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红 《文史天地》2007,(5):46-47
向来,提到西安事变,首先便会联想到张学良,以其为事变之主角也。然而,本文根据新的证据,否定了张学良是此事变的主角。那么,主角是谁呢?  相似文献   

2.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发动的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华清池捉“蒋”的经过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国内外的传闻主要有三种:一是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向蒋介石发动兵谏的“西安事变”,在共产党的努力下和平解决。但在事变之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却被逮捕,东北军群龙无首,杨虎城孤掌难鸣,又一次惊心动魄的事变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4.
杨瀚 《纵横》2011,(1):34-38
互表衷肠 当张学良因“剿共”失利,异常苦闷时,杨虎城没有因为张碰了钉子而幸灾乐祸,反而对张表示出极大的同情与关怀。他亲赴张的住处进行慰问,并再次劝说张不要跟着蒋盲目走下去,应该走自己的抗日之路。这样接触多了,张学良就把心中的苦闷,对蒋介石的不满向杨诉说。两人的关系拉近了,逐渐发展到政治上可以相互谈心。张对反蒋心存顾忌,开始讨论的问题只局限在如何实现抗日上。这样,张杨两人先是在共同抗日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5.
杨瀚 《纵横》2010,(12):32-36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武力扣留了正在西安视察、部署,要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同时提出救国八项主张,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实行民主,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事件,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以惊险的手段、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捉蒋放蒋,逼蒋抗日,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日战争的发动。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认为,杨虎城从事变开始便有捉蒋后放蒋的思想,正是由于有了这一思想,杨虎城置个人恩怨于不顾,支持张学良尽速送蒋回南京,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张学良被囚禁的情况下,独挽危局,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陕甘善后循政治途径解决,避免了新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李仲明 《民国档案》2001,13(4):75-8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反对内战,果断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蒋介石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意谈判条件后,张学良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送蒋回宁。本试就12月12日-12月25日这十几天张学良在国内外舆论、国民政府主战派逼迫、主和派求和等较为复杂局势下的应变决策,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七十周年随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华 《百年潮》2006,(12):10-12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统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十七路军联合采取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政大员几十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我当时正在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保安工作,略知一些这次事变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日本人为此暗喜,汪精卫等日伪汉奸为此高兴,而国民党何应钦等人则力主出兵潼关“平叛”,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宋美龄、宋子文等却极力要求保蒋介石性命……对此山崩海立,形势急转的巨变,毛泽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927年4月3日发生的"麻城惨案",是武汉国民政府辖区农民运动发展到高潮时爆发的一起典型的反动势力破坏革命的群体性事件.惨案发生后,武汉国民政府起先想通过武装征剿红枪会的军事斗争打击反动势力,从而保障农民运动积极开展,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武装征剿遭到失败.随后,政府将善后事宜交由地方处理,各组织团体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及其对西安城市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二八”事变后 ,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曾决定“以长安为陪都 ,定名西京”,并委派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从 1932年 3月至 194 5年 6月 ,这个西京筹备委员会前后存在了 13年之久 ,为当时古城西安的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并对后来西安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 ,细致研究了抗战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的缘起与裁撤原因、西京筹备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 ,并论述了西京筹备委员会和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城市规划、地形测量与土地估价、筑路修桥与水利建设、城市绿化与乡村建设、古迹文物保护诸方面对当时西安城市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其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从作为“大问题”提出,到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其间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创新过程,最终实现了一个发展思路上的飞跃,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的恢复和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小城镇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且在于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安发现民国时期钱币反假布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顺民 《中国钱币》2008,(1):36-36,43
最近,在西安古玩城收集到一张民国时期由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签发的“陕西省政府布告”。此布告为石印,布告宽585、高475mm。布告抬头“陕西省政府布告”七个大字,编号“第114号”。内容为:案准:财政部咨开:“案准:内政部咨开:‘据首都警察厅呈称,据密报:有无业游民林福田在京伪造辅币,当经饬属于八月九日捕获。在该犯身上搜得二十分伪辅币六十九枚,十分伪辅币二十一枚。经讯,据该林福田供,年五十岁,闽侯人,十余年前曾以石膏模型伪造银角犯案,此次因贫私造锡质辅币等语,其意图供行使之用,而伪造通用辅币供证极为明确,当将该犯连同证物移送…  相似文献   

15.
黄虚峰 《史学月刊》2002,2(7):95-100
新南方起源时期南方城市有显著发展,数量明显增加并初步完成城市功能的转换和城市设施的更新,为以后新南方综合性大都市的出现打下基础。但与同时期的北方城市相比,南方城市规模小,对农作物,工业原料和铁路的依赖严重,乡土气息浓厚。城市社会形态特征表现为种族隔离加剧,城市成为种族冲突的温床,一个自主自立的黑人社区形成;新老城市社会氛围差异大,老城市的相对静态与新兴城市的动态形成鲜明对照,南方社会重心不仅从农村移到城市,而且从老城市移到新兴城市。新兴城市逐渐成为南方城市发展的亮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期(1928—1937)的地方党政纠纷问题进行探讨,考察了边远地区、内地和国民党直接控制地区一些省份党政纠纷的表现,分析了党政纠纷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地方党政纠纷的结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宋扬州的堡寨城是孝宗淳熙二年郭棣据唐子城西部所筑。理宗宝祐年间贾似道加固堡寨城,并修缮唐子城东部城垣,两部分合称宝祐城。宋代堡寨城与宝祐城并非"名异实同",二者城池范围有别,后者或更接近唐子城的规模。平山堂城为理宗景定年间李庭芝所筑,与贾似道无涉。今人误信、误读明清地理志书中有关宋代扬州城池建设的记载,未能全面追溯宋元时期的官、私记录,故而对宋代扬州的历次城池建设缺乏系统、准确地认识,在解释相关考古发掘时,也未能将其与宋代史实很好地对应起来,不无疏漏。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教育思想的积极鼓吹者和新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持者.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自1915年9月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宣传以科学、民主为精神和方法的资产阶级新教育,猛烈抨击封建旧教育,鼓吹"教育决定论"和"教育救国论".第二阶段从五四运动后至1922年.他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某些教育问题,同时又十分推崇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两种教育思想混存一体的现象.第三阶段在1923年至1924年.他彻底放弃了资产阶级教育观及"教育救国"论,认为中国只有走政治革命的道路,提出教育要服务于政治革命,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教育侵略.  相似文献   

19.
“自觉”是五四新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之前,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自觉”问题已被普遍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爱国心”与“自觉心”的讨论。五四新化运动的自觉思潮,直承爱国心与自觉心的讨论而来。但其内容已有深化,它所关注的重心是“青年之自觉”。所谓“青年之自觉”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即青年对于国家之自觉,青年对于社会之自觉,青年对于个人之自觉。五四新化运动所主张的“青年之自觉”,一方面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中吸取了灵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儒家“心学”传统,特别是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