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彦 《中华遗产》2009,(4):16-19
自古以来,绘画都是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的婢女,功能无非是伦理教化和引魂升天,比如东汉以来流行不衰的《列女图》,便是以“先进榜样”来教育社会上层女性的。但是自东晋南朝以降,绘画中非功利的抒情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审美自觉日渐抬头,这是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以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表现凄美的人神之恋的画作《洛神赋图》,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纯艺术绘画”。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  相似文献   

2.
钟艳 《丝绸之路》2010,(10):72-73
本文围绕肖像绘画中形似与神似,对比中西方传统绘画的理论,认为“形”与“神”是肖像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并从中西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肖像绘画中“形”与“神”的对立与统一,对于现代在日趋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轻形、变形进行了详细解释,认为“形”与“神”在现代肖像绘画中是并重的一对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3.
釉下黑彩是用毛笔在器物胎骨上用氧化铁作涂料进行绘画,后施瓷釉烧制,外观上与纸上绘画具有相同的风格。最早的釉下彩要追溯到两晋青瓷上的褐色点彩,而真正的釉下彩绘是唐代长沙窑器上的釉下彩画及器表的题诗写句装饰。到北宋,磁州窑继承了长沙窑的此种装饰技法,烧制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釉下黑彩器。从考古资料看:1918年河北巨鹿县发现的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故城址中就有磁州窑白地绘黑花器物,而且与白地绘黑花枕同时出土有“祥符通宝”和“天禧通宝”铜钱①;甘肃省博物馆藏有绝对年代的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白地…  相似文献   

4.
怎样处理“形”、“神”的关系,一直是古今画家探索、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个问题触及了绘画的本质,触及了绘画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创作思想、理论的冲突在实践中的集中反映,是“以形取神”还是“遗貌取神”.时至今日,东西方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也不能为之寻到一个结论性的说法,或许这一问题本身就不该有一个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结论.最初,绘画因为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反映物象的准确程度几乎成了它唯一的艺术标准.随着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绘画,往往因为这一阶层具有复杂  相似文献   

5.
肖晓 《文物世界》2012,(2):60-64,71
“十八学士”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经典题材。这一题材在唐朝出现,自唐太宗起,武则天、唐玄宗时期都相继延续着这一题材,使得后世不单在绘画作品中多有表现,在民间的工艺作品中也把“十八学士”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这种“模式”的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古代绘画有着一条清晰连贯、线性发展的观念“历史”。前人对于“十八学士图”的论述多集中于阎立本《秦府十八学士图》的研究以及对“十八学士”的细节考证,但对于“十八学士图”这一人物画经典模式的总结与归纳却少有人提及。本文从厘清历代十八学士图的本体情况出发,进而探究这类图像的观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晓娟 《丝绸之路》2014,(10):62-63
张志汤粉彩神鼠图瓷板画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作者在景德镇珠山创作的一件精美作品,现收藏于甘肃省华亭县博物馆。该瓷板画是这一时期瓷板画中的典型作品,本文主要对其绘画技法、内容、装饰、寓意等作一简略解读。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帛画中有一幅画有不少神灵,周世荣先生首先将此图的照片(黑白)和摹本公布出来, 此后便引出了对此图的不少讨论。此图是什么样的性质?这个问题与对此图的命名是密切相关的一对此已有了好几种意见。此图上部中央神抵的右侧腋下有一圆白,国内书一“社”字,周世荣最早据此称之为“社神图”,《马王堆汉墓文物》也沿用此名;因为此图另有其他神扶,周世荣后来又改称“神批图”KI李零先生针对周说,根据题记中咒语的辟兵内容,又认为应当称为“辟兵围”,李学勤先生后来也用此名;李家浩先生认为此图是以太一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8.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这是见微知著的一种判断。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搜集到一件明初人宋广的书法作品——《行草书诗轴》(封底),亦犹如为书法艺术之林增加了一片林木之叶。然而,这零星一叶如何报秋,它能够给予我们什么艺术信息,这却是值得研究的。 在这幅作品中,书者以行中兼草的书体写了一首七绝诗。文曰:“心期仙诀意无穷,彩画云车起寿宫。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款署:“昌裔为仲起书”,并钤“宋广印”、“昌  相似文献   

9.
隋代展子虔的画作《游舂图》是中国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卷轴山水画,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本作为背景的山水由人物故事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门独立画科,而且开创了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金碧)山水之端绪,故有“唐画之祖”之称。  相似文献   

10.
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诸多形式中可以看出绘画艺术给人们印象深刻,是其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雕刻、彩画艺术这些装饰手法丰富和加强了建筑富有的特征,保护了建筑构件免受风吹日晒、防潮的作用,又表现出工匠精湛的艺术水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装饰中的雕刻、彩画艺术的原始状态消失,整体面貌模糊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魂瓶和灯是古代随葬明器中两种不同的器物,但在引领亡者魂灵升天这一点上又有某些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魂瓶与灯在造型、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对涿州东汉墓出土"彩绘魂瓶"的定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侯竹青 《史学月刊》2007,(5):130-133
《待百姓条例》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较早颁布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内容为:“……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收取子息,全归天王,每年大口给米一石,小口减半,以作养生。所生男女,亦选择归天王。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如此则魂得升天,否则即是邪心,为妖魔,魂不得升天,其罪极大。”(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第四册,神州国光社出版,第750页)原件迄今未发现,其颁布的具体时间据郭毅生先生考证,约为癸好三年四月。他是通过对《条例》三种转述本的考证得来的,即“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三日上谕引:‘顺天府丞张锡庚折’所奏…  相似文献   

13.
书画     
版画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指用木板雕刻印刷的图画。始于隋代,大都作为佛教经典的插图出现。唐、宋以后不断发展,大量用于书籍插图和单幅民间年画。今天所见最早的版画是唐咸通九年(868年)所刻《金刚经》扉页的《说法图》(图一)。玻璃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部分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绘画形式。用油彩画在玻璃上,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观赏。大都是风景画,受西方绘画影响很大,一些作品中画有西方的建筑、车船和人物。  相似文献   

14.
童永生 《史学月刊》2007,(1):131-133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艺术精神中的写实风格似乎不太关注,写实性绘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育,只是作为宫廷艺术中追求高度写实的帝王、功臣图等的需要而缓慢发展。然而到了宋代,绘画艺术却一反中国绘画“写意”的传统,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形成重写生、尚写实  相似文献   

15.
绘画艺术反映人们的主观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不同,其绘画语言绝不相同。汉代用“忠”、“孝”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以忠孝伦理思想维系着封建统治,这点从两汉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中显现出来。我们的学者,特别是美术史论研究者,一定不可忽视绘画艺术的这一显性。  相似文献   

16.
山西博物院有一件清嘉庆年间粉彩婴戏图碗,高5.6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4.6厘米,敞口、圈足、弧腹,底部有“大清嘉庆年制”红彩3行6字篆书款,无框栏,通体满绘婴戏纹图案(图一、图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两汉时代盛行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上古灵魂不死的衍生变体.在先秦两汉时,它又糅杂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说、神仙说和卜筮、卜星、医术、祈祷、房中等养生术于其中,而渐以成为求“体生毛,臂变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的“体道成仙”论.羽化思想在汉代发展成熟并达到顶峰,作为该思想的艺术表现,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富者的享堂墓室,都会出现羽化形象.不过,时过境迁,至今能窥视到汉代羽化图象风貌的,只能靠一些考古发掘出的墓室壁画、帛画、画象砖等实例.汉代羽化图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图中母题之间的结合不存有固定不变的程式,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构图过程.为了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现有资料出发,根据图象的情景形象和内容寓意,把它们分成五种类型:羽化升天图、仙府天境图、仙游图、谶纬图和瑞祥图.  相似文献   

18.
绢地长寿绣残片纹样及色彩复原黎忠义此件绣品是神居山二号汉墓覆盖于棺盖上的饰物,残长38、宽39.5厘米(图一),现存为包含有7个纹样单元的组织结构(图二)。这是西汉中期刺绣艺术的代表作品,原为彩色锁绣,现已全部褪成一片棕褐色,虽然失去了原有艳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绘画.从文献和考古资料看,主要见于宫廷、官邸、学校、居宅、神庙建筑、墓葬建筑(包括地面墓阙、祠堂和地下墓室)等。一般把宫廷、官邸、学校、居宅等视为地面的“阳宅”.把墓葬的地下部分视为“阴宅”,从而提出“阴宅艺术是阳宅艺术的再现”①的观点,认为“在视死人为生人之思想支配下,在墓葬建筑愈益第宅化的趋势下,地面建筑上的艺术被照搬于墓葬建筑(阴宅)内②。”不言而喻,把众多的建筑绘画按建筑物的功能分类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把建筑物分为“阳宅”和“阴宅”尤为鲜明贴切.以此提出“阳宅艺术”和‘’阴宅艺术…  相似文献   

20.
杨涛 《四川文物》2024,(1):112-118
韩城城隍庙灵佑殿彩画的年代一直不能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明万历年间绘制。2010—2012年城隍庙维修期间发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复兴会重修建救苦、祖师殿并各处工程碑记》,碑文记载灵佑殿在光绪十八年进行了补修。灵佑殿彩画与光绪十九年(1893年)政教坊和孙真人祠彩画风格相仿,年代相近,其绘制年代应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造成韩城人口急剧减少,灾后百姓渴求子孙满堂、家丁兴旺是这一时期戏花童子图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