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的文明——龙的传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瑞兽、图腾和精神的偶像来崇拜,龙的文明成为几千年来不朽的民族之魂。那么龙在中国起源时是什么样子?究竟有没有龙?这是一个大课题,非短短小文所能说清楚。但在历史的发展中,龙是实有其物的,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其形体,不然何以几千年来人们延绵不绝地崇奉它,把它作为古老中华民族的远祖和精神象征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中,金代的龙纹形象一直包含在宋代龙纹的研究范畴中,宋代又是中国龙形象的定型时期,近年来连续发现的金代铜坐龙,对于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唐、宋、辽、金代出土的坐龙的形态特征、出土地点、时代背景作以对比研究,得出金代铜坐龙是渊源于辽代的坐龙、受宋代坐龙影响的、包含了女真族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龙的形象,并探索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及具有守护功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松  张丹媚 《神州》2013,(15):22-22
巴渝大地民俗文化众多,源远流长。梁平草把龙和铜梁龙同是这里的代表。它们一个朴实无华,一个绚丽多彩,都是民俗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本文通过二者龙舞的起源、材料的运用、造型的特征、表现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这些民俗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开出永恒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4.
申夏 《南方文物》2000,(1):119-120,124
人类的史册翻到了公元2000年,新千年之始又正值中国的龙年。佳节来临,祖国城乡到处是一派龙腾盛世的欢乐景象。龙年伊始,我们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龙”产生、演变历史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付周 《福建史志》2000,(5):44-47,54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早在八千多年前,龙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之中。此后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与龙有关的思想观念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并在历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以对龙普遍崇拜为基础的、内涵极其丰富且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在中国,对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龙的起源的研究。龙的起源是认识龙的性质和内涵的基。  相似文献   

6.
林容宇 《丝绸之路》2012,(20):42-47
中土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丝绸之路龙文化发生了关系,尤其是与印度佛教关系密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土与西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西域龙文化很早就影响了中土,西域的龙杂耍、龙方术、甚至龙王龙女故事都对中土龙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使中土龙崇拜发生演变。本文整理了中土早期和丝绸之路上国家、民族有关龙的文献记载,梳理了古代有关龙的想象与观念,区分出哪些是中土古已有之,哪些属于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谈龙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史为立论根据,以哲学的思辩为铺垫,以商代已公认为龙的实物为坐标,以龙纹及相关问题的考古类型学推导为终结,初步揭示了龙的本质和来源,也初步界定了龙产生的相对年代和相对地域。  相似文献   

8.
金少微 《神州》2021,(5):27-28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而温州永嘉龙档正是这伟大历史文明产物中的一个文化瑰宝.龙档是用木材打造成凳子形的龙神,多节连结成一条木板龙,故俗称板凳龙.它是温州具有特色的一项风俗活动,以前人们制作龙档是用来辟邪消灾,祈求平安,后来才行成了一种含有庆祝美好愿望的民间活动.龙档艺术起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年的...  相似文献   

9.
龙在中华传统化中具有权其显赫的地位,在距今7000余年的新石器化中,就已出现神奇怪异的龙的形象。自此以后,龙就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在宗教、政治、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王玲 《神州》2021,(16):81-82
从古至今,龙的来源、形象及其文化寓意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从文字角度入手的,堪称凤毛麟角.本文另辟蹊径,从龙的17个异体字出发,进行考释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国龙的历史文化学阐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起源于图腾 ,最初是人们对图腾的称谓 ;在龙的概念之下 ,是许许多多不同的动物形象 ,它们是不同集团的图腾物 ;龙是一种人文动物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 ,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2.
龙的形象并非空穴来风,其有因由,有传承,有故事,在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起源,融合,发展,翻开中国龙的历史,其形象之多变令人为之目眩,千种姿态,万般风流,既可作成庄严凝重的庞然大物,又可变为蜷体蟠结的小巧灵兽,在几千年的龙象演变和龙文化创作中,它始终不离各个时代所共同经营缔造的不同审美风格,1月18日至3月20日,首都博物馆在2012在欢腾喜悦的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年之际,推出以龙为主题的龙年文化大展,邀观众一同探索中国龙的足迹,寻觅龙的身影,发现中国龙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份因龙而生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13.
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的传统节日。炮龙节中原来在开光仪式中占有神圣地位的炮龙,在舞龙的过程中被当地人进行暴力的"虐待"。经过分析发现仪式中对炮龙前后态度行为转化有地位逆转仪式的阈限特性、情感的释放、当地人的价值观、龙的神格地位较低四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朱乃诚 《中原文物》2006,10(4):15-21
二里头文化的“龙”遗存,尤其是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其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有一定的关系。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的直接源头可能是在陶寺文化中,但“龙”遗存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下降了,这可能反映了“龙”意识观念的逐渐淡薄。  相似文献   

15.
龙,这个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实际存在的动物,古往今来,却以出神人化、千姿百态的形象,在中国传统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凝聚华夏子孙、激励我们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清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陵寝的建筑布局及代表帝王尊严的建筑物体饰件中,除沿用中原传统的陵寝规制外,又融合进了具有满族早期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内涵,坐龙浮雕即是其中的一项文化表征。坐龙是清皇室在沿用传统的中原龙文化之时,结合了本民族自身崇尚的文化,将二者因崇拜需求而结合为一体,突出了满族民族自身的崇拜观念,使之成为一种独创的崇拜文化。本文就清永陵坐龙文化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一种人文动物形象。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意识、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断变化,龙文化不断演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漆器类文物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纹饰图案多种多样,龙文化作为纹饰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不同时期各具特色。本文以漆器为载体,对各时期重要考古发现的龙形纹饰特征进行了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8.
袁丽丽  徐伟  司秋霜 《神州》2013,(33):39-40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龙的身影,涉及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然而,龙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象征意义又何在呢?本文将从龙的起源与象征两方面对中国龙文化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客家围龙屋: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回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围屋、土楼、五风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特色民居、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是一种在石头上雕刻的艺术作品,多呈现在墓室、祠堂、石阙或山崖等地方。汉画像石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汉画像石上的主题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天文学、历史发展、社会活动、神话传说以及祥禽瑞兽等,这能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一幅幅详尽的图画。汉画像石上龙的形象随处可见,文章对汉画像石上的龙及其折射的社会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