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华路南接解放路,北接南明桥,是在明中叶以后才形成的一条小街。1935年拓宽、延伸到陈家坡前,接湘黔公路。这条路曾叫南明路、市南路、马棚街、马房街、中正路,1949年以后改成新华路。现在的新华巷原叫龙井坎。从彭家巷到兴隆巷这段路叫大庙街。从兴隆街到南明桥,叫马棚街。原来新华路所在是一座栽满梓树林的小山坡。龙井坎和马棚街分别在东、西面的坡脚,大庙街在半坡。整条路沿街房  相似文献   

2.
《贵阳文史》2015,(1):10-11
<正>中华南路从大十字往南到南明桥,是贵阳中华路的南段。中华南路历史上曾叫南街,南华路。民国时期由北向南,分段叫南大街、小井坎、三牌坊、红牌坊、盐行街。之后南大街等改为南华路,盐行街改为盐行路。1951年将南华路、盐行路等统称中华南路。这是贵阳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汇聚了金融、布匹、绸缎、百货几大行业,它的南端一段叫盐行街,集中了贵阳最大的几家大盐  相似文献   

3.
正我见过的石岭街,只有街上起伏不大的小坡,以及河边的小山,岭却未见过。我想石岭街应该是有岭的,只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原本老贵阳城区内的山都消失殆尽,岭自然没了踪影。在今天新华路靠近南明河一侧的高楼大厦后面,掩映着一条在贵阳比较有故事的街道,那就是残留在富中财富大厦到南明河边石岭洞天几成大楼之间过道的石岭街。  相似文献   

4.
吾木 《贵阳文史》2005,(5):48-50
南明桥位于贵阳城区南明河之上,跨南明河南北两岸,今属于南明区辖境内。南明桥过去曾经叫过霁虹桥、南门桥、襄阳桥、南明桥、中正桥等多种桥名。古代,南明桥既是连接贵阳城郊的重要桥梁,又是贵阳城通往湖南、湖北、广西邻省,甚至京城的要道,在交通位置上十分显要。正因为如此,据地方志记载,南明桥是贵阳最早建成的大桥,历史悠久。南明桥近水泛绿,远山含翠,  相似文献   

5.
正宝山路是贵阳一环路的东段,修建于1963年,原叫外环城东路,是贵阳环城南北主干道。上世纪90年代因贵阳城市外扩拓宽改造,2001年底全部竣工,还因这条路上的相宝山而改名宝山路;分南北两段,宝山北路从贵州日报社到中山东路口,宝山南路从中山东路口到油榨街。宝山路与东西向的延安东路、  相似文献   

6.
三板桥是贵阳的一个老地名,现名汉湘街。它是南起醒狮路(老地名独狮子、茴香坡),北至中山东路(老地名三浪坡、小十字)之间的一条小街,因地处市中心,来往行人较多。三板桥的得名,来源于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从富水南路(老地名福德街)流经此街有一条排水大沟,为让百姓过往方便,在排水大沟上用3块木板搭起一座小桥供行人通过,故名三板桥。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路是贵阳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因清代在此设粮道衙门,故叫粮道巷。后来因做棉花生意和弹棉花的人集中在这条小巷,改名为棉花街。1940年改名都司东路,1941年在原粮道衙门地址上建贵州科学馆,此小巷改称科学路。科学路长约200米,但是原粮道衙门,占地较宽。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的机关报《三民日报》、《民国日报》、《新黔日报》3家报馆均设在此条路上。  相似文献   

8.
《贵阳文史》2014,(6):9-10
正中华北路地段直至1626年建外城之前还在贵阳城北门外,之后才逐渐形成街道。原来从老城北门(现喷水池附近)开始的路段依次叫黑石头街、广东街、南京街,这是贵阳旧时繁华的商业、金融中心。1927年,贵阳城修建马路,黑石头街、广东街合并改称为西成路。1929年,在该路南端——也就是现在喷水池的位置建贵阳最早的城市广场,中央树一尊周西成铜像,民间俗称为"铜像台"。直至1936年才将西成路、南京街合并改名为"中华北路",与中华中路、中华南路组成南北向的中华路。1941年中华路拓宽到9米,从六广门至大南门全铺成石块路(与今天省府路东段尚存的路面一样),而六广门外的街道叫市北路。  相似文献   

9.
老街与古渡     
我是生在此长在此的地地道道镇江人。记得上学的时候, 就听老人们说过什么“最古老的一条街”。后来才知道就是西津古渡街。我喜欢在这条街上走走停停。我的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学也说,每次回家乡总要先到这条街上转悠转悠,好像是看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现在因工作的便利,只要有远方的朋友来,我都要介绍这条古渡街。跨过十多级台阶,穿过一道券门,当街摆着几件古玩、几幅字画,临街也是古玩、字画、杂货、小吃、茶楼……青石路、女儿墙,砖墙斑驳,危栏剥蚀,仿佛这多年这里根本就没有“进化”过似的,一切都凝聚在一种厚重的历史的原生态中。很早以前,这里只是一条破山栈道,依山临江。古道的那一头是古渡,一桅渡船,三两渡人,当地人叫它“西渚”。成  相似文献   

10.
《贵阳文史》2014,(5):9-10
正遵义路是贵阳的主要街道,从东面邮电大楼起到西面火车站,全长750米。原先,南明河以东老地名叫双土地,以西老地名叫玉田坝,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带并无像样的街道。1937年在玉田坝建机场,因设施不全、面积小,未用即废,只在民间留下一个"飞机坝"的地名。1958年,在玉田坝建贵阳火车站,同时修筑城中通往火车站的大路。路上跨越南明河有一座公路桥,名叫朝阳桥。路名原也叫朝阳,后改为遵  相似文献   

11.
长沙湘春街与北正街交接处,是个十字路口。据说旧时从北门进城来的第一道关卡就设在这里,所以俗称“头卡子”。“头卡子”东面是学宫街和上学宫街,现在改叫成功街和学宫街了。老学宫街也曾叫过学工街, 但那是特定年代下的事。你现在如果仔细寻找,还能在成功街上找到“学工街”的老门牌。“头卡子”西面通向河边的那条街就叫通泰街,通泰街上曾经有过一座龙王宫。  相似文献   

12.
《贵阳文史》2014,(4):9-10
正有贵阳第一街之称的中华中路历史悠久。因为贵阳城最早的居民点"黑羊箐"的位置就在大十字百货大楼旁的黑羊巷,也就是现在贵阳老百货大楼及周边棚户区要成片改造的地块。从宋代起中华中路叫正街,清代叫大街,上世纪30年代改名为中华路,1951年定名中华中路。以前的中华路是贵阳城纵贯南北的一条石块马路,上个世纪50年代改造成为贵州、贵阳的第一条水泥路。中华中路是其中段。本世纪又将其改为柏油路。贵阳大十字地名有几百年历史,大十字处于中华路和中山路的交汇中心,中华中路和大十字是贵阳老城的中心和重要的商业圈。大十字带有苏  相似文献   

13.
贵阳是座山城,过去路况不好,叫坡叫坎叫弯的地名特别多,从蔡家街至老东门有条小路名叫“弯弓街”就很形象。少见的是从大南门到新路口这一段,南明河变得异常宽阔舒缓,岸边有条笔直小路被称为“箭道街”,显得少有而独特。  相似文献   

14.
    
这条街依山傍水,顺河蜿蜒,河叫南明河。在被朝阳桥截断之前,街面上有祠堂,会馆,佛寺,神庙,基督堂,土地庙,三圣宫。记忆中,从街头走到街尾,不知时间为何物。我在家乡贵阳的时候,住在一条街上。来到北京以后,住在一幢塔楼里。这些年来,两地城市、街道、居住环境的巨变,亲眼目睹,亲身感受。  相似文献   

15.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16.
常克 《文史博览》2006,(5):58-58
长沙湘春街与北正街交接处,是个十字路口。据说旧时从北门进城来的第一道关卡就设在这里,所以俗称“头卡子”。“头卡子”东面是学宫街和上学宫街,现在改叫成功街和学宫街了。老学宫街也曾叫过学工街,但那是特定年代下的事。你现在如果仔细寻找,还能在成功街上找到“学工街”的老门牌。  相似文献   

17.
贵阳城区的东出口是油榨街,据史书记载,这个东出口最早见于明朝洪武年间,即1368年到1398年,那时油榨街是进出贵阳城的驿道,故称南驿站,到了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这个东出口被百姓称为“油榨关”。民国时期,这条路修成了砂石路,称为湘黔公路。  相似文献   

18.
南明河灵秀,黔灵山深幽。这秀水幽山,造就了贵阳这块黔中宝地,形成了贵州经济政治化的中心。贵阳的崛起是从南明河畔发祥的。南明河自西而东,穿城而过,蜿蜒十余公里,到水口寺隐人大山。据史料记载,旧时的南明河畔名胜颇多,光寺庙就有近二十座,后来由于几经风雨沧桑,大都消失。如今现存的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甲秀楼,佛教名寺黔阳寺,道教胜地仙人洞,古朴典雅的翠薇阁等,依然独具风采。人物方面,名的明末大臣杨龙友、清朝大臣张之洞、武状元曹维城等就出生在南明河畔。南明河岸边的护国路,原来是冠盖云集,名流巨商聚居之地,它因辛亥革命后护国讨袁运动的黔中将领王伯群、王华等住在那里而得名。所以,我们将南明河称为母亲河。  相似文献   

19.
在汉口洞庭街黎黄陂路口,有一条向西南方向分岔的街道,这条街现名叫鄱阳街。不过,从前的鄱阳街只是指合作路到江汉路之间的一段,而从合作路到黎黄陂路的这一小段街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名字叫三教街。  相似文献   

20.
在汉口江汉路与黄石路之间,有一条38路公汽经过的街──“铭新街”。73年来,它没有多大变化,沿街的里弄建筑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不过解放以后它向东北方向延伸,直到瑞祥路和交易街。再往前行就是球场路和大智路了。 这条不长的铭新街。却是一个革命斗争的纪念地。因为二十年代末期,曾有成千上万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在铭新街头为革命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这条街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一条街,是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的。 1927年7月15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宁汉合流”共同反共,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特别是杀人如麻的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