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胪井,是大连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是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往靺羯地方的“震国。(亦称振国)册封其王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往返都里镇(今大连市属旅顺区旅顺街)时,所凿的两口井及刻石一块。是中国唐朝中央政府与渤海地方政府间,从属关系的印证,是研究中国史,东北地方史、民族史尤其是满族史、渤海国史、辽南地方史等的珍贵参考资料;是满汉两族先民们接触、融和的第一块里程碑。然而直到现在,我国史学界对“鸿胪井”及其刻石的古今情况还是模糊不清的,即到旅顺街访诸旅顺人,也是十问九不知的。史学界的情况呢?我们举出几部现代出版的书籍所记述的原文就可见一般了。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宫建安府前院的石亭,遮护着一块约有十多立方米大的褐色驼形巨石。左上角刻着“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类似摩崖的29字刻文(见图一:马洪临摹鸿胪井刻石)。 这块巨石是旅顺黄金山岩体擗落的天然硕石。石破天惊,却材大难用,一直默默无闻。至唐代得遇崔訢题刻,点石成金。《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遣郎将崔訢往册拜祚荣为左  相似文献   

3.
唐鸿胪井刻石铭文著录与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鸿胪井刻石铭文著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不同时期文献著录情况作了分析。其次对鸿胪井刻石铭文研究争议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分析。再次在梳理、分析著录过程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思考,指出鸿胪井刻石铭文著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清晰把握,刻石铭文研究关注点太集中,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多疑点问题,进而提出新的解读思路,强调未来鸿胪井刻石铭文还需要学界重视,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5.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琅井之名的由来,旧县志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昭野史》说,神狼舔地而卤出,故名狼井,后因不雅,改“狼”为“琅”。  相似文献   

6.
李智利 《华夏地理》2006,(Z1):116-122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琅井之名的由来,旧县志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昭野史>说,神狼舔地而卤出,故名狼井,后因不雅,改"狼"为"琅".  相似文献   

7.
<正>定现藏有三方朱熹书"容膝"刻石,一方存隆兴寺,两方藏于民间。隆兴寺藏的一方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原始刻石,但漫漶严重。第二方系摹刻前石而重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字保存较完整,可弥补第一方刻石文字之缺。第三方仅见拓片,应为三方"容膝"刻石中时代最晚者。  相似文献   

8.
李智利 《华夏地理》2007,(U02):116-122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的考证,从结字、笔法、章法几方面深入分析,探讨该刻石为西汉之物的必然性与充分性,其奇特性、稀缺性,是迄今发现在晋南乃至山西境内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重要石刻文物。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宫建安府前院的石亭,遮护着一块至少有十多立方米大的褐色驼形巨石。其左上角平整辟开面上,在35×14平方厘米的纵横内,分三行,右起竖刻着“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类似摩崖的刻石碑文29字。文为楷体。在刻文的周围,布满了明清间官员时人的题刻。《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遣郎将崔诉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这就是崔诉使靺鞨本事。当时崔诉一行人马持节从唐都长安出发,水陆兼程赶赴靺鞨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敖东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始建国界域刻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连云港市文管会在文物普查中,曾于东连岛羊窝头峰下海岸发现一处界域刻石,因严重漫漶脱落,只能读出30余字,当时推定为西汉时物。1998年冬,有关人员又在羊窝头之西北约2公里处的苏马湾度假村发现内容和形制基本相同的另一处石刻,此刻纪年及立石人职衔明白清楚,从而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羊窝头刻石的全部内容。经对羊窝头刻石重新识读,发现两刻石内容完全一致,书体风格相同,且同出一人之手。两处都是先将天然岩石凿平磨光,然后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对西周井(邢)氏所居之地和商周时期的郑地地望进行了考证,同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辨析。西周井(邢)氏中井(邢)伯一支居于陕西凤翔一带的观点证据不足,具体所在待考。井(邢)叔分为两支,一支居于西周丰京张家坡墓地附近,另一支居于西周"郑"地。甲金文中的奠(郑)地和传统文献中的郑地涵义各有不同,商周时期奠置异族人的被称为"奠"的地区很可能有多处,只有具体、固定的讲某一地点、族名时才是后世的"郑"族和"郑"地。卜辞中的郑地在陕西华县一带,铜器铭文中出现的王在郑、郑虢、郑井的"郑"是指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即陕西凤翔一带。这里还有姜姓郑族生活,郑父之丘也在这一带。传统文献中的郑国始封于陕西华县,春秋初由桓公之子郑武公迁都河南新郑。  相似文献   

13.
井 ,储起一泓清泉 ,水波粼粼 ,永不枯竭。井旁人家 ,饮用洗涤 ,须臾不能离去。井是农业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井方有家园。“几处败垣围故井 ,向来一一是人家。”即令沧桑巨变 ,家园破败 ,井往往是最不易消逝的遗迹。井是人生的怀旧情结 ,捧起一掬清泉水 ,映照无限思念情。在我的故园之思、家乡之恋中 ,老屋后院的那口古井 ,最牵惹我的相思。老屋虽已面目全非 ,可我每次返乡 ,总要在井畔徘徊。早年 ,我曾以《井》为题 ,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故园何物最牵情 ,老树荫下一古井。石栏整日落黄叶 ,木桶隔夜上青藤。瓢瓢老妪淘米水 ,阵阵小姑捣…  相似文献   

14.
秦刻石新论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井"字字形和意义的演变,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井"当其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传统文献中的"邢"。甲骨文中的井(邢)方,金文中的井(邢)国其地望均在今邢台市一带,二者之间存在地名、地理上的传承关系。而西周封国邢国和金文中的畿内井(邢)氏是同宗关系,邢国是大宗分封于外,井(邢)氏是小宗留守裴内。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刘平国摩崖刻石上之"秦人"当释为"秦地之人","谷关"即沟口所设之关,"乌累关"似为"乌垒关"之讹",乌垒"即"轮台"。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7,(5)
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祝其卿坟坛"刻石,首见著录于赵明诚《金石录》。此后的金石学者对该石多有考论,但对"祝其"的误识延续至今,对"祝其卿"的身份也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审视原石拓片,结合出土文献,说明《汉书·地理志》"祝其"乃"况其"之误。《祝其卿坟坛刻石》中的"祝其"始于赵明诚根据《汉书·地理志》对"况其"的误识,后来学者多沿其误。"祝其卿"乃是"况其卿"。笔者进一步推测《况其卿坟坛刻石》中的"况其卿"即是《尹湾汉墓简牍》中的"况其邑丞",名字叫孔宽。  相似文献   

18.
南京甘露寺与甘露井文\肖敏三国鼎立时,刘备甘露寺招亲,留下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但本文所述并非镇江之“甘露”,而是南京的甘露寺与甘露井,对此,恐知其者甚少。南京的甘露寺及甘露井,地处城南雨花台。早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西竺僧人尸黎密渡江来...  相似文献   

19.
从甲骨“井”到金“井”,仅一点之差,所体现的正是社会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大泉五十背“井”纹钱杨树昌,姚中“大泉五十”钱发行于新莽始建国二年,是王莽庞杂的货币体系中最普遍和最主要的一种铸币。“大泉五十”品种极多,有面背合璧者,有左读、右读、旋读者,有重轮及面或背四出文者等。有的属铸造时错范,也有的是当时铸工的一种戏作。在此,我们向大家介绍一枚“大泉五十”背“井”纹钱。此钱径2.75,穿0.8,厚0.23厘米,重6.1克。铜呈棕黄色,造型笃实,传世老生坑。钱背由肉郭四角向外轮伸出八条线,与肉郭组成了一个大“井”字。始建国元年,王莽依照《国礼》,推行了一套“王田”之制。王莽在推行“王田”变革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大泉五十”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钱上铸“井”,或是意在昭告天下,“王田口井”。大泉五十背“井”纹钱@杨树昌,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