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瓷碗铺瓷窑遗址位于达州市通川区,发掘发现窑炉6座,出土完好与残损瓷器、窑具等遗物200余件,其时代从南宋晚期一直延续到元初。就窑系而言,应是在自身基础之上,受到陕西、重庆、广元等多个地区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瓦窑炉类型较为丰富。建筑方式主要为半地穴式,余为地穴式。窑炉布局以单窑为主,另有少量双窑和串窑。窑场选址均位于建筑、墓葬近旁,以利运输。砖瓦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基本都为专门烧造,与陶器合烧的情况少见。在发现数量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远少于秦汉、隋唐时期,似乎与该时期的政治、社会形势有关。在砖瓦窑炉的地域分布上,南方地区的发现数量更多,类型也更为丰富,其原因可能是该时期南方地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3.
郑辉  张杰 《南方文物》2013,(1):92-102
迄今为止,福建地区先秦时期遗址中共发现了约90座窑炉(图一、附表一)。这些窑炉结构不同,形态各异,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是研究先秦陶瓷窑业技术的重要资料。但由于这些窑炉资料散布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遗址中,加上早年的考古发掘技术和认识水平相对落后,不太注重窑炉遗迹,往往把它们当作灰坑、烧坑遗迹来处理,  相似文献   

4.
窑炉是砖瓦生产中最重要的技术设施,此前对砖瓦窑炉的研究,缺乏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考古学、统计学与陶瓷工艺学理论,对秦汉砖瓦窑炉的工艺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该时期的技术交流问题。较之周代而言,秦汉砖瓦窑炉的尺寸有明显增加,从而使得单窑产量大幅提高,而这一现象与砖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在砖瓦窑炉的构筑技术方面,秦汉时期多数地区已形成较为统一的技术规范,彼此间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之下,周代不同地区在构筑技术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异性。此外,与周代相比,秦汉时期各地在砖瓦窑炉类型上的共性也明显更大。种种迹象表明,秦汉时期各地在砖瓦窑炉技术上存在广泛交流,且交流的密切程度超过周代。  相似文献   

5.
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对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清理唐代冶炼窑炉1座、石棺葬14座。出土器物主要有铜器、陶器、骨器等。唐代窑炉的发掘对研究西南地区金属器的独立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而石棺葬的发掘,完善了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以烧造青釉瓷为主的唐代窑场,是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11年、2013年对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揭露面积1 07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尤其是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掘出土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为研究南窑的窑炉技术以及唐代制瓷业的发展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陶器与瓷器的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大概在900度,而瓷器则需要1200度,所以烧制瓷器比烧制陶器有更高的技术要求。本篇文章将就烧制陶器的窑炉和烧制瓷器的窑炉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出烧瓷窑炉较烧陶窑炉进步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岭南在古代包括广东、广西,现在又包括海南地区。岭南书院的发展与海外商路的开拓关系甚大。唐宋元时期,相对于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来说,这里属于不发达地区,书院发展较缓慢。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岭南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加,许多知名一时的学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岭南地区作为其传播思想、广收门徒、开枝散叶的地区。在陈献章、湛若水等理学名儒的推动下,岭南书院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黄风雷 《南方文物》2008,(3):151-154
镇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是宋以来发展而成的最具特色窑炉之一,定型于明末清初。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另外还有蕨棘、松枝、搓柴等:以松木为燃料的称为柴窑.松木经久耐烧、温度高而均衡.多用来烧细瓷。以松枝、馐柴等为燃料的称为槎窑。而搓窑多烧粗瓷。觋以保存在景德镇市枫树山盘龙岗古窑瓷厂内的“镇窑”为例.简要介绍以松木为燃料的镇窑所体现的古代景德镇高超的窑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岳庆平 《史学月刊》2000,(4):139-142
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体现在时问、农作物、农业技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等众多方面。汉代岭南地区按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依次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部三大地域。东部地域主要指南海郡,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其中尤以番禺一带更为突出;中部地域主要包括苍梧郡、郁林郡和合浦郡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西南部地域主要包括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和今海南岛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  相似文献   

11.
钦宁州氏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岭南大业,然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3郡。从此,岭南开始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区划,这个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壮族先民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岭南地处边陲,地广人稀,远离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只能改直接统辖为间接统治,在当...  相似文献   

12.
浙江境内发现的30余处宋元时期青白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南及浙西地区。本文通过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江山前坞窑及泰顺玉塔窑与江西、福建青白瓷窑址之间的关系,明确浙江青白瓷产品是在自身生产青瓷的技术基础上,受景德镇青白瓷产品的影响烧成的,而泰顺玉塔窑在窑炉技术方面上应归属于龙泉窑系统。  相似文献   

13.
正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类明器,有屋、灶、仓、水井、猪羊圈等,多为陶制,少数为铜、青铜所制,反映了该地区汉代人民的生活情况。这类建筑明器接近当时的实际建筑,结合考古出土的铺地砖、瓦等建筑构件看,其多样的纹饰与当时岭南地区本土的气候和建筑技术,以及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有莫大关系。前人的研究已对陶屋形制特点、陶屋与岭南建筑发展关系等方面作了一些讨论,如《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把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分为栅居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  相似文献   

14.
交通路线的发展,关系到人文地理因素,一个地区交通路线的发展分布,不仅和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也和一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不解之缘。关于历史时期岭南交通路线的发展,对于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已经给予较充分的考虑与探讨。但是对于自然因素给历史时期岭南交通路线所带来的制约影响,似为忽略,本文希望能够在这1个问题上作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陶器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岭南地区因其所处地理区域单元不同,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展与演变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岭南地区制陶工艺、器形、纹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与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岭南成为一个以五岭为屏障的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位,由此决定了这片地域的居民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岭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的玻璃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化学成分和器型风格,对玻璃珠饰的产地来源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汉代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之间的交流。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交流提供了确凿可信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汉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岭南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岭南地区 ,聚居了瑶、壮、黎等少数民族 ,其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少数民族社会文明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利用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材料 ,试图从宏观上对明清时期岭南各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所表现的共性与特点进行探讨 ,以归纳总结岭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的特色与发展规律 ,对于婚俗文化的形成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也作了论述 ,为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 ,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岭南地区何时出现漆器制造,学术界并未有定论。但南越国时期却是岭南地区漆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迄今为止,南越国墓葬出土的漆器已超过1000件,但出土的漆器多为残件,或仅存零构件,通过对仅有的这些残件进行观察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岭南地区的漆器制作髹饰技法。  相似文献   

20.
江西新余东汉窑炉、东汉至隋唐墓葬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西段.东距省会南昌市160公里。东邻樟树市、新干县,西接宜春市,南连吉安县、安福县、峡江县,北毗上高县、高安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为配合赣粤高速昌泰段(樟树昌傅至泰和)建设,2001年8~10月江西省物考古研究所在新余市博物馆的配合下对新余市南安乡的几座古墓葬和窑炉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