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一月,我馆派人前往冶炼厂拣选青铜器,得戈、剑、斧、权、镜诸器。现择其中几件介绍如下: 青铜戈 1件。援本略上翘,脊稍隆起,断面呈菱形。前锋为三角形。长胡三穿。长方形直内,一穿。通长26.3、援长18.2、内长7.9、内宽2.8厘米(图一:1)。这类戈在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多有发现。 铜剑 1件。断面呈菱形,茎首呈椭圆形,茎中部内收,两端较粗。茎上除缠缑状螺旋纹尚清晰外,其它纹饰模糊不清。剑格为三叉式。通长30.3、刃长20.2、茎长5.9厘米(图一:2)它与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Ⅰ型Ⅰ式剑相同,时代大约为春秋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城固县文化馆新征集的两件文物近年城固县文化馆新征集了一批文物,现选择其中两件予以简介:无胡直内戈1件。援呈等腰三角形,援中起脊,前锋钝圆,脊后有一圆穿,援末两侧各有一小长方形穿,内呈长方形,上有一近似四边形穿。通长22.5、阑宽9、内长6.2厘米。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4,(5)
<正>2006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沟乡第三窑厂职工在取土时发现一土坑墓(M3283)(图一)。墓葬破坏严重,轮廓不明,出土铜戈、剑各1件。戈援起脊,阑侧三穿,内上近阑处有一长条形穿孔,后部有一圆形穿孔。戈体锈蚀严重,内与援部均断裂。内两面饰双阴线图案。援上铸有铭文3字,胡上铸有铭文4字。通长21.9、宽10.5,援长14.8、宽2.6,脊厚0.7厘米  相似文献   

5.
鎏锡——铜戈上圆斑纹的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都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发掘出188件青铜器,其中青铜戈30件。按形制这批青铜戈,又可分成四式,其中Ⅱ式5件。这5件青铜戈,圆穿较大,内穿略呈橄榄形。援长11.5厘米,丙长8.5—10.0厘米,阑宽10.5—15.5厘米,通长25—50厘米。援上铸有规律的直径为2.6—4.5厘米的圆斑纹和半圆斑纹,呈现银白色。这种圆斑纹和半圆斑坟与巴蜀式铜兵器上的虎皮斑纹切然不同,它不像虎皮斑纹那样,在青铜兵器的背脊和援面上呈现不规则的小块凸起,而是与棱面和背脊几乎一样平,有些圆圈纹和半圆圈纹像书法艺术中所称的沙笔,在一定  相似文献   

6.
1991年6月,在平泉县七沟镇圣佛庙村出土了一件青铜戈,保存基本完好。戈峰呈弧线三角形,较锐。援中起脊,阑侧三穿,长方内中有一穿,援上刃高于内上缘。戈体通长20.8厘米;援长13.6厘米,宽3厘米;内长7.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胡长7.1厘米,厚0.2厘米。戈体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7.
在今绍兴市城区及绍兴县境内发现及现绍兴市文管处收藏的青铜剑(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绍兴青铜剑)大约有20余柄,大部分属零星发现和在当地的征集品,其中有16件保存的较为完整,3件锷部略有损坏,2件只存剑身,还有2件剑身也只有一半.这些剑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为表达和论述上的方便,下面将这些青铜剑依据剑格、剑茎的区别分为三型十式.一型,仅一件(标本178).剑通长40.4、剑身宽3.2厘米,剑身较细长,起棱脊,无格,柱形茎,茎实心,茎两侧距剑首0.3厘米处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小突钮,剑首呈喇叭状.(图1)  相似文献   

8.
柳叶形剑是古代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很具地方特征的青铜短剑。其主要特征是剑身似柳叶,扁茎无格,剑身基部斜收与茎接,茎上一般有两穿,剑身有中脊,脊侧或有血槽或平斜无血槽。在巴蜀文化研究中,这种青铜短剑是最引人注目的器物之一。笔者对这种剑的渊源谈一点看法,企望对巴蜀考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廊坊市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文安县出土的铜戈,全长26.5、高23、援长17.3、内长9.2厘米。形体较大、中脊隆起,两旁有血槽、直援、微上昂;胡刃有三组锯齿状刺,阑内三穿,直内无刃,直内上角方、下缺,内上一穿。内靠阑部两面均有(?)形纹饰(图一)。内上有铭文“郾王职作(?)萃锯”(图二)。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在高县废品收购站拣选到一柄“巴式剑”。此剑呈柳叶形,剑身宽薄,扁茎,无格,有脊。近茎处之脊两侧,各铸有四道斜线,茎上宽下窄,上部边沿有锉磨的痕迹,首部与中部一侧各有一圆穿。剑表为绿色粉状锈所复盖,剑锋至剑身上部约12厘米长的一段内,有呈暗红色的附着物。刃部有若干小缺口,茎中部断开。全长50.2厘米,茎长16.2厘米,剑身最宽处4厘米。  相似文献   

11.
正1996年,新泰市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青铜戈。该青铜戈出土于山东省新泰市翟镇崖头河。戈直援无脊,弧线形尖锋;内部平直无刃,呈圆角长方形,上有一长三角形横穿,末端铸"成(阳)左戈"两行四字铭文;栏侧残存一近半圆形穿,援上刃与内上缘几乎呈一条直线,援与内于侧栏处断开,胡部残缺。援长11.7、内长7.2、通常18.9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12.
1978年10月,围场县龙头山乡小锥子山村一农民在“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挖土时,发现了战国青铜兵器7件,其中戈3件,矛4件,后由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收藏,现分别介绍如下。三穿戈3件。1.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平内,后缘上翘呈弧形,中间有一梯形穿。援长14.7、内长8.7、胡长10、通长23.4厘米(照1)。2.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直内,后缘开双面刃,呈弧形,中间有一长方形穿。援长14.6、内长8.7、胡长10.2、通长23.3厘米(照2)。…  相似文献   

13.
<正> 1979年9月,承德县六沟镇房身沟村的几位村民取土时发现两座墓葬。县文物部门前往清理,共收集遗物100多件,主要为兵器、车马具、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兹分别介绍于后。 兵器 剑,三件。分为三式。Ⅰ式:一件。剑首为半球形,镂空,周身四道镂孔。茎为六棱柱体,上部中空。腊宽而厚,阳刻卷云纹。剑身薄而窄,脊部凸起。茎长7、剑身长17、宽2.9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茎  相似文献   

14.
三年奅令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考古》2011,(11)
2005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霍邱县洪集镇唐畈村发现一座小墓[1],根据该墓的形制和出土陶器的组合特征,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该墓出土的1件青铜戈,编号为M21∶1。狭援内刃式,援长而狭,前锋弧形,无脊;长胡,上有三穿;长方形内,上有一穿,后段略收窄,三面有刃。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75年湖北省江陵考古工作站收到当地农民交来的两把巴式铜剑,并暂存于工作站的太晖观内。这两把剑是纪南城附近农民所交,应为当地挖出。巴式剑在纪南城及其周围少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铜剑1,完整。为柳叶形长剑,有脊,首部有二穿。一穿在首端正中,一穿在首脊侧。素面。剑身一面铸有一只虎的图形,虎的尾部有三个符号,组成常见的“巴蜀徽识”。剑全长65、最宽处4.6、首部长10.5厘米(图一,3;图  相似文献   

16.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17.
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潍坊市城东南约15公里的桑犊故城遗址,出土齐城左戈1件。此戈形体修长,首部残,援微上翘,隆脊、身两侧有刃,长胡三穿。内微上扬,两侧有刃,上部有缺凹,尾部稍残。内上一长楔形穿。残通长18.2,援长10.2、宽1.8~3,内长8.5、宽1.7~2.8厘米。戈身通体较光滑,内上略有泐斑。重0.15公斤(图一)。内尾部穿下铸有铭文2行7字,为:“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二)铭文周围留有模印痕迹和边栏。戈铭“洧”,金文首见,从水从又。甲骨文  相似文献   

18.
1972年7月,江西省瑞昌县西北25公里夏畈公社小桥大队墩北张出土了几件青铜器(图一)。器物由瑞昌县文化馆收藏,现简介如下。剑 1件。圆茎,茎中半空,剑首呈喇叭形,叶较宽薄,中脊明显。残长50、茎长9厘米(图二:1;四)。  相似文献   

19.
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于地表深约1.4米处发现有铭铜戈1件,本文仅就这件铜戈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铜戈为长胡,援前部略向上扬,锋刃锐利,中脊隆起,断面略呈菱形。阑下突出一齿,近阑处有三长方形的穿。内较长,末端有刃,其下侧刃部向上收弧,内上一三角形穿。全身布满浅绿色锈。通长25.1、阑长12.2、内长9.1、内宽3.3厘米。重297.5克(图一~三)。戈内尾部刻有铭文13字(合文一),铭文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乡西窑子村农民张同小,于1958年5月间在村西约1公里多的沙窝子里掘得一批铜器。这批铜器埋藏在一座东西向小山沟的南坡,距地表深约1米许,同时并有灰色陶片出土。这批铜器已于今年1月由当地送交内蒙古博物馆保存。 1.戈一件(图2),素面,短援有脊,四穿,内上又有一横穿,通长18.3厘米。 2.短剑一件(图3),刺有脊,两面刃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