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中国,“外交”与“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有个别成功的外交案例,但还是无法摆脱屈辱外交的形象。这除了中国国力衰弱的原因外,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以往文章已有所涉及,但一些问题还有待挖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晚清外交观念演变的脉络,探析晚清屈辱外交形成的的观念因素,从而深化我们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外交"与"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有个别成功的外交案例,但还是无法摆脱屈辱外交的形象。这除了中国国力衰弱的原因外,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以往文章已有所涉及,但一些问题还有待挖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晚清外交观念演变的脉络,探析晚清屈辱外交形成的的观念因素,从而深化我们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3.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晚清政府经历了一次次的列强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的走向崩溃。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晴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西方列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清政府软弱无能,战备腐败松弛,丧权辱国,使很多人的思想文化信仰全面崩塌,也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充分认清了自己和国家现状。  相似文献   

4.
刘雅军 《史学月刊》2005,(10):97-103
19世纪中期以来,在剧烈的中西碰撞影响下,晚清学人关于史书编纂体例的认识有了新变化:甲午战前,重新使用国别体撰写外国史;至20世纪初,当西方“世界历史”观念和世界史编纂方法经明治日本输入后,晚清学人对西方“以西方史为世界史”的“一元”进步论、阶段论和明治日本“东洋史、西洋史”的“二元”叙事,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深刻影响着对“他者”、“自我”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晚清山东的官赈救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山东灾荒严重,灾荒发生后,清政府即派官员赴灾区勘灾,审户,实施救治。当时主要采取施赈、调粟、养恤、除害、遣返灾民回籍、赎地贷给籽种、蠲缓赋税、禁止酿酒等善后措施,以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办理仓储、开垦荒地等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对救治晚清山东灾荒发挥了积极作用。腐败的吏治使晚清山东官赈救荒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晚清政府毕竟担负了山东赈灾救荒的重任,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邱志红 《近代史研究》2022,(2):60-75+160
对中国而言,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汪洋世界深处的年轻岛国,二者远隔万里重洋。由于地理知识以及航海技术、航海工具的局限,古代欧亚文明远洋交流的触角极少涉及南太平洋地区。经康熙年间来华天主教耶稣会士介绍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最新成果,有关新西兰的地理知识始为国人所认知,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中出现用“新瑟兰第亚”汉译新西兰的称谓。鸦片战争以降,国人有关新西兰的记述,从地理知识展开,内容渐次涉及其殖民地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地球五大洲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激发国人从整体上对世界大势变化和自我重新定位的深层探求,而对这一全新的殖民地文化和民族主义发展类型的认知演变,无疑丰富了近代国人对世界多元性的理解和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洋”的框架内关于新西兰设立领事问题的讨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理视野的拓展所引发的国人关于地缘政治的突破性思考。近代国人对新西兰的认识,以及由此展开的中新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丰富和紧密。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长莉 《史学月刊》2004,(5):105-112
晚清时期,上海的商业化、城市化生活环境变化,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动,出现了如洋货流行、从商之风、尊卑失序、女子走上社会、追求享乐等新社会风尚,导致传统伦理衰坏,同时也孕育产生了近代市场意识、近代工商观念、社会平等观念、功利主义及肯定人欲、自由的近代伦理观念。反映出生活方式的变动是引起近代生活伦理观念变迁的中介和启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陈帅 《黑龙江史志》2013,(15):117+119
晚清时期,由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西方贸易的不平等及大量的战争赔款,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为了挽救统治,对外应对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清政府无奈的制订了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社会经济运转中出现了银贵钱贱的通货膨胀现象。本文就对外赔款方面引起晚清时期的通货膨胀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73年上海租界发生了一起良贱为婚案件,此案引起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中,关于良贱等级身份观念、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以及法律公正观念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平等观念、家庭独立观念及依律执法观念等近代趋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演生轨迹。生活方式的变动是这些观念演生的社会基础,非正统的民间伦理是其内在源流,而把西方作为富强榜样,则使这种观念变动与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变革相联系,反映了与西方近代社会伦理观念相汇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他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政府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咸丰朝以降,作为清廷谋求增进团练功效的产物,"团练大臣"始终与王朝危机相随而行,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社会动员(办团)和社会控制(防剿)的使命。作为深化团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团练大臣"的活动及其对地方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不但有助于理解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对抗态势的演变,亦将推进对咸同时期官绅关系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从而为深入体察晚清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鉴于今人对于晚清"团练大臣"的认知与其历史角色颇不相符,有必要系统梳理和评述中外学界的"团练大臣"研究,并就如何推进从史料和方法上提出若干思考,期能为后来者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五十多年间,中国与朝鲜的朝贡关系并未因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中朝两国国内动荡而中断。朝鲜奉其事大主义,每年都如期向清朝遣节使进年贡和三节方物,且不定期向清王朝遣使谢恩、奏请、进贺、陈慰、陈奏、问安,同时进贡礼物。清政府也按例对朝鲜进行回赐与封赏,以示对藩属的优礼与体恤。这一时期,为应对时局变化和巩固对朝宗主国地位,清政府对维系形式和礼仪上的朝贡关系愈加重视,对朝贡往来的控制也愈加严格。中朝朝贡制度未衰而亡,甚至一度回光返照,极大地凸显了晚清东亚国际秩序变迁的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传教士入华以来,基于传教之需不断同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协调和抗争。从固有成见到体系内涵的冲突,无不体现着基儒艰难的共存性。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根本在于两重价值观的差异,同时儒学体系的自傲排外性、教育体制特性和传教士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误解等都是导致反儒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合理的一个演变过程。旅游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同时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也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借势这种作用,促进旅游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四裔编年表》与晚清中西时间观念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刊的少量历史译著中,1874年出版的《四裔编年表》被认为是晚清第一部专门介绍西方历史的年表体著作,熊月之也认为该书“用年表体例,以各国帝王、总统沿革为经,以各种种族、政教、争战之事为纬,叙事清楚,语言简洁,是人们了解世界历史的实用工具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理应得到高度评价。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专文就该书加以讨论,不仅如此,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利权概念的核心内涵是经济主权,是对经济独立权的诉求。利权意识在20世纪初年的变化加重了晚清重商观念内在矛盾。利权意识的强化虽显示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发,但也展现了重商观念存在着偏差和不成熟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崔瑾 《沧桑》2014,(6):46-49
清末民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封建帝制的垮台,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传统婚姻观念开始出现新气象,在婚姻目的、婚姻主权、家庭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清末民初婚变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构建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以及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清波 《民俗研究》2016,(4):121-128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晚清年画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为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造型元素,使之以强烈的故事性吸引了大量受众。生动形象的年画图案则将文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民间文化想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演绎,使文学在这种活态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题写有诗词文本的年画则直接将文学与图像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年画表意系统的多媒介特征,又进一步增强了年画的文学性,使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晚清年画在不断地借鉴、重构文学并与之合体的过程中传播和完善了彼此,体现出文图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中有大量关于香草花卉的描写。这些香草花卉,往往与服佩、食用、栽种等象征性动作连用。诗中曾数度描述诗人如何穿着香花做成的衣物、佩戴香草制就的饰带,构成了“香草美人”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极富浪漫气息。一些学者认为《离骚》中服佩香草的书写是某种楚地“宗教意识”或原始巫术的表现,作为一首文人抒情长诗,《离骚》中的香草之名来源于书名传统,无论服佩、食用还是栽种香草的情境描写,皆是为了诗人抒发自我而进行的象征性表达。诗人之所以用穿戴、配饰香草这样的描写来象征自我的高洁,是建立在先秦时代“心文一体”,也即通过服、佩某种香草就可以获得其属性的民俗观念上的。对《离骚》服佩香草观念来源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关于《离骚》“楚地巫术说”的研究范式,拓展《离骚》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华工大规模出国,是晚清中外交涉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相当多数的契约华工是被人诱骗到国外的,因此对诱骗拐卖华工的不法之徒的惩治一度引人注目,成为清政府侨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及实践的角度考察清政府对此的态度及其演变,对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