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一种历史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集权主义、注重伦理关系、强调道德至上 ,其最大优点就是注重人生的理想和精神因素的作用 ,而最大的弊端是重人治、轻法治 ,“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特别是将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充分显露出来。这说明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存在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从自己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 ,找到稳定的、持久的、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从传统中构建“现代政治文化主体意识” ,即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 ,要在重视精神理想的中国政治文化中 ,注入法治文化的基本要素 ,形成更科学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政治文化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震撼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也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于是,研究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影响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经济伦理任放经济伦理是指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动因,是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对经济行为的道德判断,它着意强调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意义。中华文化是以农业土壤、宗法血缘为基础的政治——伦理型文化,因此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具有醒目的伦理色彩。在国家政治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非基督教的伦理文化,它表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政治伦理和哲学思想之中;中国的宗教也是非神学的,是与之无关的道德实践伦理.  相似文献   

5.
秦岭  阚先学 《沧桑》2013,(6):242-243,246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含有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可挖掘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警惕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汲春锋 《神州》2014,(17):166-166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传统是不能割断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同样也不应与传统割断,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沧桑》2010,(2):12-13
中国政治文化是在中国这个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转型期的今天,中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多元并存格局,即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主导,两种亚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外来政治文化对主导型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秀芬 《沧桑》2013,(6):42-45
“伦理”“政治”“道德”“伦理政治”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词源和含义,有着不同的形成路径和思维理路。本文从概念的起源与含义、伦理政治形成的不同历史情境入手,解读古希腊与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风云雷动的现代史上,一代枭雄蒋介石从乱世中崛起.蒋介石的崛起,既有其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动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积淀,无疑也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了传统的政治文化氛围."道德自律"、"业缘规则"、"权力本位",就是蒋介石崛起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从文明起源的方式来追寻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发现中国文化重血亲人伦的伦理型特点。由于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都用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和调节,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即人伦之理,论及人们之间长幼、代系、辈分的有序关系,《说文解字》云:“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日道也。”从语音语义上说,“理”也是由“玉”和“里”构成,  相似文献   

11.
<正>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农村的政治文化兼有蒙昧型政治文化与顺从型政治文化的特征,随着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化,我国农村政治文化正从这一混合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过渡性与异质性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又具有发展性,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其赖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续添 《史学月刊》2002,2(6):80-86
“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相似文献   

13.
罗建文 《攀登》2014,33(5):73-76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就必须充分发掘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让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充分展示其凝心聚气的独特魅力和政治文化的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有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政治基础优势。充分发掘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资源优势坚定信仰、凝心聚力的文化战略定力,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美艳 《神州》2014,(17):163-16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几千年,以至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都透漏着中国化气息。这些气息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永恒的思想资源,传承我国思想教育的精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折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宇琪 《丝绸之路》2010,(16):67-69
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意趣。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近现代的国画人物作品,都记录了这种审美意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郭辉 《安徽史学》2013,(1):56-63
现代国家仪式作为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工具和措施,有其产生背景与契机,中国传统礼仪、节日文化为现代国家仪式产生提供本土资源,而随着近代中国逐步开放,西方现代仪式知识的传入及传播为现代国家仪式产生提供域外资源。民国成立为现代国家仪式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利用国家仪式操演,昭示新民族国家、新政府成立,并提供正统与道统支持,构建"革命"与"共和"作为民国"新传统",为新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持。国家仪式及其政治文化,从传递社会记忆、维护政治秩序、构建文化传统、动员社会等方面形塑、表达和强化剧烈转型的民初社会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张彦 《沧桑》2010,(4):156-157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与伊斯兰伦理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从而形成不同的伦理文化类型。然而先秦儒家与伊斯兰伦理道德都是在社会过渡、矛盾尖锐、道德滑坡的情况下形成的,都有寻求改良社会的愿望和主张,也都提出了政治统一的要求。因而先秦儒家和伊斯兰伦理文化具有相同点以及重要的现代道德价值。在两种不同的伦理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挖掘不同传统的现代价值所在,有助于文化的本源建设,文化互补有助于文化重建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赵卫东 《沧桑》2010,(6):127-128
孔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部分儒家文化的奠基者,另一方面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的教化偶像。在中华文明行进的历程中,文化孔子与政治孔子、道德伦理与政治伦理是如何融合纠结,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这是笔者关注探究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孔庙礼制的增益变迁为切入点,从历代帝王(包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尊崇孔子地位以建构正朔王朝学统、道统、治统的政治实践视角透视,力图解读孔子如何被政治力量由一介平民学者塑造成万世师表的历史原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既要注意继承传统文化之优秀精神内容,又要注重借鉴中国传统之有效教育原则和方法,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