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荆州博物馆等单位在郢城遗址及周边所作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材料进行了系统梳理。郢城的始建年代为公元前278年当年或其后一年,秦至西汉汉武帝前期为南郡郡治与江陵县治所在。约在汉武帝后期至成帝元延年之间,南郡与江陵县迁至今荆州城西北的嵠峨山城址附近,郢城为郢县县治。王莽时期郢县撤并入江陵县,郢城为郢亭所在,东汉初年。城址废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考古资料,将商周至汉的四川漆器发展演变进行了新的研究。本文将其分为五期,即商周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秦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每期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秦至西汉,山东日照属琅琊郡海曲县,从该地区汉墓出土的文物来看,海曲县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由于王莽时期的经济混乱,给海曲经济带来重大灾难。海曲吕母起义,动摇了王莽政权,随王莽政权的灭亡,海曲县遂废。  相似文献   

4.
《文物》1982,(10)
论述盆、,考辨高明文物(6)注话西汉木涌的造型特点张广立文物(6)南诏铁柱辨正陈润圃文物(6)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二次合葬及其社会性质 王仁湘考古与文物(s)安阳小电YM238的时代问题 胡平生考古与文物(3)河北策城台西甲骨的初步考寮 李学坳唐云明考古与文物(3)金文葬京考刘雨考古与  相似文献   

5.
邳州埠上汉墓群东与汉代武原城(后改为梁王城,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隔京杭运河相望,当为汉代武原城外的平民墓葬区。该墓群为徐州境内众多汉代墓葬群中的一处,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时间跨度大,出土随葬品类型丰富,而西汉早期墓随葬陶器具有重要的地域特色,殓葬玉器组合完整,是西汉地域特色考古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四川文物》2021,(3):24-32
2014年至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坝遗址进行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推动了两汉宕渠城的研究。宕渠城是秦灭巴蜀以后在川东地区设置的县城之一,上属巴郡,两汉时期,成为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魏晋时期突然湮灭。历史文献中关于賨城的记载较多,且地域不同,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賨城与两汉的宕渠城应在一起,且均处于现在的城坝遗址。  相似文献   

7.
张鸿亮 《文物》2022,(1):4-17+1
2011年10~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天皇岭村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西汉墓24座、东汉墓7座、唐墓2座,其中两座西汉墓(编号M26、M27)保存较好。两墓均为单室土洞墓,置双棺,出土陶器、陶模型明器、釉陶器、铜器等。M26出土的陶井,井栏四壁模印图案,较为精美;两墓出土的清白镜和昭明镜具有西汉晚期的典型风格。洛阳地区的西汉墓葬多位于今洛阳市区周边,其他区域所见西汉墓葬材料较少,本次发掘有助于全面了解洛阳地区西汉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谷阳城遗址位于安徽固镇县浍河(淮河支流)畔,据县志记载城始建于西汉初年,废于唐显庆元年(656年)。现存城圈大致呈边长900米的正方形。城墙保存较好,最高处仍有7米。受固镇县政府委托,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负责此区域保护规划编制、考古勘探和发掘,并作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2011~2014年度的考古实习基地。2011~2014年谷阳城遗址共进行了4次发掘和2次大规模的勘探,总发掘面积为2675平方米。出土遗迹有窑炉、灶址、  相似文献   

9.
早期蜀文化分布在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包括了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两个阶段,年代相当于商代、西周、春秋。这是相对晚期蜀文化而言,晚期蜀文化指相当于战国、秦至西汉初年。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大墓发掘于上世纪70年代,并于1983年发表了考古发掘简报。简报公布了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收获,"认定墓主身份应与诸侯王有关",并对西汉时封卒于此地的几位诸侯王如梁孝王刘武,山阳哀王刘定,昌邑哀王刘髆,以及昌邑  相似文献   

11.
湖北秭归东门头汉墓与宋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门头墓地地处湖北秭归郭家坝镇,1997年湖北省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汉墓3座、宋墓1座。这4座墓均位于东门头古城城垣外,对研究东门头古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秦 《丝绸之路》2000,(2):40-43
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已出土公布了大量重要文物及遗址。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发掘出土了几座陪葬坑及石质甲胄、青铜鼎、彩绘俑等珍贵文物。这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对丰富秦陵内涵和研究中国古代陵墓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夷人文化、周文化以及二者融合形成的地方文化面貌,齐文化、莒文化、楚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邿国、小邾国国君及贵族墓葬为代表的古国史研究,盐业考古的新领域,陶文和兵器的专题研究等,揭示了山东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方文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资料的相继刊布[1],人们逐渐开始重新检视海外各学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玉,将许多重要藏品特别是风格独特的墨绿色牙璋类器物的产地追溯到了石峁遗址。据称大英博物  相似文献   

15.
The architectural site dating to the Qin-Han Dynasty in the Shangiialing site of Qianyang County, is one of the best preserved building remains in the Qian River Valley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This architecture might have been used for near 200 years 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Middle Western Han Dynasty. Recent archaeological works provide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is building and to how it was renovated and reconstructed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ban cheng qinzhi ' (The Han Dynasty inherited systems from the Qin Dynasty). Since the site is situated on an east-west major communication route, this architecture might have served as a 'ligong bieguan ' (resort palace), or functioned as a courier state and storage house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6.
结合出土和传世文献所见的鄱君、鄱县与鄱阳县,本文分析认为战国时期,楚国在古番(鄱、潘)国故地曾封有鄱君,又曾设立鄱县;秦统一后在这一地区设立鄱阳县,并以楚国的鄱君为县令;反秦斗争兴起后,鄱君吴芮以该地区为中心,集合黥布等人和前来归附的越人共同反秦;西汉前期,汉仍设有鄱阳县,其地望迁徙至今江西鄱阳县东部一带。通过对鄱地的微观研究,论文勾勒出了战国至汉初基层地方行政体系的一种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杨果  陈曦 《江汉考古》2005,(3):77-82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历史中,江夏地区名不见经传,相关文献资料缺乏。本文主要依据考古资料,考察了宋代江夏地区制瓷业的发展与特点,并从自然与社会条件方面探讨了该地区制瓷业兴起、繁荣,及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费昂斯制品以富钾费昂斯及混合碱费昂斯为主。再依据以往发表的西周时期费昂斯制品的科技研究,结合考古发掘相关材料,试图从费昂斯器物使用方式的角度,窥视其在古人精神文明进程中的角色,反观费昂斯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铸钱工艺从先秦至六朝皆系范铸工艺,隋唐以后采用砂型铸钱并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在这两种工艺之中应当有一个技术过渡期,从目前田野考古发现的铸钱遗址看,这个过渡期应在六朝。对于批量铸钱而言,范铸法铸钱技术最高形式即为叠式浇铸,而叠铸技术水平最高者,莫过于萧梁时期的双面纹叠铸范,它不仅以省工省料见长,并且一套范一次浇铸的钱数可达到500枚左右,这是汉代叠铸钱工艺无法实现的。本工作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萧梁时期的无榫卯双面纹叠铸钱工艺的可操作性,力图阐明六朝萧梁时期铸钱工艺中制模制范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与汉代传统叠铸钱工艺的技术比较。  相似文献   

20.
The system of Three Courts and Five Gates is an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designs of the capitals and palaces of ancient China. The Three Courts and Five Gates planning of the Daming Palace is the adoption of this rule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spatial designing of the palace city. The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 revealed that within the Daming Palace, the Three Courts pattern with three walls as the borders, and Hanyuan Hall, Xuanzheng Hall, and Zichen Hall as the centers formed the outer court, middle court, and inner court plan, which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traditional Three Courts and Five Gates ritual system. Through the trimming of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fetched in the past 60 years about the southern part, which is the official affair zone, of the Daming Pal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 Courts and Five Gates pattern of the Daming Palace, and analyzes the substa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pattern and the political demands of the ruling cl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