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厘清“ethnicity”(ethnic group)究竟是“民族”抑或“族群”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从族体类型及其演进、古希腊文“ethno”一词的含义及其英文演变、台湾使用“族群”概念的背景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了“ethnicity”是“民族”而非“族群”,国外民族(ethnicity)和我国民族的称谓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杨扬 《攀登》2008,27(1):35-38
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翼政党及其领导人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和一系列社会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效应更应该追溯于深刻而复杂的理论背景。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进步性;但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它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发展的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与一般情况不同,马来西亚国族的“打造”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上相对滞后的马来人企图同化文化上相对先进的华人;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国族“打造”过程中没有采取独裁统治下通行的强制同化政策,而是采取妥协与合作的做法。文章认为,这两个特点既体现了政治领导对马来西亚国族“打造”的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族群(ethnic groups)相互交往、自然融合并不是多族群国家国族形成的惟一模式。  相似文献   

4.
胡静 《沧桑》2012,(6):63-64,81
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他以市民社会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国家理论。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体现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二元政治的思想。一方面,他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建构了国家的概念,另一方面,他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体现了“天”与“人”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论西方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江 《世界历史》2003,26(2):2-11
西方学术界在是否存在全球化问题上 ,分为“怀疑论”和“全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怀疑论者”认为 :目前所谓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 ,由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体系也并没有因全球化而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 ,并且人类社会根本没有出现什么全球文明或全球文化。“全球主义者”则认为 :当代的世界经济已经从国际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 ,同时全球化已经导致民族—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 ,某种全球政治体系已开始产生 ,并且不论愿意与否 ,全球化已经带来某种超越民族和传统文明集团的世界文化。我们不应将西方有关全球化的理论话语与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相混淆。  相似文献   

6.
焦天龙 《南方文物》2008,(3):101-107
文化概念在西方考古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副有.再到被扬弃的变化过程。在当代西方考古学中,“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族群”(ethnicity)等概念成为西方考古学者分析考古材料区域特征的主要术语。这些术语被用来探讨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与欧美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界虽然有关于文化因素分析的探讨,对文化概念本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论,并完全错过了西方考古学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风格的大讨论。西方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扬弃过程值得中国考古界深思。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优秀”论,在美国国内,他主张用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在国际上,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 ,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之上 ,融入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中 ,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对比分析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和西方传统发展观 ,立足国情主动寻求经济发展 ,是其他经济发展理论所不具备的特质 ;非均衡发展与台阶式发展是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发展模式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思想 ,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消费的分配领域 ,而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政策 ,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 ,邓小平把人的现代化即培育“四有”新人提升为发展的本质 ,这一理论创新 ,是对只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观的否定 ,也是对西方现代化中“单向度的人”或“经济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阀门:身份认同、现代性与思想之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下,运用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理论和后现代、后殖民等西方理论,结合中国本土的实情,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经典文本的还原性解读,令人信服地得出“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现代性追寻是民族寓言内在张力的核心所在”这一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期。清代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经济和文化演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特定表达与实践逻辑。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维度下观察清代国家统一,才能充分理解清代在中国认同驱动下对“大一统”观的继承、改造与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清代政治文明在中西政治大分流过程中的世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桎梏,形成对中国历史疆域形成及现代转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和传媒全球化等 ,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 ,恰恰相反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 ,是一种价值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 ,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多元的 ,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全球化” ,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之一。其实质是通过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所谓文化的“全球化” ,从文化上进而从整体上肢解独立的民族国家 ,这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对跨国领养的出现及其发展与国际政治气候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美国跨国领养家庭如何建构跨文化的"家"等问题的分析论述,揭示了美国公民跨国领养的历时性变化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国际政治大背景以及通过对美国公民来华领养及其连带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某种世界性的关怀与视野,已经是美国中产阶级民众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美国人所领养的数目庞大的中国婴孩,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美国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家庭中生活,他们将有着与其他的美国华人不同的社会资源与背景;他们对中国和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甚至可能会直接在两国关系上发挥影响,日后必将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首先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同时也属于政治的范畴。民族认同的政治表达有多种形式,主权国家、国籍、国语等只是民族认同之政治表达的外壳,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民主才是其核心。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实现民主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这就是民主的民族性,只有民族性的民主才是民族认同可接受性的政治表达。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是美国藉“民主化改造”之名用美国的种族政治手段推行的一种“新帝国范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左派运动在美国最具影响力,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具广泛与持久性,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这与美国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二战后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并且美国具备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保守派与进步派就美国的新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舆论称之为“文化战争”。从表面看来,这场争论围绕当时困扰美国的众多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观展开,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如何确定美利坚民族特性及其价值体系的争斗,是一场确定谁掌握话语权、谁规划美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政治较量。保守派坚持以犹太教一基督教为主体的信仰体系、以盎格鲁一撒克逊白人新教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以西方经典文明为根基的文化体系。进步派认为,在宗教、民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美国,保守派的观点不仅与时代格格不入,而且成了一种阻碍美国社会进步的落后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创新礼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的政治领域,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理论创新,无论是思想创新还是文化创新,创新正日益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改变着人类的命运。创新这个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对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创新、创造和发明极大加快了社会物…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概念纷杂不一,大多隐含将文化视为一种既存状态的倾向,包括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也一样。赵轶峰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对政治文化的定义,阿氏将政治文化看做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并认为这种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这样的概念强调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既存事实的存在,强调文化自然形成以及传承的特点,容易让人们忽视政治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18.
定型化、规范化的学科术语,是任何一门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博物馆学研究中术语的不规范、不统一现象仍相当普遍。博物馆“职能”与“功能”随意使用便是其中一例。 作为博物馆学的基本术语,职能与功能应视作被赋予特定内涵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往。以至目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博物馆理论中,对此二概念没有作过认真、明确、令人信服的阐述,在实际理解和表述中,也存在着混淆不清的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博物馆学科的健康发展。 尽管博物馆职能与博物馆功能的含义相近,但还是有区别的。 博物馆职能是指博物馆所应有的作用。综观博物馆的演进史,之所以几百年来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能持续而独立地发展,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博物馆有  相似文献   

19.
王家福 《史学集刊》2003,10(3):60-66
国策的要旨在于审视经济政策的社会政治效应。从特定角度观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论证资本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政治总进程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资本经济与社会自由放任运转的总图谱。在 2 0世纪 2 0年代 ,美国的“黄金时代”是把自由放任绝对化 ,她呼唤国策的“计划”属性 ;苏联的“黄金时代”引出把“指令计划”绝对化 ,它警示人们问鼎市场的重要性。两者共生现象是“重商轻农” ,美国重在股票投机 ,苏联多有投机倒把 ,酿成城里的失业大军与“农村人口过剩” ,结果引发出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混乱与政治险象环生。美苏这类“黄金时代”在这里被称为“2 0世纪 2 0年代现象” ,它昭示当代国家结构优化与领袖群体良性互动的一大方位是 :经济、社会与政治在国策实践中辩证为一体 ,即求取宏观控制与微观灵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最佳结合点 ,这就是从远见卓识到真正承担责任的立体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苏联“民族过程”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应用中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民族过程”是一个民族学概念,它凸显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应对该术语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