瓷器。这次参展的国家有:中国44件、英国12件、伊朗10件、美国3件、日本5件,俄罗斯l件、土耳其2件、共79件。这些元青花的绘画装饰题材,主要有人物故事、动物造型、植物形态和几何图形,其中祥龙纹饰占有很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