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域闻见录》记载的"穆肃尔达坂"位于伊犁、乌什之间,其所代表的道路实际上仍然是指位于伊犁、阿克苏之间的"冰岭道"。椿园之所以将"冰岭道"定位于伊犁和乌什之间,主要和"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治所位于乌什、乌什和伊犁之间的主要通道仍然要通过穆肃尔达坂这两个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伊犁满族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满族八旗军作为主力劲旅,历经康熙、雍正,以至乾隆初期来新疆伊犁戡定噶尔丹、达瓦齐等叛乱,随着戡乱的进展,开始屯垦且战且屯,伊犁八旗军担负着戡乱、屯田、卫戍三项重任。  相似文献   

3.
据史籍记载,殷纣王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暴君。周武王伐纣,殷纣王兵败,自焚身亡。殷纣王真的是自焚而死吗?事实并非如此,试作考辨如下。 记载殷纣王自焚而死的,以两部史籍为代表: 《逸周书·克殷》:“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又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黄陵县上城区发现一块清朝平定准噶尔达瓦齐的纪德碑,该碑大约镌刻于乾隆二十年六月至八月间,主要记载了乾隆二十年派兵分北、西两路进攻达瓦齐的经过,可以与清代史料相印证,并补充史料记载之不足。本文探讨了碑文记载的历史事实,并就碑的毁坏等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伊犁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清统一新疆后,即在伊犁驻兵屯田,因屯田者的不同,分为回屯、兵屯、旗屯、民屯和遣屯五种。回屯即为维吾尔族进行的屯田。回屯设置之早,屯户人口之多,开垦地亩之广,均居其他各屯之首。在清代边疆屯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服饰史籍记载较多但大多是历代官服的描述,民间百姓服饰鲜有记载,四川地偏西南,四面闭塞,史籍对四川服饰记叙更是少之又少。今人大多是针对四川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如蓝勇先生对四川少数民族服饰深入的研究,阐明各族服饰地理分布及产生的机理,但对四川汉族服饰论及相对较弱,但他指出四川在明清时服饰化受移民化的影响。清代,  相似文献   

7.
一、宝伊局的设立过程清代文献中关于宝伊局的记述非常简单。《新疆图志》卷三十四《钱法》部分对迪化、阿克苏(附库车)、喀什噶尔等铸钱局的设立及运行都有专节叙述,叶尔羌、乌什两铸钱局虽未作专节叙述,但也都有交代,惟对宝伊局只字未提。《西域图志》卷三十五《钱法》中关于宝伊局仅简单记有一句“伊犁于乾隆四十年设局”。《总统伊犁事宜》及《西陲总统事略》虽有记述,但也很简单。①实际上清政府对设立宝伊局是很重视的,自始至终都是在乾隆皇帝的亲自过问下筹划的,这在清代档案中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记载。其中曾担任过阿克苏参赞大臣,对…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境西北松拜河的东岸,有一座冈岭起伏、形势险要的小山,名叫格登山。格登,蒙古语是脑后骨头高起的意思。二百多年前,清朝中央政府彻底击溃准噶尔叛首达瓦齐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乾隆二十年(1755年),达瓦齐在众叛亲离的局面下,率领残部窜踞格登山企图顽抗。夏  相似文献   

9.
"冰岭道"作为天山南北之间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缘此,本文在对诸多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该道的命名;道路的台站、住宿与交通工具等建设;道路的里程;道路在军事、屯田与贸易等方面的使用;以及道路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并考证出冰岭道在道光年间那彦成的新疆善后处理中并未封禁的史实。  相似文献   

10.
乌什是清代新疆南疆八城之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政府在镇压了乌什维吾尔族人民反压迫斗争后,将南疆的政治、军事重心移向乌什,次年(1766年)阿克苏铸钱局迁往乌什,建立了乌什铸钱局,嘉庆四年(1799年)乌什局重新迁回阿克苏。乌什局存在了33年,有近30年是南疆唯一钱局,  相似文献   

11.
姚晓菲 《满族研究》2017,(2):97-103
觉罗舒敏是闽浙总督伍拉纳第三子,受父牵连,年仅十九岁即被流放伊犁,三年后乃还.所作四卷《适斋居士集》,大多记载了舒敏流放西域期间的生活、感怀、交游等,是对清代新疆社会生活及诗人心路历程的最直观的现场记录.作为现存有诗作的清代满族西域流人诗人,舒敏的这些诗作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嘉庆时伊犁满族流人的思想、心态及文化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12.
唐晓涛 《清史研究》2023,(6):104-119
据清代俍兵档案、刑科题本和俍目粮户凭照等官私文献可知,清代俍兵俍人并未消失,不过因制度和管理方式变化有了多样化发展:官府调征并设土官衙门建立兵堡而屯守桂东岭西的俍兵基本被裁(后部分恢复);部分以招俍耕守方式东迁的俍兵俍人以民兵方式保留,耕俍田纳俍米,防守隘卡并免差役。乾嘉两次清查俍兵提供了清代俍兵俍田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而横州个案则反映出俍兵在清代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乾嘉清查俍兵政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现今以俍目粮户凭照形式留存的俍兵占田及身份凭证,正是俍兵后裔记录并坚守祖先俍兵身份记忆和祭祀仪式的凭据。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拔贡     
清代文人入仕有正途、异途之分。所谓正途主要包括科目和举贡。历来研究科目者众,而对举贡制度则涉入者寡。事实上举员中之拔贡在清代政治地位较高,几与乡试相伯仲,是科目的重要补充,在清代选举制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有助于对清代科举制度的全面了解与认识。一举贡制度起源于元代而形成于明,有岁贡、恩贡、纳贡、副贡、选贡诸名目。所谓岁贡,即每年由府、州、县学选送谋生升入国子监肄业,因挨次升贡,又称挨贡。出贡者称为岁贡生,在外省以通判用,在本省以训导用。所谓恩贡,即逢皇帝…  相似文献   

14.
崔恒升 《文献》1998,(1):183-190
我国史籍最早记载"大别"的是<禹贡>和<左传>,记载"小别"的是<左传>.它们的成书年代大约都在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没有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文字记载比较简略,加之著者的地理知识受其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对全中国的地理都弄得很清楚.而以后的学者又认为"经书"为圣人所著,是千真万确的,如其中有某些地方不合乎实际情况,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解释,各抒己见,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大别"、"小别"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15.
崔岩 《清史研究》2007,(1):110-113
噶尔丹是清初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族首领。康熙十八年(1679)自称博硕克图汗,后引军东向,侵喀尔喀。康熙帝乃三次亲征,噶尔丹兵败而死。噶尔丹死因问题,于史事关系颇大,而且牵涉清代史料应用上的思想方法,值得加以深入探讨。一、关于噶尔丹死亡问题的不同说法噶尔丹具体死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说  相似文献   

16.
"哲孟雄"是清代乾隆以后锡金在汉文史籍中的称呼,《西藏志》等史籍对其与西藏交界均有记载。作者结合各种史料记载,对乾隆末至光绪初年藏哲边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白木戎与哲孟雄的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白木戎并非哲孟雄;对西藏与哲孟雄早期界址、帕克里地方三处卡隘、哲孟雄与其他邻近地方的边界以及一些史料中的错误进行了考辨;还对清朝对藏哲边界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清朝对藏哲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由于后来国家治理能力的衰减,其管理逐渐松弛。  相似文献   

17.
《道命录》是南宋李心传编撰的一部记载两宋道学兴衰的编年体史书,在对其整理、点校过程中发现,《道命录》中所收录的"元祐党籍碑"、"庆元党籍"人名由于刊刻疏漏等原因造成诸多差异,今参考其他史籍以求其实。  相似文献   

18.
志锐初论     
志锐(1853—1912年),清末最后一任伊犁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新疆科学分院图书馆和新疆大学图书馆相继发现关于志锐的《清故伊犁将军文贞公行状》稿本。两篇行状的稿本虽略有不同,但均可与清代有关史籍相互补充。志锐部分诗词也被披露介绍。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志锐和清末历史,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笔者遂据此草成此论,倘有不当,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9.
<正>陈寅恪先生指出"侯景之乱不仅为南朝历史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1)。侯景乱梁几年之间,从寿阳发兵,再到八千人横渡长江,十万之众围攻金陵,再到侵入长江中上游兵败,最后乘船逃奔,身首异处。其经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短暂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也成为了侯景之乱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晚生在阅读史料时注意到,正史中对侯景军队"食尽"、"乏食"、"饥疲"的记载屡见不鲜,军粮缺乏的问题似乎一直困  相似文献   

20.
帝后像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没有得到国内美术史界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对康熙帝肖像画相关问题的探究.引起更多的学人对清代帝后像加以关注。本文是在整理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康熙帝肖像画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初步对史籍中记载的这些画作的绘制者加以考辨。进一步勾勒出清初宫廷画家进行创作的工作程序。此外,借助梳理御制诗文,指出康熙帝对绘画的淡漠态度。揭示了其肖像画数量不多的原因.并探求了其行乐图极少的缘由。文中指出康熙帝肖像画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实则微乎其微,而且康熙时期的帝后肖像画创作既是清代宫廷肖像画的转型期又是定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