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承应宫中奏乐和演戏的机构为昇平署。清初,顺治朝沿用明朝的教坊司,康熙年间设南府,雍正七年裁撤教坊司,所掌事务划归南府,道光七年改南府为昇平署,迄止宣统皇帝出宫。教坊司和声署清初因典章制度未详备,沿用明代教坊  相似文献   

2.
赵士琛,天津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省思南府知府.对于赵士琛的生平事迹,迄今缺乏考证.本文除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梳理外,还对其生卒年、历官年代等问题予以判断.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大批清代戏衣,这些戏衣是南府和后来的昇平署戏班的“行头”,多是用清代(也有明代)华丽的丝织锦缎面料裁制的。明清时代,我国丝织业生产很发达,有些地方设有统管织染作坊的官府机构。明  相似文献   

4.
民国元年(1912年),在内蒙东部发生了一起少数蒙古工公贵族的叛乱事件,即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郡王乌泰联合镇国公等旗,搞分裂独立,发动叛乱,进攻奉天省桃南府和镇东等县,企图"率土"归降"蒙古国"。奉天都督赵尔类指挥东北三省军队,平定了这场叛乱,稳定了新生的民国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乌泰(1860-1920年),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即札萨克图王旗)人,该旗一世祖达布齐于崇德元年(1636年)受清廷赐爵札萨克国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光绪七年(1881年)乌泰承袭爵职,兼哲里木盟盟长。乌泰先祖执政…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管理内廷演戏及奏乐机构南府的档案,《穿戴题纲》是其中之一,共两大本,封面上都写着;“《穿戴题纲》,廿五年吉日新立”(图一)。这是管箱人的档册,即管理服装道具人员的工作手册。第一册封面上横写“节令开场:弋腔,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朱家(氵晋)先生于2000年12月13日在书画部、展宣部、研究室联合举办的“清代院画讲座”上的录音整理而成。作者以平白的语言对清代院画的沿革,如意馆、南府的设置,画家的身份和任务以及清代的一些典章制度等问题作了解释,纠讹正舛,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清代内延演戏,以乾隆、光绪两朝为极盛,而管理内廷演戏及奏乐的机构及演出的戏目,则随时代有所变化。清初,宫中管理奏乐和演戏的机构,沿用明代的教坊司。康熙朝设立南府。雍正元年除乐籍,选精通音乐的人充教坊司乐工,不再用女乐。雍正七年,改教坊司为和  相似文献   

8.
独乐寺观音阁兴建年代,现知以清康熙间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引《盘山志》的记录为最早,其文云: "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院学士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孟夏立,其文略云: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和二年(984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所记尚父秦王,1932年梁思成先生撰《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拟之为辽太祖异母弟南府宰相苏之孙耶律奴瓜。1980年莫宗江先生校订梁文时,附注云: "查辽史,统和四年碑上提到的故尚父秦王,应是韩匡嗣,而不是开泰初(1012年)始加尚父的耶律奴瓜。"  相似文献   

9.
辽朝北、南宰相府的地位及职权,在北、南枢密院设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世代为北、南宰相府宰相备选的家族、部,也并非完全如《辽史》所云。辽代北面官北、南两宰相府宰相设置应为各有两位。《辽史》中,北面官的南府宰相与南面官宰相相混淆的情况当非个别。  相似文献   

10.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土家族,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人,生于弘治七年(1494),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其曾祖田永富,洪武初年从江西卢陵游学至水德司定居。祖父田万钟,“工诗文楷书,以《毛诗》教授于乡”,因田秋之官位,被赠大中大夫,福建右参政。父田显文,“有异质”,少年时“为诗对有奇  相似文献   

11.
印江土家祭风神,俗称“祭土神”,起源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思南府续志》记载:“印江则于六月六日,祭风神,或日丰神,多以杨姓主其事,届日椎牛烹羔,鸡鹅鱼肉五牲毕具,跪拜仪节,迥与常殊,设楮旗于广场,日大白小白,拜舞其前,士女倾城往观。”此俗在印江自治县板溪乡等地至今尚存。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12.
严寅亮(1854年——1933年)贵州省印江县阳坡人(清印江隶属思南府,亦称思南人),号弼丞,字碧岑,亦署别名剩庵、阳坡山民、武陵居士,系清末民初著名的土家族书法家。严寅亮先生自幼勤学好问,学识超群,喜好书法,十四岁能提笔书匾。同治十五年(公元1889年)中举人,中式第四十名,授四川候补知县。光绪二十三年(18a7年)应铜仁里绅所聘主讲铜江书院为时三年。清末入京考试期间,更为刻苦学习书法,他常去琉璃厂,观摩历代书法宝藏,吸取晋、唐诸家精髓,冶为一炉,勇于创新,自成一体,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黄平州志》十二卷,清嘉庆三年(1798),州人李台(字南有,一字笠山)请于署理知州冉廷淑倡修,州人王孚镛(字序东,一字鹤轩)纂。嘉庆五年(tsoo)书成付梓,道光十三年(1833)增补。一九六五年十月贵州省图书馆根据贵州省博物馆藏增补刻本复制,并据本馆所藏旧抄本、乾隆《贵州通志》、民国《黄平县志》、乾隆《镇远府志》、光绪《平越直隶州志》校补。卷首有候补同知、借补镇远府清江通判、黄平州事长沙周有声(字希甫)序,作序时署思南府知府。嘉庆四年(1799)瓮安傅玉书(字竹庄)序。嘉庆五年署黄平州知州、清平县知县、会稽冉廷淑(字南园)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时期,我亲身经历了清宫的有关逢年过节之类一些风俗习惯,这一切都为讨吉利。因此,都离不开封建迷信的小框框。(1)除夕说过节,首先讲一年之末的除夕。在当时,把这一天叫作“大晦日”或叫作“大年三十”。因为它是旧年之终和新年之始,一般家庭对于这个节是很重视的,当然清官中对此也不例外。在除夕这一天的下午,照例都要顶戴花翎、蟒袍补褂地装扮起来,先向天地四方、神佛祖宗上供烧香,还须各如其份地行“一跪三叩”或是“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就是对皇帝、太妃行“辞岁”之礼。皇帝在南府(掌管宫中演戏、行礼奏乐的内部单位)太监奏乐之下跪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游荡的地方"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地方"思想。  相似文献   

16.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清明茶香,到高峰山品尝。山僧佛德合十。"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相似文献   

17.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民间宗教活动中的"打猖"为例,基于治理的视角,论证了民间宗教"隐喻的隐喻"背后,其实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复制"。这种"复制"具体表现为:在治理背景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治乱兴衰和由乱至治;在治理空间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权力空间设置;在治理目的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民本思想;在治理手段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流动机制和"国家"的惩戒机制;在治理合法性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授权模式。中国的民间宗教并不等同于"社会",也不等同于"国家",而是由"国家"与"社会"共同"合谋"而"互构"出来的"第三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农历乙酉年,生肖排列属鸡,俗称"鸡年"。在浩翰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鸡"字的佳联妙对,读来趣味横生,回味无穷。宋人刘邠到一友人家,见群鸡啄食,友出句:"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刘对句:"鹤渴抢浆,命仆将锵惊渴鹤。"出句"鸡"、"饥"同音同调,"吃"、"食"叠韵,"拾"、"石"同音同调;对句"鹤"、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造字,"生"乃"人"与"土"之交叉结合。"人"为生命,在"土"之上,"土"为基础,能生万物之"土",称为环境。故环境诞生生命,生命不离环境,二者相依相存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