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已很广泛。诸国无不以金属制作流动交换的货币,只不过形制各有不同而已。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封建集权国家,随即以圆形方孔钱为主体货币,统一了币制。从此,方孔圆钱成为我国铸币基本形制,并一直沿用到清末,前后长达两千多年,而“钱”的名称,时至今日,仍在继续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古代货币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实物货币时期——金属称量货币时期——金属铸造货币时期。我国早期的金属铸币还带有浓重的称量货币色彩,许多铸币仍以重量为单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釿布、寽布,以及一些以重量为单位的圜钱(长垣一釿等)、方孔园钱(两甾等)。至于秦汉时期的半两钱、五铢钱,更是将中国纪重钱币一直延续到唐初。自唐高祖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后,以宝命名的各种宝钱取代了各种纪重钱并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古代钱币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枚枚小小的钱币,蕴含了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商贸往来、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除了正式流通的钱币外,还有一种钱币,形制与流通货币相似,只是在特定的渠道流通,主要用于馈赠、赏玩、祈福等,钱面上的图案和文字有特定的意义,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向往。此类货币被称为钱币的非正用品,一般都统归为压胜钱,它们虽然是正式流通货币的衍生物,但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商品货币关系的较大发展,开始出现了金属铸币。解放以来出土的东周钱币,见于正式报道的达七万余枚。其中三晋(赵、韩、魏)和宗周地区,主要使用布币;燕国发现的货币,有刀、布和圜钱三种;齐国发现的货币,以刀币为主,也有少量圜钱;楚国的金币有“郢爰”、  相似文献   

5.
古钱     
古钱古钱与古钱学古钱指古代的金属铸币,兼及长期充当物品货币的贝壳。古钱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古代经济史、货币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古钱学是研究古代钱币的科学。它以古代钱币作为研究对象,从钱币的形制、材料、金相、文字及出土时间、地点和数量,结合  相似文献   

6.
唐初沿用隋代旧钱,私铸盛行,量轻质劣的恶钱充斥流通。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整顿钱制,始铸“开元通宝”,标志着新的钱币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货币史上,开元通宝的铸行意义重大:设置官铸钱监,国家重新统一铸币权;钱币标准化,确定钱币径寸、重量、合金比例;改革衡量,枚重一钱;十钱一两;通宝称名,单位为。  相似文献   

7.
马静 《文物世界》2013,(6):10-14,66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铸造的货币习称为三晋货币。三晋货币按铸币形制一般分为布币、刀币和圜钱等三种体系。金属铸币发展至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各国布币币文,地名达百余处,可见当时在我国广大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布币流通区。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半两"钱是我国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的青铜铸币,最初为战国时期秦国的货币。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前336),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后成为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汉承秦制,仍用"半两"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改铸"五铢"前止。先后历经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计二百一十八年,是我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的青铜铸币。关于"半两"钱的最初铸行时间,钱币界多有分歧。或为战国时铸,或为秦统一天下  相似文献   

9.
<正>战国时期,经济军事都较弱的燕国,在铸行货币方面却独据特色。除了刀币、布币、圆钱种类齐全,铸币数量极大之外,还曾铸有铅质货币,这在当时的诸国中也是独有的,并且也是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铸行的铅质货币。燕国铅质铸币,是燕国钱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先秦货币中的一个特例。对于研究先秦,特别是燕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钱币文化特色、冶金铸造技术、地域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货币历史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以贝为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金版等不同铸币体系;秦始皇以半两钱统一币制,铜钱成为我国货币历史的主角,在我国流通使用长达两千年。纸币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唐代的飞钱带有纸币的性质,北宋早期,由于铜钱数量不足、铁钱难以携带,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更是将纸币作为官定货币在全国使用。明清时期,白银与制钱并行,日本、美洲白银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的钱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钱币学的研究对象1.钱币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货币实物,即货币的价值载体。包括研究其形制、大小、轻重、色泽、成份、图案、文字以及制作年代、工艺、技术等,也就是说,研究钱币本身是钱币研究的基础。2,钱币学的研究对象除了退出流通的钱币外,也包括流通中钱币,以及各种金银币和纪念币。当代钱币积淀着历代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是历代钱币的发展和继承,它们和历代钱币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3.钱币学除了研究中国钱币,还应研究各国钱币,做到“洋为中用”,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4.除了研究实物钱币、金属铸币,钱币学还…  相似文献   

12.
<正>北宋铸钱为数甚巨,钱币文字多样,在古代货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铸在钱币上的文字—钱文,作为标识货币、宣示皇权的主要标志,是北宋铸币多样性、币制复杂性的一个缩影。《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为《长编》)作为记载北宋历史最重要的文献,不仅记载有13种钱文,而且对“国朝钱文”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为研究北宋铸币史、  相似文献   

13.
花钱即厌胜钱。古代厌压相通,所以也称压胜钱或押胜钱,它是五花八门的、花色品种繁多的非流通钱形物的专称。花钱源于汉代时期,形制类似钱币,穿孔形式也基本与流通钱币相同,历经上下两千多年,历代官方和民间均有铸造。  相似文献   

14.
西夏铸币有无“对钱”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钱币是西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铸行与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货币内容。近年来,在文博工作者和众多收藏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西夏钱币和西夏货币制度的探讨性文章越来越多,一些过去疑惑不解的问题逐渐明朗,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一些文章中提出的西夏铸有“对钱”,且把这种认识作为西夏仿效北宋钱币文化的见证之一,未免有点过于牵强了。北宋铸币文化对西夏铸币影响较深,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要说西夏仿效北宋铸有“对钱”,笔者尚不能苟同。在讨论西夏是否铸有“对钱”的问题上,应先搞清什么是“对钱”。孙仲汇先生在…  相似文献   

15.
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德川幕府以金、银、钱三种货币为法定流通货币,建立了具有集权色彩的三货制度。然而,肇始于战国时代的地域性货币———藩国货币并未因此退出流通领域,某些藩国货币一直保留至幕末。本文拟就江户时代三货制度下藩国货币的铸造、流通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藩国货币铸行的动因江户时代各藩国的货币,因币材、形制以及作用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金属铸币和纸币两大体系。但无论是铸币还是纸币,其大量铸行和印制的原因,大体上都是相同的。第一,幕府货币铸造量的相对不足,尤其是以领主阶层和商人为使用对象的金、银货币…  相似文献   

16.
《福建史志》2014,(1):58-58
福建何时有铸币?据史籍记载和出土实物考证,当始于唐代中期。《福建通志·钱法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令天下铸钱所,(铸币)各加本郡号。”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铸币共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加“福”字的铜钱,货币学家普遍认为系福州铸造,通称。会昌开元福字钱”,这是福建铸造的最早的铜钱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于1986年4月开始组织编写,于1998年12月正式出版,历时近13年,这是组编者和参与编写者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初,均未曾料到的。(秦汉编)收录秦汉400余年间铸行的各种货币,并及战国时期秦国的半两钱和汉时西域(今新疆地区)的汉伍二体钱,共收词目973条,图版4748件,是我国首部以百科全书式的编纂方式编纂的系统介绍秦汉货币的大型工具书。该编在秦半两钱、秦汉半两钱、汉半两钱、汉五铁钱等的分期断代和秦半两钱的流通区域方面,以及在秦汉钱币的铸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今中国秦汉钱币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换的媒体货币就产生了。早期的货币主要是龟壳、贝类等动物壳体。我们今天通常说的钱币主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铸币。钱币虽小却集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为一体,历来为中外钱币爱好喜爱。  相似文献   

19.
大型专业性工具书《秦汉钱范》与《元宝图录》陕西省钱币学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推出了两部大型专业性工具书《秦汉钱范》与《元宝图录》,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钱币学界的广泛好评。《秦汉钱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钱范的原貌,是我国钱币...  相似文献   

20.
王雪农、刘建民合写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问世了,这是钱币学领域难得的一部学术佳作。半两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跨越(经历)战国、秦、西汉三个时期,历经200余年,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统一名称和形制的铸币;它承前启后,把青铜文化、青铜的价值观、青铜的范铸技术传承下来,使青铜铸币作为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沿用两千余年。所以,半两钱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货币中最具研究价值和分类断代较为困难的一类。王雪农、刘建民基于他们深厚的史学功底、敏锐的实物感知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