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溜须一词源于宋朝名相寇准。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两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  相似文献   

2.
“眼中钉”     
《文史博览》2007,(12):36
人们常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传说,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抓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相似文献   

3.
鸥鸟 《湖南文史》2013,(10):54-55
小说、戏剧、评书等文学艺术中的北宋名相寇准,被人称为“寇老西儿”,操一口标准的老陈醋腔调,滑稽幽默、足智多谋。其实这只是寇准的民间艺术形象,历史上真正的寇准,不仅不幽默,反而很“骨感”。  相似文献   

4.
丁谓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格复杂的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丁谓在被贬崖州时期所作《天香传》成为研究中医药用沉香不可或缺的文献。《天香传》的问世与丁谓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丁谓因此成为了对沉香进行评鉴和为海南沉香立传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寇准题书日月联史国强寇准,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官居相位,是北宋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据史籍记载,寇准为官期间曾四次到过南乐县,其中一次还在南乐留下了里迹,这就是与濮阳回銮碑齐名的仓颉庙“日月联”。仓颉庙位于南乐县西北18公里处,规模宏大,始建于...  相似文献   

6.
识人与用人     
胡适有句名言:“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北宋王旦任宰相期间多次极力向真宗褒举寇准,然而寇准却经常在真宗面前指出王旦为政的缺失。一天,真宗对王旦说:爱卿经常褒扬寇准,但他却不断地揭你的短。王旦听了面无愠色,坦然地说:理当如此。臣在位日长,久则多弊,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恰恰证明他忠直,这正是臣称道、举荐他的原因。后来,王旦重病不起,真宗问他后事嘱托,王旦只建议应尽早诏寇准入朝为相。  相似文献   

7.
郝家琳 《文史博览》2014,(11):70-70
宋代名臣寇准在《夜审潘洪》《寇准背靴》等传统戏曲节目中,以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印象中,像寇准这样的清官,应该是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不过艺术终归是经过加工的,真实的寇准其实生活非常奢靡,最终因嗜酒误事。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鲁迅的照片里,没见过拖着大辫子的鲁迅。照片上,年轻时的鲁迅已是寸发新式青年了。中年后照片上的鲁迅,一副浓眉,"隶"字形胡须,横眉冷对,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拖着大辫子的鲁迅。但生在大清朝的子民,一生下来就必须拖着一条辫子成长,鲁迅也不能例外。鲁迅拖着辫子进了三味书屋,拖着辫子进了水兵学堂,拖着辫子走出路矿学堂,又拖着大辫子到东洋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9.
陶弼治邕     
陶弼(1015—1078年)字商翁,北宋永州(今湖南零陵)人。陶弼生性豪爽洒脱,恃才不羁。自幼刻苦好学,却科考不第,只得执教于乡间。宰相丁谓被贬至湖南道州,见陶弼,十分欣赏,将同族侄女嫁给他为妻。陶弼则师从丁谓学习兵法,因而熟知兵书。  相似文献   

10.
寇准,有宋一代名相,因“澶渊之盟”而声名远播。然而,其生年问题,却一直存在疑问。 考定寇准之生卒年,主要据《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一文。该文乃皇(?)二年(公元1050年)宋仁宗命参知政事孙林所撰,距寇准之死仅27年。文内所言,允称信史。该文现存于《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编卷二,列于赵普、韩琦两位宋代名相之后。对于寇准的卒年,孙拆碑文记云:“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闰九月七日,以疾终于贬所,年六十三。”由此可以推出,寇准生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上,寇准是家喻户晓的北宋宰相,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做派,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然而,这样一位震古烁今的一代名臣,顶天立地、犯颜敢谏的大清官,却有一个不足以人道的缺点:贪图享乐,奢侈无度。寇准出身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年方十九即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且仕途亨通,几度擢升。"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得益于明辨是非,处事干练,其颇受赏识。宋太宗曾感慨:"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相似文献   

12.
李辉 《文史月刊》2010,(3):M0002-M0002
<正>北宋宰相王旦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但凡遭人诋毁,既不辩解,也不记仇。王旦任丞相不久,寇准就被罢免了丞相职务,因为王旦极力推荐,真宗皇帝起用寇准为枢密使,挂宰相衔。寇准有时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不  相似文献   

13.
常强 《文史天地》2011,(4):41-46
右文政策下的赵宋王朝,曾经诞生了一大批贤能文士,这些人,有的身居政坛,保国安民;有的醉心文辞,开文坛一代风尚。北宋前期的名相寇准(961-1023年)适逢其会,他以文人起家,早年发迹,之后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寇准为官做事,一贯严正刚直,正是这种性格,一度给他带来了无上荣耀;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澜与坎坷。  相似文献   

14.
正寇准(962—1023年)是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相,他出身普通耕读人家,科举考试名次一般,却得到太宗赏识,不到30岁进入宋朝的中央领导集体。太宗对寇准的赏识、提拔,是一段开封政坛佳话。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也就是寇准担任成安县长的第二年,他离开成安,来到首都,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亲切接见。按照当时的规定,一任县长是三年,在这三年当中是不能随随便便离开本职岗位的。那么,寇  相似文献   

15.
唐朝的酒价,早在宋朝就有人关注了,这个人是宋真宗。宋真宗一次在宴请文武百官时,询问起唐朝的酒价,大臣丁谓从杜甫的诗给宋真宗找到了答案,说:唐朝一升酒卖三十钱。因为杜甫的诗有言“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按一斗10升,一斗卖300钱,一升便是卖30钱。宋真宗闻言,喜夸丁谓有学问(《玉壶清话》卷1)。  相似文献   

16.
正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危急关头,皇帝、国家需要大忠之臣挺身而出,置个人利益于度外,力挽狂澜,救民出水火,挽大厦于将倾。问题是峰回路转之后呢?当风不再疾劲,当天下已然太平,皇帝还会记得大忠的好,容忍大忠的傲吗?想当初,辽朝举国来犯,宋真宗在寇准的主持下亲征,驻跸澶州。州城外就是两军对垒的前线。真宗的内心忐忑不安。他派人去查看寇准的动静,得知寇准与大才子杨亿  相似文献   

17.
法国恐怖片《胡须》里一直蓄须的马克,因为想尝试细小的改变而将胡须剃掉,可是之后不光胡子没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周围的人在他刮掉胡  相似文献   

18.
先师常用矾纸作画。除用笔外,有时还用手指和手掌画。有笔意达不到的妙处。如:画老人胡须,只用笔轻轻画好主须,然后用手指顺胡须下垂或上扬姿势,用手指轻轻一扫,当时老人胡须飘然胸前,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9.
寇准有政治家的作为,却缺少政治家的心机,他的思想意识中存留了过多的诗人本色,为人处世一切率心由性,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传统的派阀性政治环境中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但历史往往就是那样的复杂与"曲折",一场突发性事件却成就了寇准这个具有很大"政治缺陷"的人.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只是特定局势下各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结果,没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王振武 《丝绸之路》2014,(21):38-40
在甘肃民乐这块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广袤大地上,每逢新春佳节期间,村村寨寨的群众自愿组织社火表演队,走村串巷进行祈福表演。在民乐的民间,不知从何时起,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富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汤家庄子的社火——辞一辞。"这里所说的汤家庄子,就是现今洪水镇的汤庄村,足见汤家庄子的社火在民乐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