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开埠以后,传统民间信仰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虹庙由官、民共同信仰转变为以妓女行业为主要信仰群体的局面,并构建出以虹庙为中心的特殊城市社会空间,进而促使公众对虹庙的意象由护国安民变为“妓女烧香的地方”。研究发现,上海开埠后,行业种类繁盛背景下妓女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祭祀政策转变等因素是虹庙信仰变迁的主要原因。报刊、社会小说等近代传播媒介的宣传,加速了虹庙社会公众意象转变并强化了其空间属性,从而带来虹庙这一传统信仰在近代上海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由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经筵检讨庐陵人刘希孟所撰的《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以下简称《明贶庙记》),是现存所见最早的三山国王信仰文献,这篇文献在完稿后70余年后,于明代收入官方辑纂的《永乐大典》。由收录年代甚早、文字内外考证结果与后世征引众多等条件,应属相当可靠。故笔者将其全文尝试标点并简单附注于文末,以资对照。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舞台艺术。曾经的中国大地几乎无处不飞歌,戏曲以其优美的唱腔,平俗的语言娱乐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戏台作为它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戏曲艺术昔日的辉煌。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的街市里巷,无不可以看到古戏台的留存痕迹。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期聚焦“余音未了:中国古戏台”,关注了古戏台建筑从简陋到奢华、从质朴到精致、从繁华到衰败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庐山南麓的山神庙——宫亭神庙,本位于鄱阳湖边的小山上,有镇护风浪的信仰功能。庙中供养的庐山神,最初的信仰原型可能是蛇,后来逐渐人格化。随着汉代以降神仙说的传入,山神逐渐确定为庐君。由于神庙的特殊影响,进入此地的官僚、术士和僧人均与其发生接触,并在各自的叙述系统中传承着斩伐、交往或度化庙神等传说。信仰接触又体现为物化的景观。从中古早期庐山信仰景观的空间分布来看,神庙和道馆均位于山南地区,佛教寺院则沿山北发展,山上是想象中的山神、神仙活动场所。庐山的这种多元信仰图景及其空间格局,对于理解中古早期山林宗教场所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岳庙在华山下十里岳镇街道的东端路北,西距华阴县城五里。庙极壮丽,庙内基址宏伟,古柏参天,周围更筑围墙三百七十四丈,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祭谒华岳的神庙。据文献记载,庙创自汉武帝,初在岳东黄神谷,称集灵宫,其中建筑有存仙殿和望天门。至魏兴光初始迁于今华岳镇官道北。  相似文献   

6.
陈芳芳 《民俗研究》2009,(4):188-204
甘肃省礼县盐官镇的盐神庙及其庙会历史悠久,包含有许多民间记忆,盐神庙虽只是简单朴素的三座院落、两塑神像,但却是盐官镇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从盐井业历史之久、盐井对当地盐民的作用以及复杂的水盐制作过程可以看到其深刻的渊源;神圣的祭拜仪式和祭祀圈、信仰圈又彰显了盐神庙及其庙会的信仰是生存技术层面的信仰,这种信仰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传承了下来.实现了人、盐、庙内部调控的和谐相处状态。建国后盐神庙及相关信仰逐渐没落了,如今,国家和社会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这种千年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7.
戏台是不可移动文物类别中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依托戏曲表演而生的文化建筑。从古至今,古戏台作为一种建筑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寄托,更是研究戏曲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对晋南地区汾河流域一带明清时期戏台建筑形制、建造结构和装饰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出这一区域明清时期戏台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军民的忠烈信仰是宋代救亡图存的精神支柱,军人也是忠烈信仰与传播的重要群体之一。北宋时,三圣神信仰起源于泾原路平夏城,后成为陕西军队的保护神,广被奉祀。南宋初,因和尚原大战获胜,三圣神获赐"旌忠"庙额、加封至四字王。在张俊、杨存中等陕西籍将领的主导下,立庙临安。三圣神在江浙地区、川陕之间广为传播,成为临敌之际致祷庇佑之神。因国家劝忠所需,三圣神也在这一时期衍变为三位为国尽忠的忠烈之士。三圣神到三忠臣的衍变及该信仰的长盛不衰,是国家诉诸祠祀向军民劝忠的集中体现,其广泛传播则与重要将领的提倡、军民迁移、战争获胜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废庙兴学"和"破四旧"为例,回顾民间信仰经历的政治运动,分析背后的话语与意识形态,以及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因此,尽管是对"废庙兴学"和"破四旧"这一过程的分析,无形中把学者们对原生态文化的看法也作为客观分析的对象,从而揭示原生态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现实的复杂背景。  相似文献   

10.
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关于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信仰圈”或“祭祀圈”之类的术语来表达神明和庙宇的信仰空间。在常见的分析架构之下,不管是“信仰圈”还是“祭祀圈”,往往都被理解为一种比较确定的、可满足共时性研究需要的人群地域范围。而民间信仰的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广东东部一个村落的神庙系统的研究①,描述一个相互重叠的、动态的信仰空间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信仰空间所蕴涵的权力支配关系和“超地域”的社会心理内容。一、社区早期发展与社庙系统的形成我们要讨论的名为“樟林”的村落,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1.
陈豪 《北方文物》2020,(1):79-88
高平圣姑庙是晋东南地区宝贵的早期建筑实例,庙内碑刻众多。关于圣姑信仰在长时段下的发展策略和变化情况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学界多根据碑刻年代认为高平圣姑庙为元代建筑,对建筑空间的讨论亦不多。在厘清其为蒙古国时期建筑的基础上,关注建筑空间与信仰变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山西蒲县东岳庙是目前我国现存早期东岳庙中,建筑布局保存最完整、彩塑壁画等附属文物最丰富的东岳庙;庙内保存完整的元、明、清三代彩塑数量之多,堪称古代东岳文化雕塑博物馆,也是现存体现东岳信仰与东岳文化最为形象生动、最具地方建筑艺术特色的东岳庙之一。是研究东岳信仰与文化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3.
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古戏台融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灰塑艺术、建筑艺术于一体,可谓古建筑之精粹。嵊州古戏台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实属罕见。它们或隐居在穷乡僻壤,或静卧在乡镇集市,或矗立在街间路旁,并以设计巧妙、建筑精良而著称。  相似文献   

14.
山西是中国民间信仰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晋东南则是山西民间信仰最丰富的核心地带。历史时期的晋东南多旱灾而形成特有的雨神崇拜,缘于其相近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历史渊源及其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但宋代以降,面对自然灾害,处于同一历史文化区内的民众对于自然体的信奉和尊崇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在晋东南的南部,逐步形成以析城山为中心的成汤信仰区,在北部,逐步形成以老爷山为中心的三嵕信仰区。传播学派用"文化圈"理论解释人类文化的流布与变化,但历史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显示,成汤信仰和三嵕信仰最初发轫于高台祭祀,后逐步建立高台本庙,并以本庙为中心形成信仰的中心区域,然后突破地理区域沿着河道和驿路呈线性完成最后的布局,而政府的助推作用厥功至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北凉三窟为中心,从佛教义学及禅法等方面,结合北凉涅槃思想演伸出的法身观和净土观,及北凉佛教所偏重的弥勒系信仰,并以此三窟之莲花化生、莲池世界等背景造像,来探讨敦煌早期净土思想之表现,希望能掌握隋唐以前敦煌净土思想之源流与发展脉络,以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杨梅 《丝绸之路》2022,(4):34-38
嘉峪关戏台是嘉峪关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古戏台,也是嘉峪关关城中具有特色的一座古建筑。本文对戏台的屋顶、台基、彩绘、文字装饰等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将戏台归为神庙戏台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戏台除宗教祭祀职能之外具有教化、娱乐、文化传承、促进交流、交往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徐雪凡 《古今谈》2005,(1):62-64
浙江为南戏之乡,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古戏台、戏装、面具、砌末、碑刻、砖雕、木雕、壁画、题壁、剧本、插图等有关戏曲的文物,为戏曲研究提供了殊为珍贵的资料。其中戏曲碑刻即有戏田碑、禁戏碑、庙台碑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瑶 《安徽史学》2016,(1):144-149
湖南湘潭阳塘的龙王信仰,作为周氏宗族的家神信仰,与宗族建构密切相关,其发展变化的背后具有深刻的地域社会文化脉络。龙王信仰在周氏族人记忆中是明初周氏始迁祖从江西带来的,由周氏族人轮流奉祀,是周氏宗族早期建构的重要文化符号。雍正初年,周氏宗族编修族谱、修建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宗族制度自此成为占有经济资源、展示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晚清以降,周氏宗族通过经管老龙神庙愈益体现其在地域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龙王信仰对于地域宗族和社会结构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9.
李祥林 《民俗研究》2014,(4):118-125
对于信奉万物有灵的羌民来说,"犬"是重要的信仰对象之一。犬信仰在羌族民间社会中由来古老且功用宽泛,满足了尔玛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并跟他们的传统生活关联密切,形成为一个独特而又内涵丰富的民俗传统。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在多民族文化视野中就羌族民间犬信仰问题进行解析,无论对研究羌族民俗史还是中华民俗史,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正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范志完到任山西巡抚,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升任兵部左侍郎离开山西,在任山西巡抚时间不到一年。在此期间,范抚台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访贤吊古,赤子之情遍及山西各地,留存至今的仍有四处碑石,分别为平陆傅相祠"傅崖"题记、绛县文庙"绛侯封邑"题记、襄汾张良祠"留侯故里"题记、长子灵贶王庙"紫云山"题记。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范抚台因抵抗清军不力被明思宗朱由检下令斩杀于北京西市,令人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