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顽固大臣对戊戍变法的阻碍与扼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征是以皇权为中心,皇权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尖,整个塔身则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阶层,封建王朝藉此组成庞大的国家机器进行统治。  相似文献   

2.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王健两汉是儒学独尊的时代,以武帝改制为起点,儒家思想与王朝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两汉君主尊儒崇经,稽古礼文,对儒学的研习逐渐形成儒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历史传统。封建皇权在儒学领域的理论行为,提高了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素...  相似文献   

3.
一 民权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理论武器。他们开宗明义地宣示:“今后中国之存亡,其现形系于主权之有无,其根本关于民权之强弱”。立宪派人既以民权作为与中国封建皇权思想对立的新观念,又以民权作为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新的国家政治形式的基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特定的内涵,显示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十八世纪,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访问清朝政府,可谓中英关系史上一次最具影响的外交活动。它是两国之间通使往来的开端,中英双方的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及其意图,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同时,它预示着中国将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洪流,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面临着外来势力的撞击和挑战。然而,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两国政府各有不同的追求目标,他们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站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在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不论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当代的史学家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同历史上任何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一样,中国十八世纪经济也具备着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自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入关之后,清政府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采取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措施,巩固了诞生于连绵战火之中的封建政权。在此基础上,清政府针对战后土地严  相似文献   

6.
卢经 《炎黄春秋》2001,(7):78-80
中国封建专制君主政体延续二千多年,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势力和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吸取了历朝兴衰成败的教训,强化了这种政体,在18世纪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帝制。这种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皇权的形成和高度发展,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封建官僚制度则十分完备,这种比较完备的政治体制具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陷,官吏侵贪是其缺陷之一。官吏侵贪的实质是官僚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乾隆中叶,吏治迅速腐败,官吏侵贪肆无忌惮,成为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曹长香 《攀登》2003,22(1):91-95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展脉络与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联系在一定,它的典型特征表现于封建皇权社会之中。在现时期,国家主义生存的土壤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历史上所遗留的那些因素对人们观念上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为此,笔认为,当前关键在于以有效的手段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才能逐渐消除传统国家主义观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皇权与宦官关系论略李渡宦官作为历史上一种畸形政治势力而言,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与高度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所谓“阉宦之祸”在中国封建社会迭出不穷,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代为烈。黄宗羲论之曰:“奄宦之涡,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  相似文献   

9.
陈奎元 《神州》2011,(21):9-13,8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的辛亥年,这一次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伟大革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  相似文献   

10.
雷戈所著《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认为从秦朝到汉初的思想史发展阶段是中国思想史上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确立时期,并将其概括为"后战国时代";采用独特的"历史-思想"研究法,从政治制度、官场规则和官吏的政治生活中,挖掘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共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扩大了思想史的资料范围;认为秦汉时期生成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实现了对人们思想的可控性,从此,思想成为皇权可以控制和规范的领域,达到了有效的思想专制。这是秦汉以降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上,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才子的悲剧     
<正>在中国传统政治下,文人形成了两种性格,塑成了两副面孔。在皇权至尊,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下,大多数文人唯唯诺诺,一副奴才的嘴脸;少数才子文人,恃才狂放,"才子气"  相似文献   

12.
穆永强 《丝绸之路》2010,(16):20-21
解缙是明初历仕三朝的谏诤名臣,其才高不达的人生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明初专制皇权高度膨胀的历史条件下,解缙是君尊臣卑、嫉贤妒能的封建官僚的政治牺牲品,是"位卑言高则为罪"言谏戒条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皇权问题在明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明朝皇帝集立法、行政、军事、司法大权于一身,实行极端君主专制统治,在封建社会晚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本文拟对明代皇权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作一初步探讨。 所谓皇权的政治基础,是指皇帝在实行专制极权统治时所借助和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政治派别和政治集团。这些政治势力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居于上层地位,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他们与专制皇  相似文献   

14.
十八世纪中国的成就、局限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世纪的中国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但范围很大,问题很复杂。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一、十八世纪是一个继承和总结的时代;二、十八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到高峰的时代;三、十八世纪是孕育着转变和面临着选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黄松 《江淮文史》2001,(4):17-23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一次伟大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使中国人民有了走上独立自主之路的可能;它还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上产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封建皇权不是神授,不是天命,当人民真正觉醒并雄起的时候,这种皇权是那么地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和认知等等,其“物化”的形式主要是政治体制。中国的封建政治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建造和维系了悠久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历史推进到清朝末年,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宪政治形成世界性的时代潮流,中华古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受到猛烈撞击。1906年(夏历丙午年),清王朝内外危机日益深重,实在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为了自救,清廷大体依准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的奏请,宣布“预备立宪”,并首先统一厘定了中央官制。这对传统的封建体制可谓一次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图解和文字表解在历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它在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在总结和概括历史事突中还可以帮助学主掌握和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重要的历史结论。一图解在教学中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类别亦多种多样。首先,谈一下在讲授新课中怎样运用图解。在讲“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邱汉生、陈乐素、汪(?)编,人民出版,1956)第一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一节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时,当教师简要地叙述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功德无比,至尊无上,自称皇帝,并树立专制主义的最高皇权”后,教师即以如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草原武装基础上的北魏拓跋政权,由于初期受鲜卑异姓军功贵族的影响,皇权不能完全行使。因此中期历史主要以孝文帝改制为契机,确立宗王政治占主导及专制皇权独立权威的时期。但宗王政治毕竟不能等同于皇权政治,二者必然发生矛盾。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君主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皇权高于一切。满族八旗贵胄统治全国。“朕即国家”、“臣民即奴仆”,清代上层统治集团把社会物质财富和臣民视为私物,并靠其政治权力不断强  相似文献   

20.
皇权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宋代为基点,透过大量史料,分别从思想史与政治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进行了历时性的考察。在思想史视野内的考察,主要阐述了王朝政治的参与者士大夫的皇权观与君主的自律意识。"君"或"君主",在先秦的指归为诸侯国君,自秦始皇开始则专指皇帝。然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形成后的士大夫,则有意无视了这种不同,在儒学国教化以及理学的社会普遍化的强势背景下,大量发掘先秦政治言说中对君主限制的内容,作为限制君主制政体下绝对君权的理论武器。"君德成就责经筵",通过对皇子和皇帝进行的为君之道的正常制度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士大夫的皇权观到君主的自律意识,成功地完成了理论位移。让多数君主在为君之道的框架内,难越雷池一步。在政治史视野内的考察,主要考察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君臣关系。在君臣互相依存合作的前提下,历代士大夫为了防止名义上绝对君权的暴走脱轨,苦心积虑,对皇权实施了种种规范,本文归纳形容为"天"、"道"、"法"三个紧箍咒和"不文律"、"公议"、"留名的青史"三堵墙。本文还通过具体的政治实态揭示出,谏官、御史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完成天子法官的使命,却基本沦为政治集团的鹰犬。笔者视派系政治是理解中国政治史的一把钥匙。具体的考察显示,中国历史上的皇权经历了一个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转化的过程。尽管皇权在各个历史时期、甚至在同一王朝的不同时期消长都有不同,但实质性皇权由于政治制度的日臻完备等因素,发挥作用的余地愈来愈小,而显示权威的象征性因素却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