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椹 《收藏家》2016,(7):33-44
书法 书法部分,本期推出的是"浙江省博物馆藏碑学名家作品专题",共收录清初至现代碑学名家作品三十件。清代碑学发轫于隶书的复兴。清初以降,出现了王时敏、郑簠、朱彝尊、伊秉绶等一批专门以隶书名世的书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4)
陈恭尹有"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之誉,他的隶书主要取法《夏承碑》和《曹全碑》,并能自出新意。但是,研究他的隶书成因,仅靠现有文献和墨迹难以具体说明。本文尝试以《夏承碑》《曹全碑》在明末清初书坛的地位、明清易代之际广东书坛的特殊历史际遇为背景,结合陈恭尹的交游、遭遇、天赋才情等进行探析和推演,分析陈恭尹隶书对清初广东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德宽 《史学集刊》2003,(2):102-104
隶定古文始于汉代。伪孔安国《尚书序》对隶定古文的起因有明确记述。《序》曰:“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注解传述人》所记大体本此,并指出壁中所得之书有《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为隶古写之。”陆氏又于卷三之《尚书音义》上注曰:“隶古,谓用隶书写古文。”这些记载基本反映了“隶定古文”这个概念的由来。楷书通行之后,以楷书转写古文也称为“隶定”,所以一般学者所称的“隶定古文”实际上即指用隶书或楷书笔法转写的古文。“隶定古文”虽然是始于用隶书写定的孔壁先秦古文典籍,但是真正的孔氏隶古定体经书我们已无缘见到。传世的隶定古文情况相当复杂,有的是后人据传抄古文而隶定,有的是由隶古定本辗转流传而来,有的则是来自对新发现的古文资料的隶定(如汲冢古书),也有的是取自后人所仿写的古文的资料。历代字书、韵  相似文献   

4.
普鲁塔克的《传记集》和《道德论集》,实际来自后世对其126篇存世著作的分类汇编。这一格局初见于公元三、四世纪的《兰普里亚斯书目》,后随著作主要抄本、印本、译本编纂的变化而逐渐成型。国内学界在谈及此两个著作集时,往往将其误作普鲁塔克当时写成的两部书。而以《希腊罗马名人传》命名所有50篇存世传记的做法,虽效仿文艺复兴时期阿米约法译本和诺斯英译本,却忽略了两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也与其中46篇以希腊—罗马形式配对写成的《对传》相混淆。《传记集》和《对传》的内容性质并不相同,研究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文物》1964,(4)
最近,陈育丞和陈继揆将家藏其先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簠斋(介祺)先生的手稿捐献国家,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已发奖状予以表扬。捐献手稿计有:《簠斋尺牍》、《簠斋金文考》、《区(钅吴)考记》、《毛公(厂音)鼎释文》(1871)、《南宫盂鼎释文》、《虢季子白盘跋》、《器矦驭方鼎释文》、《邰钟释文》、《簠斋藏秦权量铜诏  相似文献   

6.
潘旭辉 《南方文物》2022,(4):109-117
本文通过对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南朝梁写本《四分戒本》的初步研究,揭示该卷发现的历史意义;并通过此卷的书法脱隶楷化的现象与存世的六朝写本进行类比研究,探讨其在六朝写经体楷化嬗变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古文字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赵平安教授的论文集《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也是其继《隶变研究》、《(说文)小篆研究》、《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之后又一部著作,于2011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理学是儒学在宋代发展出的一种特殊形态,也称为"新儒学"。清初庙堂理学是顺治、康熙时期理学与王权之间相互斗争、妥协和结合的产物,是理学由内圣到外王的结果。学术界对研究理学与清初社会政治关系的著作有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册)、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等。王胜军《清初庙堂理学研究》(岳麓书社,2015年版)则以儒学官方、民间双重性视角,从理论上对清初庙堂理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清初庙堂理学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及其构  相似文献   

9.
蔡显良 《东南文化》2000,(3):117-118
尹湾汉墓简牍上的隶书有三种体态,皆波碟分明,结字规范,形态统一,笔势流畅,已是成熟意义上的字体。汉初纷习隶书,至西汉中期,隶变在宦民合力下完成,故汉隶的定型成熟是在西汉中期。《神乌赋》章草线条有力,技法娴熟,完全是成熟之章草,其定型也应在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10.
薛龙春 《文献》2006,(4):43-50
明万历(1573-1619)间《曹全碑》的出土,吸引了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1593-1652)、傅山(1607-1684或1685)、郑簠(1622-1693)、陈恭尹(1631-1700)、朱彝尊(1629-1709)等人,将其作为临摹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华银行纸币印制于武昌起义前夕,因被俄国巡捕查抄而未及发行流通,存世极为珍罕,因而藏家学者对其研究和著述甚少,《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国钱币大辞典》等权威著作亦未见收录。国家博物馆现藏有一枚,笔者有幸见到并对其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2.
高熊徵《高渭南纪年录》存世有清中期抄本及晚清铅印本,旧志未见著录。本文以此两版本互为释校,考其异同,述其概要,参考有关文献就《纪年录》记载清初广西重要史实以及高熊徵擢升盐运使等问题作疏证。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4,(6)
<正>作为现存第一部以刊刻地和刊刻者为线索编排图籍的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明人周弘祖所著《古今书刻》一书在文献学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文献》杂志2007年第4期曾刊发《〈古今书刻〉版本考》一文,对《古今书刻》存世版本进行了考察,梳理出该书叶德辉诸本(以下简称"叶本")和明黄嘉善校刻本(以下简称"黄本")两大存世版本系统,考察了两种系统版本在内容上的重大差异,罗列68家211种叶本脱漏之图籍。但限于篇幅,文章仅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7)
<正>《定武兰亭序》吴炳本是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件著名的《兰亭序》传拓本,自元代以来,其收藏者历经郝天挺、吴炳、陈彦廉、许乃普等人。明代中期至清初,有人将吴炳本后的宋人题记以及吴炳部分题跋拆配挪移至《兰亭序》神龙本后。因此,存世的两种重要的《兰亭序》传摹本、传拓本均与元代人吴炳息息相关。然于吴炳其人其事,知者甚少,今略作考索,或对深入研究《兰亭序》吴炳本与神龙本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王全篇》为基点 ,以音韵学为工具 ,对《山海经》中的奇人怪兽进行了诠释 ,解读了《山海经》中的许多重要信息 ,对中国上古神话及人文地理等众多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山海经》 ,特别是《海经》 ,主要从《王会篇》采集素材 ,但也从其他文献中采集素材 ,从而合成了新的著作。特别要指出的是 :《山海经》是以隐晦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王会篇》的内容 ,否则就没有必要揭示其本来面目了 ,因而两篇著作的同时存世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北梦琐言》是五代学者孙光宪撰写的一部史料性笔记小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北梦琐言》与五代实录的关系问题上,有关学者存在着分歧。把《北梦琐言》与《旧五代史》等加以比较,以及查核《北梦琐言》的行文后,可知该书曾摘抄过五代实录。从荆南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及孙光宪的创作实际来看,孙光宪有可能看到并抄录五代实录。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目录学巨著,本身具有学术史的性质;与此同时,《总目》也在总序、小序和提要中渗透了编撰者的学术思想。《总目》所收录的清初《左传》研究著作,就是一部清初百余年间的《左传》研究史;而且,《总目》有关(《左传》研究的学术思想,如重视考据,复古倾向,尊经思想等,对清代中后期的《左传》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宫令宋君为敕建僧尼二寺碑》校勘记傅振伦编者按我国的书法,在经过了秦篆变汉隶的重大演变后,自魏晋南北朝始,又开始了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如果说汉代是由篆变隶的重要时期,而隋代,则是由隶变楷的重要时期,隋代遗存的各种碑刻,就是反映我国书法这种演变、嬗递...  相似文献   

19.
章草及其书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草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字体。两汉、魏、晋是我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要阶段。秦汉之际,秦篆的俗体演变为早期隶书——古隶,古隶的正体逐渐发展为成熟的隶书,即八分;而其草写的俗体则发展为草书,即章草。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遂被取代。  相似文献   

20.
章草书,广义而言是汉代通行的隶书草写法;狭义而言是在隶草的基础上进而规范化的一种专门书体。章草书盛行于东汉末期,历经魏晋时代而渐成衰势,隋唐以后罕有书者。故宫博物院新近征得的原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隋人书《出师颂》恰恰弥补了章草书发展末期的历史空缺。本文简述章草书之由来以及古代章草书家的简况,以便读者从中了解隋人书《出师颂》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