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陆洋 《收藏家》2014,(8):63-69
现时被称为“觚”的器物,其造型特征为:大喇叭形口,长身,细腹,斜坡状高圈足。除“觚”这一定名外,亦有“花觚”、“简花觚”、“凤尾尊”、“出戟尊”、“觚式瓶”等名,绝大多数的此类器物都出现一器多名的情况。事实上,对哪些器物可称其为“觚”,仍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2.
自从一九五九年大溪文化被首次发现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中游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大溪文化的面貌和特点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试图在这些收获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大溪文化陶器的陶色、陶质、制法、纹饰和器形等主要特点进行一些初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溪文化彩陶在类型和装饰风格上既显示出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等的联系,又显示出与川西、湖湘等周邻地区其他史前文化的联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化学组成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揭示了宜昌地区大溪文化中堡岛、杨家湾和关庙山遗址彩陶的技术特征,指出其彩陶制作可能是聚落间的普遍产业,宜昌地区大溪文化彩陶由多个作坊制作,同一作坊生产的彩陶可能供多个聚落使用。对深化认识宜昌地区大溪文化内部互联互通、延续发展的机制,以及长江中游新石器文明演进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彩陶是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研究的热点。彩陶以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而备受中外众多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人物造型陶塑开始渐渐多了起来,包括大量仿人体局部造型的器物,如人头形、陶足、陶靴等陶塑。这些器物大量出现在黄河流域沿线,它们造型奇特,或稚拙、或灵巧、或诡异,体现出史前先民丰富的思维想象空间与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洞庭湖沿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距今6000年以前,在长江中游地区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彭头山文化的上限已达9000年,现在已有发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线索。距今7000多年的皂市下层文化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彩陶和白陶,发展起了复杂多变的刻划、戳印纹饰,陶器已多样化,脱离了它的初始阶段。在皂市下层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间的过渡时期,已有学者提议定名为汤家岗文化。汤家岗文化中出土的印纹白陶盘,其纹饰的精美和装饰技巧的高超,远在人们的想象之上,它不仅称雄于当时,而且对邻近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已知,这…  相似文献   

6.
张婧 《神州》2013,(14):238-238
山西省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是一块古老的文明荟萃之地。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很多,本文所要谈到的龙形觥就出土于此。龙形觥是商代后期盛酒器,为稀世孤品,被誉为国宝。龙形觥因其形象酷似龙而得名,距今有三千一百年到三千六百年的历史。本文分别从龙形觥的造型,纹饰来进行考察,文字说明和参阅相关资料等进行分析与研究来认识该器物。总结出龙形觥在器形与纹饰上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特征以及出土地的文化意义。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器物。  相似文献   

7.
《江汉考古》2021,(2):54-63,52
人兽结合的纹饰或造型屡见于商后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本文试分析与此纹饰或造型相关的青铜器的年代和地域分布,并据此提出此纹饰有可能形成和沿用于淮河流域至长江中游地区并于殷墟文化二期以前北传的发展脉络。该类纹饰其后在殷墟文化区域得到改造和融合,继而被西周初期的工匠吸收并在车器和兵器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是陶鼓推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情况,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红山文化人们的乐器——陶鼓。  相似文献   

9.
2007年6月至11月,为配合湖北省荆门220千伏南桥输变电站工程建设进行了龙王山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占发掘,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大溪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203座,出土器物逾万件,质地有陶器、玉器等。这批墓葬的规模及随葬品数量的多寡不一,显示当时的社会分化情况已十分明显,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史前文明进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阳 《丝绸之路》2009,(24):13-15
本文从马家窑彩陶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主要从彩陶艺术中纹饰的抽象表达以及和谐应用方面论述了彩陶纹饰的艺术性,证明了马家窑文化在不影响彩陶实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使造型趋于美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前考古学界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是一些同志认为屈家岭文化是从大溪文化发展来的,也有些同志则认为屈家岭文化不是从大溪文化发展而来,它与大溪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还有些同志认为屈家岭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笔者根据已发表的部分有关资料和近几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就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的讨论中涉及到的某些问题,谈点个人一些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铜提筒在当地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江东地区西周春秋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常出土一类带提耳的原始瓷筒形器,其造型独特,纹饰繁复,在尺寸、器形等方面与铜提筒多有相似之处。从浙江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出土的一批标本器入手,对这一类筒形器重新进行类型学分析,然后就其主要的功能性因素与岭南铜提筒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明确二者的相关性,进而归纳出此类提筒形器在春秋以后南方各地出现的规律。该形制可能并非被动传播的文化因素,而是百越文化背景下各地的统治阶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凝聚族群认同,维护统治利益,而对文化因素和器物形制作出主动选择和"策略性操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裴蕾 《丝绸之路》2009,(14):14-16
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中,存在着大量的圆圈内填“十”、“卐”、“×”等符号为主题的纹饰图案.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太阳的崇拜信仰。本文旨在探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  相似文献   

15.
刘旸 《沧桑》2014,(3):227-229
觚早在商周时期便以用作一种盛酒之器而出现。随着觚的功能演变,到宋以后,觚逐渐被称为"花觚",花觚的器型也逐渐发生变化,先后经历由繁到简、从简到华美的蜕变过程。其装饰手法也由单一到变化多端,穷出不末。本文以清代花觚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清代花觚的造型、装饰及其艺术特征,探究不同时期的花觚艺术风格及使用功能,体会花觚的形体美、装饰美。  相似文献   

16.
屈家岭文化的天体崇拜——兼谈纺轮向玉璧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颇具特色的代表器物。它“不仅数多,而形制、纹饰亦很别致”,因而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关注。我们谨就这些纺轮的用途及其向玉壁演变的规迹,略抒浅见,以供参考。这些彩陶纺轮均为火候较高的黄色陶质,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色陶衣,再在单面绘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十七世纪),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景德镇青花瓷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无论器物造型、纹饰内容及其绘画风格、青花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因此,古陶瓷学界把这一阶段称为“转变期”。本文通过对此期青花瓷器造型、工艺、纹饰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总结,进一步对转变期青花瓷器的审美思想和繁荣的社会根源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彩陶是闽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长期存在的一个文化现象。在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彩陶在普遍程度、用色、纹饰、造型等方面的特点也各具特色。文章通过对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本区域内彩陶的出土数量、器型以及色彩、纹饰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域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可分为以红彩为代表的早期彩陶文化和以黑彩为代表的晚期彩陶文化;2.该区域的彩陶文化不仅向周边区域传播,而且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当地文化因素,表现出新的区域特色;3.相对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印纹陶长期占据主流地位是造成本区域彩陶文化发展长期迟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溪文化之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都很丰富,其中有一些在本地区或长江流域,甚至在全国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居于首位,这些遗迹和遗物就是本文所要讲的大溪文化之最,约略计之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之字纹是施于筒形罐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系统,加强对其研究可以突破以往侧重于器形及器物组合分析的思维模式,而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诸如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红山文化分期及早期遗存等,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解释。诚然,仅从纹饰方面考察依然有失偏颇,但却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希望从之字纹筒形罐施纹风格的层面,对红山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