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勇 《敦煌学辑刊》2006,4(4):80-84
本文主要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考察,就晚唐五代敦煌地区所使用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的产地及来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所使用的植物颜料大部分生产于敦煌地区,而矿物颜料有的出产于敦煌地区,还有很多从敦焯以外地区贸易而来。  相似文献   

2.
Lucien van Valen 《文博》2009,(6):191-199
中国壁画颜料的成分很复杂,应用历史也很长,唐代乾陵壁画是中国壁画技术应用的里程碑。本文研究源于三个公元8世纪的壁画,比较了中国古文中有关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的描述。当我致力于搞清各种颜料名称及成分时,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大量的颜料名称混杂不易辩别矿物颜料和有机颜料。壁画中大量应用的是本地产的矿物颜料,如:朱砂、赤土、孔雀石、蓝铜矿、雄黄、雌黄、高岭土、白垩土等。除了已知的矿物颜料和名称外,还有一些未确定的成分,如云母,很少在艺术史书籍中提及。壁画研究中最少涉入的领域是植物染料的应用,我认为植物染料是一种真正的壁画颜料,公元五世纪的书籍“起名要素”就是一个佐证。最重要的是,我从几种例子中发现了证据,就是植物成分与其它植物染料或矿物颜料混合应用在壁画中。本文希望能促进人们对不同物质在各种环境中习性的认识和了解,以期对保护实践活动有所帮助。我希望对壁画材料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814年在意大利壁画中发现的一种含Ca、Cu和Si的蓝色颜料,曾被认为是最早的合成颜料。但同样的颜料在埃及遗址中发现作为装饰物,称为“埃及蓝”,古埃及(公元前2600年)把它作为青金石的仿制品,然而到了公元700年,该制作技术失传了。与“埃及蓝”同时出现的是呈孔雀石青绿色调的“埃及绿”,它和“埃及蓝”有同样的元素组成,它通常用来装饰叶片。研究人员曾通过电镜、X衍射、微区拉曼和紫外可见光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元千佛崖莲花洞造像的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利用体视显微分析、金相显微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物相和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莲花洞造像彩绘直接绘制在岩石雕像表面,无底层。彩绘颜料分为多层,最多有三层,说明历史上至少有两次重绘。红色颜料为赤铁矿、朱砂;蓝色颜料主要为青金石与石青;绿色颜料为石绿、碱式氯化铜;白色颜料为硫酸铅。同时也表明,拉曼光谱分析彩绘颜料成分组成简便、快速、对样品要求量小,对样品无损分析,符合文物材质分析的要求,并可得到准确的信息。造像彩绘制作材料及工艺的分析结果为莲花洞造像彩绘保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了解馆藏明代加彩木雕坐像的价值和病害情况,以期实施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光学系统、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能谱等分析方法对馆藏两件明代加彩木雕坐像的材质组成、制作工艺及病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两件木雕文物材质为樟科樟木属,加彩层为彩绘层,施彩工艺为先于木胎上打白灰层,而后铺一层纺织纤维,再于纤维布上涂颜料层,颜料层表面涂刷一层防护膜。其中,白灰层为石膏,纺织纤维为棉织物,所用颜料多为矿物颜料,蓝色显示物质为群青,黑色为炭黑,金色疑为铜金粉,而红色显色物质为植物染料-茜草。表面防护膜层为醇酸树脂。腐朽木材碎片和加彩层表面均有大量真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认为菌虫的侵染是引起木雕腐朽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认识两件木雕文物,以及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唐卡的制作材料与颜料用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尕藏吉 《中国土族》2006,(1):37-38,39
唐卡,意为展开的画,是一种工笔彩绘带锦缎边的卷轴佛画,主要悬挂于寺院和民舍,供佛徒香客膜拜顶礼,千百年来,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广为流传,被视为民族艺术珍宝。唐卡在制作材料和颜料用色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故此,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依据材质和制作手段可将唐卡分为绘画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徐显秀墓壁画的颜料成分和制作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墓葬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颜料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有铁红和朱砂;黄色颜料为密陀僧;黑色颜料为炭黑;灰色为碳酸钙和炭黑的混合物;白色颜料有碳酸钙和含砷铅矿物,其中碳酸钙既为地仗层,又做颜料层,另外墓道白灰层则主要为石膏。分析结果为了解北齐时期墓葬壁画颜料的时代和技术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身上颜料与兵马俑身上所使用的颜料异同,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对秦陵K9901坑出土的一件百戏俑身上的黄、黑、白色三种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三种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黄色颜料为砷铅矿族系矿物;黑色颜料为含有红色Fe_2O_3颗粒的黑色CuO;白色颜料为羟基磷灰石。秦陵百戏俑这些颜料与兵马俑颜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研究秦陵丰富的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S.Pagès-Camagna 《文博》2009,(6):455-462
埃及文明在矿物方面的知识总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方面就包括使用多种黄色矿物绘制颜色相近的色彩。对这些颜料的准确鉴定将拓展人们在彩画方面的研究。画家所使用的颜料非常丰富,除了同时代直接从埃及地面采集的自然颜料外,还有大量像埃及蓝这类合成颜料的应用。对法国的这些藏品的研究将使人们可以追溯几个世纪以来这些颜料的演变和替代过程以及一些从其它地区尤其是东方国家引进颜料的过程。一些颜料的稳定性及其它特性使得其保存状况令人惊讶。卢浮宫博物馆在塞加拉的任务是进行一个埃及晚期(公元前378年一公元前341年)典型群葬墓的发掘工作。发掘出的木质棺材上记载了该墓葬的埋藏时间是Nectanebo二世法老执政的第2年,这是埃及第三十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该研究涉及以木质为基材的出土物,它包括二十个完整的或破碎成碎块的像盒子一样的棺材。研究通过在双筒显微镜下对文物进行微量取样,而后将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一能谱分析以及显微拉曼光谱分析,从而确定样品中矿物的成分。此外还对样品进行微量化学分析以确定其残存的痕量胶料。彩色颜料包括埃及彩画同时代的传统颜料一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镀金,同时还包括一些不常见的粉红色或橘色颜料,它是一种外来的、易碎的颜料,成分为五硫化二砷,又称雄黄。  相似文献   

11.
花山岩画是研究我国百越民族古代社会历史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料,岩画颜料脱落和褪色是岩画的主要病害。任何文物发生病害既与其制作材料和工艺有关,也与其保存环境因素相关。本工作在花山岩画制作材料和工艺分析研究以及区域环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并讨论了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岩画颜料层病害主要是受物理风化(温差变化、高湿度与光辐射)、化学风化-溶蚀作用和胶结材料老化引起;颜料褪色是由于岩画颜料表面覆盖泥质薄膜和颜料胶结材料老化导致颜料颗粒脱落致使颜料色彩饱和度降低,岩画颜色变淡变暗。  相似文献   

12.
传统 《华夏地理》2007,(12):78-91
布达拉宫的喇嘛画师小丹增是宫里公认的唐卡高手,使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唐卡对他来说既是艺术,又是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平日里,小丹增喜欢在脚下垫两块羊皮,擦地而行。他房间里的阿嘎土地面散发出一种天然材料与人亲近久了才有的温润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分析与修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深圳博物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的矿物成分,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这批俑的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为铅丹、朱砂;黑色颜料为无定形碳黑;白色颜料为铅白和高岭土等.同时,将其与陕西省内相关地区的彩绘陶俑或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得知其所使用的颜料与后者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针对这批人物俑的保存现状,遵循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其实施了表面附着物清理、拼对、粘接、修复补全等保护修复技术措施,使其恢复了原有面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达玛沟佛寺是新疆和田地区重要的佛教遗址,具有极高的佛教及艺术价值,对我国乃至东亚的佛教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成分及工艺,以壁画文物残块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达玛沟佛寺所使用的颜料全部为矿物颜料,其中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石膏,红色颜料为朱砂,褐色颜料为铁红,赭黄色颜料为铁黄。该研究为探索中国西域佛教史、美术工艺史及后期修复保护材料、工艺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克孜尔石窟是蜚声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解克孜尔石窟第189窟前发现的蓝色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拉曼、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将其与第189窟壁画蓝色样品的元素组成及物相进行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可能含有的胶结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出土蓝色颜料样品为青金石,胶结材料为植物胶。研究表明,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对象的各种信息,为今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的分析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三种含Cu、As绿色颜料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确认古代颜料的成分是文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对四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含Cu、As元素的绿色颜料进行鉴别,应用拉曼光谱仪并辅助以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X)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别为墨绿砷铜矿、氯砷钠铜石以及巴黎绿。对其来源分别进行了讨论,因巴黎绿在国内青铜修复和古建彩画当中的大量应用,过去对于含有Cu、As的绿色颜料通常鉴定为巴黎绿。墨绿砷铜矿和氯砷钠铜石为在文物彩绘中新发现的两种矿物颜料,为绿色颜料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花山岩画是研究我国百越民族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岩画颜料中胶结材料分析是判断岩画制作工艺、岩画颜料脱落、褪色原因以及岩画病害治理的重要依据。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材料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等,主要分析了花山岩画颜料胶结物成分。结果表明,岩画颜料胶结材料为植物性粘合剂;颜料样品中含有分布均匀的草酸钙,草酸钙的形成与颜料使用植物性粘合剂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朱砂的应用之调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砂,化学成分为天然硫化汞(HgS)。古代有丹砂等多种名称,它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最喜爱 的红色颜料和涂料,距今6000多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外涂朱砂的漆碗,此后,在江浙 一带的良渚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河南殷虚等遗址都曾发现用朱砂涂染的装饰 品和尸骨。西周以来用途较广,秦汉时不仅大量用作颜料还用来炼制水银,北朝至清代全国各地的 壁画及其它彩绘艺术中都用朱砂做颜料。历代对朱砂做颜料的选择、加工制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制作工艺和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剖面分析,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对6个洞窟的23个样品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阿尔寨石窟壁画颜料,还通过偏光显微法对其他地区和年代的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绘制方法是先用加有麦秸的粘土将洞窟壁面抹平,然后用石灰涂白。再施以彩绘。所使用的颜料为矿物质颜料,多为绿、白、红、蓝色等。其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碳酸钙,红色颜料为朱砂和铅丹,蓝色颜料为石青。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6,(5)
正在国际古董交易市场上,藏传佛教艺术品以其唯美的艺术造型、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其中金铜造像、唐卡更在国际拍卖场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成交热潮。与金属材料、矿物颜料等较昂贵原料相比,泥塑因取材便利、易于操作等优势,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藏区广泛的用于制作各类佛教造像。古代西藏西部地区制作的模制泥塑"擦擦",以其年代久远、种类丰富、造型优美、风格连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