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周恩来殚精竭虑,采取种种措施,稳定粮食局势。他劝说红卫兵和造反派不能冲击农业生产,坚持抓南粮北调局面的改变,用"以出养进"的办法开展粮食外贸,努力解决"三个突破"中的粮食"窟窿"问题,认真贯彻藏粮于民的思想,常抓节约粮食。周恩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的思想和为民谋利的风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宏程 《攀登》2013,(1):97-101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商品。青海省是一个长期缺粮的省份,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建立和完善青海省现代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对全省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性度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及快速增长的经济使维系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及质量发生剧烈变化,区域的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对该区粮食生产与土地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近50年的粮食波动系数,通过预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产量与消费状况,进一步对该区域粮食安全性进行度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缺口将逐年变大,粮食安全状况越来越差,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加工企业倾向于购买进口农产品,造成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现象。以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的农产品无法顺价销售而积压在仓库里,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仓储费用和贷款贴息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十三五"时期,我国处在粮食政策重大转折的节点上,需要创新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方面创新思路和举措。保障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利益不受损,将继续成为政策的基石。今后,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基点应放在藏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立国之本。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粮食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期间,他辛勤操劳,呕心沥血地领导和主持制定了粮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使国家和人民渡过了难关。请看《情系共和国粮食安全的周恩来》一文。  相似文献   

6.
卢勇  曲静 《安徽史学》2023,(1):13-2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树粮历来是我国传统粮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树粮发展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采集开始,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山林复合利用,传统树粮的发展达到顶峰。我国树粮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在水土保持、救荒抗灾等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生转变,“大食物观”应时而出,从理论上拓展了食物的边界。树粮以其不与粮争田、完善居民饮食结构和护航生态等特点和优势而功能日显。当前,传统树粮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树粮传统,挖掘树粮潜力,有助于构建我国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从古自今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同样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隋王朝很早就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本文通过隋王朝关于粮食安全举措入手,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今粮食问题改革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藏于英俄两国的西夏天庆年间典粮文契弥足珍贵,为探讨西夏贷粮文契格式、贷粮利率、偿还期限、违约处罚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英藏文契已有专文讨论,本文仅就俄藏文契及其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江苏地方志》2011,(6):F0004-F0004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十一五”是江苏粮食工作实现战略转变,从改革走向发展的五年,是江苏国有粮食企业走出困境,焕发生机的五年,更是江苏粮食流通产业夯实基础、发展壮大的五年。全省粮食部门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和粮政管理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江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已初具雏形,多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位次。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这一重要的战备物资,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同时对大粮户的存粮情况展开调查.这一调查是为了方便政府控制粮食来源,将大粮户拉入战时国家动员体系.国民政府成立粮食部后,先后在1942年和1943年开展大户存粮调查及大粮户调查.全面抗战期间大粮户对战时的军粮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过度动员和粮食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战后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种子事业经历了从群众化选育推广到专业化改良普及再到产业化发展转型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种业发展之路,经历了"户户留种""四自一辅""四化一供"、种业产业化发展及种业现代化发展五个阶段.70多年来,我国种子事业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途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论述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3.
虚拟耕地是指从具体农产品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耕地资源消耗,有了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种不可移易的资源的耕地就可以虚拟地依存于具体农产品的贸易中,并成为一种可以在地区或国际间进行流动和贸易的虚拟资源。对1980~2004年中国虚拟耕地及其贸易量的分析表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粮食虚拟进口耕地和出口耕地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都较小;目前中国虚拟耕地贸易最重要的主体已经由粮食让位于油料,影响虚拟耕地数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粮食安全而是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政治性决定了粮食的战略产品性质,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但中国应该动态把握耕地的有机调整。  相似文献   

14.
清代山西的粮食贩运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坚雅、帕金斯等人倡导的明清时期城市化历史中“经济──地理”的人类学理论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微观个案研究。清代山西贩粮路线的演变历史对此提出反例。对山西粮食运销的考察结果表明,区域性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刺激粮食长途贩运的重要原因,粮食的运销也支持了相关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清代晋中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同口外蒙古的垦殖活动有一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文史博览》2013,(11):72-72
读《文史博览》2013年9月刊文《大清王朝的粮食安全》很有感触。自古道,民以食为天,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清朝统治者做到了这一点。对比起来,我认为当今我国对粮食重视不够,粮食安全的风险度高。就粮食的生产来看,近几十年来,土地的消耗太多了,除国家建设所需土地外,其他各种名目的非法占地也相当多。就笔者所在的县而言,  相似文献   

16.
粮食,既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见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又因为“百物以粮价为中心”,市场粮价高低涨落变动,将直接波及粮食生产的增长,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而健康地发展;为此,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并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对促进找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我国粮食保护价政策的由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产品价格改革,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农产品价格都已放开,只有粮、棉等少数重要农产品价格由国家直接管理,粮食实行的是国家定价…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正红军长征在藏区筹粮问题研究喜饶尼玛和李双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红军长征在藏区重要紧迫的任务就是筹集粮食,在充分考量藏区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环境及藏民特殊储粮习惯后,红军通过理性地调整民族宗教政策,激发藏区民众,特别是上层自发支援粮食的热情,在藏区各级革命政权的帮助下,发挥长征精神寻找粮食代用品等方式来筹集粮食,为保存实力与继续北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化了党与藏区群众的联系,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8.
徐振伟 《世界历史》2020,(1):88-107,I0005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粮食是重要的战备物资,日本自局部进犯华北至战败,对华北粮食的统制经历了“日满华经济提携”指导下的农粮调查、“增棉保粮”政策下的粮食开发及贸易统制、“重点开发”及封锁掠粮、服务“决战体制”下的行政收买及武装掠粮四个阶段。粮食统制的变化与日本战略扩张及维持沦陷区治安密切相关,本质是维持华北沦陷区的“兵站基地”作用。日伪对粮食进行殖民性开发、劫掠式收购、差别式配给,掠夺强度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但囿于华北农情实况和各界抗争现实,日伪主观统制意图与客观经济规律难以调和,粮食统制最终走向失败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