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的学者、诗人、书画家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清雍、乾间活跃在扬州的八位职业书画艺术家。他们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写意派”绘画的传统,突破了正统画派以恪守古法为原则、  相似文献   

2.
何海峰 《收藏家》2009,(12):71-76
清初的画坛以“四王吴恽”。为首,他们占据着清初画坛的正统地位。相对来说,“四王”中的王辈与王原祁,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王翠开创了“虞山派”、王原祁开创了“娄东派”。他们对清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影响整个清代山水画三百年。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以广州为重镇,东莞、香港诸地为辐射地区,出现一批以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粹艺术的绘画团体。他们深感清末民初以来广东画风萎靡不振,正统的国画受到来自于东洋、西洋绘画以及当时所谓的“折衷派”的“新国画”的冲击,因此试图结合广东地区的国画力量,“把历代绘画的成业,简练揣摩,振开风气”,[1]从而形成了近代岭南绘画史上一个独有的美术群体——广东国画研究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它最早发轫于远古中原“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形成内华夏、外夷狄的民族正统理念,“攘夷”是其主要表现。“攘夷”必须“尊王”,王不尊则夷难攘,尊王则要强调天命。于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王权正统成为正统观的核心内涵,表达君权神授天命观的“历数”、“正朔”等政治概念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尊王”旗号集中反映出这种正统意识。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理念必然反映到文化思想上来,也必然需要文化思想来支持和传承,维护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由此应运而生。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包含民族正统、政治正统、文化正统三种内涵。  相似文献   

5.
张彬 《收藏家》2002,(3):14-18
清初绘画承元、明余势,文人画仍然占据画坛主流。清初的“四王”崇尚董、巨和元四家,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的情趣,追求用笔技巧,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与此同时,在江南出现了一批反正统的画家,如以“四僧”为代表的遗民画家,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及以地域风格划分的“常州派”、“新安画派”、“海阳四家”、“江西派”、“武林派”等等,可谓“派系林立”。这时的流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活跃在扬州画坛的画家就不下百余人。除去这些有门有派的画家外,尚有一些无门派的画家。这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田 《清史研究》2002,4(1):48-61
在西方传教士看来,义和团这一“神拳”在思想观念上是基督教的竞争对手;而对那时多数中国士人而言,基督教和神拳大致都属于“子不语”的“怪力乱神”范畴,其社会分野是接近的。朝廷对“神拳”的借重提示着其对中学之上层正统的失望,故走向基层,在中国传统中的异端方面寻求救亡图存的力量,但却因此产生朝廷不可恃的结论。清廷启用怪力乱神的举措实际上促成了异端的上升,本处边缘的“子不语”因素得到更多的关注,士人认知中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各种怪力乱神的“猖獗”。在尊西崇新的大趋势下,当中国文化在整体思想言说中日益边缘化的同时,原来的异端却以一种诡论性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正统。  相似文献   

7.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一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而北宋时代的正统之辨呈现出儒家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在因应时代变化之际曾具有的复杂、深刻的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朝戈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朝戈在汲取“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其他哲学、艺术、文学思想的前提下,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图式和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心理分析绘画”。文章从表现主义、新写实主义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朝戈“心理分析绘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薛宏涛 《收藏家》2014,(2):35-38
明清时期是我国绘画流派林立的繁荣时代,是“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频繁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绘画流派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东西方绘画流派同时进入盛期,成为世界绘画史上颇为壮观的历史时代。“虞山画派”、“娄东画派”继承了明末“松江画派”的绘画观念以及绘画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朱熹理学与元初的正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论的讨论与社会现实政治状况和时代思潮是紧密相连的。南宋遗民作为元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正统论,既与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有一定关系,但更是社会现实对他们影响的结果。他们对魏蜀正统的讨论、正统标准的界定和元朝的正统的态度,都体现了夷夏观念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反映了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对他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恽珠充分发挥自己“名父之女”、“满贵之妻”和“令子之母”的特殊社会文化身份,编选出版《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其续集,并辑录《兰闺宝录》,成为得统治者认同的正统闺秀文化典范,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闺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怎样处理“形”、“神”的关系,一直是古今画家探索、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个问题触及了绘画的本质,触及了绘画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创作思想、理论的冲突在实践中的集中反映,是“以形取神”还是“遗貌取神”.时至今日,东西方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也不能为之寻到一个结论性的说法,或许这一问题本身就不该有一个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结论.最初,绘画因为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反映物象的准确程度几乎成了它唯一的艺术标准.随着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绘画,往往因为这一阶层具有复杂  相似文献   

13.
张佩国  黄小莉 《民俗研究》2024,(2):99-110+159
北宋时期“神舟”远航高丽的盛况两度出现,这不仅在宋廷企图恢复朝贡秩序的实践中展现了明州高超的造船技术,也使得明州地区的海神崇拜走向“标准化”。“神舟”出使归来后,明州的船舶生产、神明崇拜在技术与制度的语境中保持关联、互动。国家通过持续褒封神明的方式将地方信仰文化纳入国家体系,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社会稳定性;在新的技术情境中,明州地方以神明崇拜为媒介贴近国家正统,由此形成的不同于官方崇奉秩序的地方神明崇拜展现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情景。  相似文献   

14.
顾工 《收藏家》2004,(11):23-26
清代中期以前,大致在18世纪,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时期。唐宋绘画的气势雄健,元代绘画的淡雅荒疏,明代绘画的文人逸致,到明末清初“四僧”、“四王”的变古与复古,古典中国画至此基本终结。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画的起点是19世纪后期的海派,这从时间上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合拍的。但作为海派先导的活动于18世纪的“扬州八怪”,从作品风貌来看也完全可以纳入近代中国画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一、清朝“大一统”的目标“大一统”是在中国古代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思想,历朝历代均以实现大一统为其治国的终极目的。“大一统”也是清朝统治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清军入关,“既得中原,势当混一”已表明他们锐意进取、一统全国的决心。建立清朝中央政府,表明清为“正统”。“正统”说是一种精神纽带,绾系人心,“正统”即是“大一统”的担当者。入关之初,英王阿济格曾提出,放弃中原,退回山海关。按照阿济格的思路,退回辽东也就等于放弃中原,如果不是以中原为基点对全国进行统治,就不能称为“正统”,就不可能号令中华,统一边疆…  相似文献   

16.
宫廷绘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些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狭义上也可以称为“院画”。在北京建城85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78周年之际,座落于明清两代皇宫遗址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10月15日至20日举办了“中国古代宫廷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90年首次独立举行“明代吴门画派国际研讨会”后,故宫又一次单独举办的大型古代绘画学术研讨会。为配合这一国际学术盛会,还在故宫绘画馆相应举办了《历代宫廷绘画特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开幕式上开宗明义地说:“故宫博物院主办中国宫廷绘画国际…  相似文献   

17.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12,(3):28-47,160
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一是弱化传统政治史的地位,强调社会史、文明史、民史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皆和社会进化论有密切而曲折的学理关系,结果把一些过去认为非“正统”的现象升格为历史叙述的主线。经过这番改造后,历史的“价值”与“事实”再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邵彦 《中华遗产》2009,(4):16-19
自古以来,绘画都是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的婢女,功能无非是伦理教化和引魂升天,比如东汉以来流行不衰的《列女图》,便是以“先进榜样”来教育社会上层女性的。但是自东晋南朝以降,绘画中非功利的抒情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审美自觉日渐抬头,这是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以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表现凄美的人神之恋的画作《洛神赋图》,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纯艺术绘画”。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  相似文献   

19.
宋代欧阳修的正统论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阳修在不同文章中 ,对正统标准的阐释也不一致。有时批判前人于对峙分裂历史时期强立一国为正统的做法 ,从而将曹魏与五代各国排除于正统秩序之外 ,有时又承认二者的正统地位。欧阳修的论述实际上构成了正统二重标准 ,即史学 (史书纪实 )的标准与政治 (德义 )的标准。其矛盾既暴露出史家正统理论与修史实践之间的悖离 ,又体现了“封建史学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北魏末时期的尖锐民族隔阂时局下,高齐集团需要文林树立正统的高齐王朝德望,稳定齐受魏禅的政治局势。但是由于自身的北人政权性质,北齐诸帝在任用文林的同时,常常伴随侮辱治臣方策,迫使文林趋于狎戏的“倡优”社会角色。不过这也为“倡优”文林执国政提供了空间,“倡优”文林集团资凭自身的“倡优”荒诞性格与高超的政治手腕,促成“倡优”文林掌握齐廷,为北齐国体的汉化提供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方法路径和权力理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