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 :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 ;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 ,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 ,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 ,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 ;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 ,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曾进行过核武器研制,尽管没能制造出真正的原子弹,但其在核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战后,苏联与英美在德国展开对核资源的争夺,抢运了大批仪器设备和铀、重水等制造核武器的原材料,并在德国萨克森州开采铀矿以供苏联使用;搜罗德国苏联占领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使其为苏联的核工程效力。这些来自德国的核资源在苏联研制生产原子弹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这一方面源于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冷战所赋予的强烈政策取向也迫切要求苏联学在全美范围内发展为一门规模巨大的学术专业。在这一时期,联邦政府、私人基金会基于国家安全机制和冷战战略目标,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联,扩大了对苏联学的资助范围,提高了资金投入。以此为契机,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得以成倍增长。另外,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会还通过改组将全美苏联学家囊括其中。在这一时期美国苏联学的发展历程中,该领域不同学术机构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学界与政府的共生关系不断增强,国家权力对学者参与冷战的动员力度持续加大,并且越来越多的苏联学家将官方需求确立为自己研究工作的主要取向,体现了美国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独特关系。  相似文献   

4.
严润成 《沧桑》2011,(6):75-7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石油蕴藏量而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政府通过宣传、渲染,制造苏联在中东地区石油扩张的紧张局势;通过建立中东军事集团,遏制苏联石油势力;通过“经援”、“军援”,拉拢中东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制苏联在中东的石油扩张,将石油作为工具为其冷战服务。  相似文献   

5.
6.
1973年,富布莱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开始在苏联实施,80年代初,由于美苏关系紧张,富布莱特项目趋于停滞。1985年,通过维也纳峰会,美苏双方的富布莱特项目恢复正常。通过富布莱特项目,美国在苏联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于苏联的知识分子思想解放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4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 ,苏联利用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各民族与苏联境内一些民族之间的血缘联系 ,在中国公民中大力发展侨民。苏侨分批回国 ,形成了一条返国苏侨与其新疆境内亲属及社会关系进行联系的渠道。新疆苏侨及其庞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成为苏联影响得以扩大的重要社会基础。苏联侨民的大量发展和大批回国使苏联的影响在新疆扎下了根。中苏分裂后 ,这种影响 ,以及返国苏侨与新疆边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成为导致新疆地区社会心理动荡、民族分裂情绪升级的新的潜在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1948年2月成立的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寻求通过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提供有关苏联的见解,军方及政府与之合作所主导的美国苏联学的冷战化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1950到1954年间的"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是空军与俄国研究中心合作的重要产物。该项目源于对苏联流亡者进行采访以搜集信息并进行研究的设想,尽管在运作过程中曾面临种种问题,但基于大量采访信息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推动了学术与政治围绕国家安全机制的结合并充分体现了苏联学的冷战化。  相似文献   

9.
高笑 《史学月刊》2024,(4):100-107
1945—1953年,苏联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德战争不仅导致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还对农业生产基础造成了长期损害;与此同时,刚走出战争阴霾的苏联又遭逢了多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苏联的农业经济制度强硬、短视且忽视物质激励,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再次,无论是实行粮食配给制还是自由购销制,分配体制内在的弊端未得到有效纠正,导致民众始终无法自由平等地获取足够的粮食。最后,冷战的爆发及升级对国际粮食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素来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苏联终止了粮食进口,并在国内自给困难的情况下仍继续出口粮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0.
郭永虎  李晔 《史学集刊》2005,9(4):75-81
1949至1969年间美国中央情报局向西藏分裂势力提供了一系列准军事援助。该援助行动的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其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与印度情报机构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11.
核裂变材料主要包括钚-239和铀-235。生产钚-239主要有铀-石墨反应堆和铀-重水反应堆两种方式,生产铀-235主要有气体扩散法、电磁法和离心法三种方法。1945-1949年间,苏联建成了A铀-石墨反应堆和ОК-180铀-重水反应堆的817综合厂、813气体扩散厂和814电磁厂。817综合厂为1949年试爆的第一颗钚弹提供了钚装料,813厂和814厂共同为1951年试爆的第一颗铀弹提供了铀装料。苏联核裂变材料实现工业生产离不开国内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给予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全方位的支持;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苏联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之前,美国开展了大量核情报活动。核情报活动的广泛开展帮助美国汇集了大批优秀科学家,控制了充足的核原料,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技术,从而实现了在全球的核垄断。然而美国的核情报防守却并非完美无缺。美国核情报管理的漏洞导致苏联窃取了大量美国原子弹核心技术情报。此外,针对于苏联的核计划,美国最初开展的情报活动成效并不显著,这也导致了美国情报活动在苏联早期核计划中颇为被动。二战之后,美国作出及时调整并且创新了核情报活动的方式方法。首先,通过立法加强了国内核情报的监管和保护。其次,积极开展跨部门情报合作和以科技为依托的远程侦查,并且与盟友英国在监视苏联核计划方面密切配合。由此,美国突破了在苏联核情报领域的屏障,情报活动初现成效。  相似文献   

13.
尹晓亮 《世界历史》2020,(1):1-14,I0002
日美核能合作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原子弹“轰炸国”与“被炸国”之间的合作。美国对日核政策的演进路径既是其全球战略的内在要求,又是绑架日本依赖美国发展核能构想的必然产物,更是约束日本核武装诉求的因应考量。“天佑论”“无核战败论”与“产业革命论”等认识逻辑,折射出日本对核能需求的内生性与主动性。日本与美国合作的意图在于打破发展核能的政治限制,摆脱技术落后与核材料不足的瓶颈约束,提升本国发展核能的研发水平,进而为潜在拥有核武装能力创造初始条件。揭示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既客观铺陈了日本在与美国核能合作中蛰伏着“军事利用”的选择性与可能性,又有助于理解战后日本将“作为核电的原子能”与“作为核爆的原子能”进行结合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1945-1949年,国民政府对侵华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审判。作为东京审判的组成部分,中国设置了十个军事法庭,对两千多名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本文依据历史档案和记载,从前期准备、审判经过、重要个案审判、特殊案件的审判等方面对审判的全过程作了回顾和再现,首次披露许多具体史实。对国内政治因素导致的缺陷和冈村宁次案的重大误判,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试论美国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评估与对策(1961-196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美国政府最新解密材料,对1961-1964年间美国对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时间、地点、核原料及运载能力的侦察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美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评估和对策进行分析,其评估与对策是建立在过分夸大中国核威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而且,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7.
许华 《百年潮》2006,(7):61-67
美国的苏联学是"冷战"的产物,它在美苏对抗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加深,美国越来越重视对自己"最主要的敌手"--苏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9.
在苏二战战俘的遣返工作持续十余年,遣返进程更是一波三折。这与苏联政府的三重考量是分不开的。出于外交方面的考量,苏联最先遣返非敌对国战俘和友好国家的战俘,拖延遣返敌对国家的战俘,甚至将一些战俘当成了外交筹码。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苏联在战俘中间广泛开展反法西斯宣传工作,战俘中的反法西斯积极分子被优先遣返,而那些可能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的战俘则要最后遣返。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苏联为减少关押开支,将长期无劳动能力的战俘优先遣返,为提高战俘的劳动积极性,将优秀生产者提前遣返。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张君劢对的苏联早期教育制度的看法。张氏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有较高的评价,但也发现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探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