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雪窦山上被"仇家"发现  相似文献   

3.
王中天 《文史月刊》2014,(12):18-22
杨虎城是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也称西北军,人数最多时达四万余人)的军事首领,他与张学良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捉到蒋介石后,对于如何处置蒋介石,他与张学良都犯了愁。他认为,中国大大小小的军阀没有谁能斗过蒋介石的,只有共产党能和蒋介石抗衡。蒋介石剿共已近10年,不仅没把共产党消灭,反而使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 张学良将自己的一块瑞 士名表取出,托人送给 蒋介石,借以答谢蒋介 石送给他的"礼物",暗 示"管束"应该结束了。 蒋介石深知张学良送表 的寓意,他立即回礼一 本1936年年历,一双绣 花拖鞋。蒋介石对张学 良耿耿于怀,永世不忘 的就是西安事变那份羞 辱,表示要永远拖下去。 张学良在台湾期间, 由于自由的长期丧失给 他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 痛苦,身心受到摧残。他 以独特的方式向蒋介石 提出抗议,他特意捉了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不抵抗主义的帽子戴到张学良头上,少帅被逼出走国外,1934年回国后,蒋介石又令他枪口对准共产党打内战。他十分不满,毅然与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容共抗日。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军事法庭,长期软禁起来,几十万东北军被瓦解。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不抵抗主义的帽子戴到张学良头上,少帅被逼出走国外,1934年回国后,蒋介石又令他枪口对准共产党打内战。他十分不满,毅然与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容共抗日。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军事法庭,长期软禁起来,几十万东北军被瓦解。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张学良的人,多会关注他与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而张学良与蒋经国的交往情况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不论是通读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是翻阅其幽禁日记,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同蒋氏父子的交往中,与蒋介石之间近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与蒋经国情同手足的密切往来。一1936年12月12日,为促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同年12月25日,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一般认为张学良羊落虎口,从此就以“待罪”或“获罪”之身,再也见不到蒋介石了。但是,随着蒋介石和张学良日记的解密,才披露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后,二人曾有i次会见。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抗日爱国将领。以“西安事变”之举为界,之前,他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辉煌顶峰;之后,便坠入漫长压抑的囚禁生涯,在寂寞与无奈中度日,伴之以青灯黄卷,潜心苦读,从一级上将之尊磨炼成深山隐土,现已步入是变,垂垂老矣!一、蒋、张之间的恩怨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曾经有过同僚的关系。193O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司令.张学良任副司令,实属同僚,但蒋介石一向是以上对下,以君对臣的‘态度对待张学良。张学良毕竟曾在中原大战中救过蒋介石,1933年又代蒋介石受过,身负“不抵抗将军”的诽谤而下野出…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现代史中,张学良是蜚声中外的人物。1936年12月12日,他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发动了要求联共抗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熟知现代革命斗争史的人们都对张学良的壮举拥赞不已,张学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亲密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来到南京,其中重要的有四次。由于与蒋介石的政治主张不同,加上彼此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张学良到南京受到的礼遇是一次不如一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介石软禁、审判、特赦,最终交军委“严加管束”,成为蒋氏囚徒,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岁月。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乘专机抵南京。蒋下令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立即扣押张学良。知其内幕的宪兵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廖逸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捕,在狱中交待了宪兵看押张学良时的一些内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经过谈判,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一、张学良逼蒋抗日,周恩来飞赴西安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带领他的一些文臣武将来到了西安,他此行的目的是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红军,但张、杨由于受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不愿与红军交战。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囚禁于南京,交高等军法会审,判刑10年,后又被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开始漫漫的幽禁岁月。张治中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西安事变”后,张治中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尽管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住处远离民居,警备森严,外人极少能与之接触,但张治中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去见一见张学良。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张治中曾三次访晤张学良,并与之长谈。这对张学良是莫大的安慰。第一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17.
张天社 《百年潮》2008,(9):57-63
张学良自青年时代起就统兵作战,半生戎马,未尝学问。在他前期的历史中,有关读书治学的记载很少,他自己也曾对人说,生平不喜读书。此言虽是一句谦词,但可说明他年轻时对读书的兴趣。张学良生性好动不好静,坐下来读书颇为难得。1935年底,当他率领东北军进入潼关,“围剿”陕北红军时,蒋介石为激励张学良的“剿共”决心,要求他阅读记载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绥寇纪略》。1937年1月,他被囚禁溪口时,蒋介石要他精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一从1946年被秘密押解台湾到1956年,张学良在井上温泉已被囚禁了整整十年,这期间,张学良除了记日记,或有个别朋友来访偶尔写些诗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读书,往事、家事留在记忆中,他不愿去回忆……1956年12月是西安事变20周年,蒋介石似乎又想起张学良了,接连召见看守张学良的刘乙光到台北。11月15日,刘乙光从台北归来,专门到张学良屋内,表情冷漠。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蒋总统曾于13日单独召见他(笔者注:指刘乙光),面告二事:不准我收听中共的广播,不许我同警卫人员接近。”11月17日,刘乙光又连夜赶回台北,仍是被蒋介石召见。刘乙光20日回到井上,…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0.
他坐在椅子上,把身倾前,诚恳地说,“甚至‘张学良’这个名字──我也不想要!我不想做‘张学良’!我只想当个普通老百性,自由自在地做我想要做的事,我不能接受每一个人的赞誉。” 1936年,他参与改变中国历史,发动了“西安事变”。他释放了蒋介石,并与蒋介石一起,乘飞机回南京。他从此受到软禁,销声匿迹半个世纪。 张学良在解释他决定接受惩罚时说,“我是个军人,有上级也有下属。这是造反的行为.我必须对此负起责任,我曾准备被枪毙。” 去年张学良90岁生日时,他是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与敬仰他的人士在台北一家酒店庆祝寿辰。他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