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基础重新解读马克思著作,证明马克思本人是一名真正的生态学家,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自然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生态学理论,揭示了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对资本无限追求的资本主义制度,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生态革命。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对我们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普遍存在"负债经营"现象,且形成固定资产通过筹集资本解决、流通资本通过借贷资金解决的经营模式。企业负债常常接近或超过自有资本。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近代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社会对于经办新式企业认识不足致资本难筹、传统企业分配制度"官利"的影响,以及新式企业与外国在华企业进行商战力求尽快形成规模等因素有关。但是这种"负债经营"模式也使得企业基础脆弱,难以承受金融风险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里有关分配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驳,并提出了自己的分配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倡导的劳动所有权理论以及所谓的"公平分配",认为解决分配问题不能囿于公平范畴。同时他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应是未来社会的两个阶段,且在这两个阶段应当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对于我们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分配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虽然科学但是已变得非常狭义,用它无法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我们需要在新情况下研究新问题,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重新思考和认识,是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顾西方资本的历史,有利于认识它的今天,预计其未来行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分析资本的融资流通等经济作用的同时,特意指出:资本需要流通,"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他进一步指出:资本家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马克思称之为"绝对的致富欲,价值追逐狂",而且,"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  相似文献   

6.
李垣  杨婷 《攀登》2023,(3):40-47
资本逻辑既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具有反生态性。马克思从资本生产扩张逻辑、资本消费强制逻辑,以及资本全球扩张逻辑三个方面对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和消费是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而资本的全球扩张则进一步引发全球生态问题的出现。中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辩证审度资本逻辑的双重效应,加速推动生产模式的绿色转化,激发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6,(2)
"四个全面"是解决当今中国现实生活问题与发展的战略,从百年前的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可以找到学理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究。马克思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一切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核心问题,而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微缩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理论。而这正是"四个全面"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4,(1)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鲍威尔所理解的"当代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反驳和纠正,宗教批判和政治解放并不能实现犹太人的解放,"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当代的普遍问题"。在现代性语境下,"当代的普遍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从"传统"进入"现代",而是如何超越"现代",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首先从个体与共同体关系角度解答了"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其次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说明个体与共同体的历史辩证关系,最后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19,(6)
国内外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的另类解读,是基于资本逻辑在中国的现实存在。事实上,马克思生前就对资本逻辑的运行规律做过深入的分析,他肯定了资本逻辑的正面效应,也批判了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应以马克思的资本逻辑理论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到资本逻辑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并且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势利导,探寻路径,从而驾驭资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资本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纯理论争论的核心领域。依据马克思经济学有关资本概念及资本理论的讨论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预付货币资本的内涵、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资本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积累与竞争的资本性质这三方面内容的层层推进和深入解析,科学地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无疑,这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燕 《攀登》2005,24(5):137-139
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范畴的定义在其存在的条件、来源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等方面均过于狭窄,且界定时采用了非经济的标准,这既有悖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也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本文以马克思的有关经典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经济生活的实际,对传统剩余价值范畴进行深入思考,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5.
荀泉 《攀登》2023,(4):51-57
马克思对社会空间作了考察,探讨了自然空间到人化自然空间的转化,让其空间思想呈现出社会实践、资本批判和伦理价值三重维度。在社会实践维度,社会空间是人生产实践的产物。以往的哲学无法理解空间生产的主体性、历史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从社会实践角度考察了空间生产的演变过程、人与自然空间的互动、空间生产的社会性等,开启了对空间生产的新理解。在资本批判维度,空间生产已经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制造了区域空间等级结构,引起了空间内部的冲突。空间生产在发展中出现了资本逻辑化的趋势,让空间发生了异化,制造了政治权力空间。在伦理价值上,马克思批判了空间剥削和空间非正义现象,要求建立生态的空间生产,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空间。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城乡空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空间。  相似文献   

16.
亚洲国家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认定和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引领性的探索和尝试,结合经济发展,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用当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文化产业,以及通过当代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转化传统文化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经验。从"解决问题的模式"角度看,形成了原生态、聚落化传承和发展的"手艺农村"范式和凝练传统文化元素和精神的"设计产业"范式。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广泛互联的智能终端格局正在形成和发展,尤需进一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计算条件下的数据化、信息化及其广泛的互联传播与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农业公社"思想放弃论,是沈斌提出的观点。"农业公社"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本人在给查苏利奇复信草稿中的创造,马克思明确说它是"通常称"。考察该信法文手稿以及随后恩格斯的相关论述,马克思对"农业公社"的界定与恩格斯对"农户公社"的界定完全一致,马克思"农业公社"概念放弃论不仅没有经典文本依据,而且完全无视"农业公社"与"农村公社"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对象却可以是"俄罗斯公社"这一基本事实。该信以及其他著作显示,在剔除家庭公社类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原始公社"(氏族公社)、"农业公社"、"新公社"这一发展序列在东西方具有一般道路的普遍性,"农业公社"作为"亚细亚公社"的一种形式而存在,是"亚细亚的基本形式"即统一体的基础和补充。沈斌把"农业公社"作为"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不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进入 W、T、O 已是近期的事情。关于此,问题的关键,是巩固与发展知识经济。诚然,"知识经济"的内涵,首要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形成高科技的现实生产力,即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论及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作为经济学家的朱镕基总理近时引用了这一理论。"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之间的有机关系,导至资本价值率的下降,而同一过程也必然导至价值量的提高,从而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竞争中高科技形成现实生产力取得超额的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特别是第三卷论及价值量增值还在于贸易中的"实现"。国际贸易外汇储备加巨,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综合平衡的重大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W、  相似文献   

19.
高仁立  聂长久 《史学集刊》2012,(6):60-62,97
孙中山提出"师马克思之意",不用"马克思之法"。这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师马克思之意"表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目标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不用"马克思之法",即不赞同马克思曾提出过的某些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具体主张。这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合理性。孙中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思考、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并提出理论的典范。他的独特见解是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唯物观把"物"仅限定为"客观实在",与人、人的活动(实践)完全脱离,这必然使它丧失属人的现实性,成为一种向来为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与世隔绝的"无"。这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它没有转变思维方式,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按照实践思维方式去思维,只有把握实践思维方式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才能实现对"物"的科学理解,确立科学的唯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