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0-1949年间,在沱江流域糖品流动过程中,既有期货及现货交易形式的并存,又有"蔗糖评价制度"及"食糖专卖政策"的制度安排。从销售区域及比例来看,该流域糖品主要供给区域外市场,且以川省市场为主。就糖品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及政府对糖品流动干预所产生的后果而言,这一时期的蔗糖经济呈现出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悖论型"增长模式:发展的一面是糖品不仅与其他商品形成对流,优化了区域贸易格局,而且在其流动过程中也刺激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进步;危机的一面是销售格局的不利影响持续扩大以及抗战时期政府对糖品交易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蔗农与糖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蔗乡社会处于失序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社区营造"提倡居住同一地理范围的居民,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和社区环境之间逐渐地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社区营造需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从而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社区营造"共有5大要素:人(社区居民)、文(文化资源)、地(自然资源)、景(旅游产品)、产(产业发展)。其中最为优先考虑的应以"人"为本,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介绍,"社区营造"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政府推动型,成功率小;NGO帮扶型,较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3.
依据"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正理念"首议的"新区域经营"管理思想,从空间公正角度创立了将其耦合到区域发展规划的系统理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区域学科出现了"社会公正"转向探讨的系列"新"前沿理念。地理学提出了新人文地理学逻辑,社会行政的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新公共管理逻辑。将空间公正与社会公正耦合到区域生活空间单元体系,为此"新区域经营"提出了"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原理。论文以新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基础,阐述了"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机理、原则与控制性路径;其次,论证了其构建的价值体系响应及构成因素响应结构;最后,论述了新区域经营观对生活质量价值统一的两个层次控制规划规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魏涛 《攀登》2006,25(3):83-85
在后全能主义时代,由于公民社会组织、经济、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摈弃传统体制下的管制型模式,并转向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目的运行模式,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应对公众需求。而政府提供高效服务的最佳途径则是用企业家精神指导政府行为,把企业运行机制引入政府管理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的农民工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深度城镇化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转型、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城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以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中的个体微观行为特征研究为基础,研究农民工在区域认知、城镇化意愿与行为特征、城镇化格局与过程规律,建立农民工城镇化空间模型,可以揭示农民工个体微观行为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耦合关系;从城市生活空间与社会空间特征评价不同空间与行为模式下的农民工城镇化效率,可以提出效率导向下的农民工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与引导规划;基于空间公正理念,从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政策、资源可获性的城市社区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这种新型的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且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是浙江人在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发展模式。在中国的浙江,全省86个县、市中有85个县、市拥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按其成因和地理位置可将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概括为:环杭州湾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等四大特征分区;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块状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表明,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模式,对于提高区域工业的竞争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浙江市场的繁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探讨了基于中小企业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的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机制,提出了中小企业的集群成长及其与市场的成功对接是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区域块状经济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是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阶段;80年代中后期是编制和实施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阶段;90年代是编制和实施大经济区区域规划阶段;2000年至今是编制和实施不同层级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的区域规划阶段。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彰显了区域规划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  相似文献   

8.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立足于东西湖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科学规划、重在保护;优化布局、开发创新"为发展理念努力把径河水岸们造成集生态、康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武汉城市生态旅游区。径河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新城和大汉口生态新城的城中河,又是内环水景旅游带,是沟通金银湖和武汉水乡旅游城的水景通道。径河常年有活水流经,水量充沛,岸滩草木繁  相似文献   

9.
《文史春秋》2011,(2):65
在南方电网公司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广西电网公司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提前两年实现"户户通电"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同时该公司主动承担社会  相似文献   

10.
江燕玲  潘卓  潘美含 《人文地理》2017,32(5):147-153
通过解构农用地多功能性与乡村旅游辩证关系,设计了"农用地多功能性-村域乡村旅运营模式"联动引导决策体系,并对重庆市九龙坡区25个行政村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农户自助式微型运营模式"的区域乡镇企业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采用"集体经济自营型运营模式"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地多功能性明显;采用"承包经营流转型运营模式"的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采用"多元股份合营型运营模式"的区域集体经济发达、农地多功能性显著。研究显示,通过农用地多功能性与主导功能评价对乡村旅运营模式引导决策,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决策过程缺乏定量数据支撑和量化方法画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把经济规律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有六个新提法: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注重协调、调控和规划,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中宏观调控的新特点;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新阶段;关注初次分配中的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体现了收入分配领域在发展变革中的新动向;在过去提"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化",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体现了生产力与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土开发联系起来,首次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年鉴应该如何定位,年鉴界曾有多种看法。其一是"向大众开放政府信息"说。将年鉴的读者定位为政府领导下的"群众",认为年鉴应该"向大众提供面广量大的政府信息",用政府信息"正确导向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明明白白搞建设,干事业"。其二是"官书应该转轨变型"说。认为年鉴应该由目前的"综合年鉴"向"作为读者的年鉴转变",由"资治"转向"教化",由"政府公报"转向"市场信息产品",简言之,由"官书"转为"商书"。其三是"官书、民书合一"说。  相似文献   

13.
唐蜜  罗小龙  王绍博 《人文地理》2022,37(2):103-111
本文结合中央—地方政府管治特征,以临沪地区为实证案例,提出大都市区跨界地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调治理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现阶段发展目标和治理主体均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在区县级地方政府和省市级地方政府以提升地区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型治理下,跨界地区逐渐兴起并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央政府运动型治理下,跨界地区进入以协调区域功能为主的发展阶段。随着跨界发展不断深入,跨界地区空间结构由散点式分布转为以开发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空间,最终转型为融入中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研究总结了大都市区跨界地区各阶段发展的时空格局,提出跨界地区发展的治理逻辑及其动力机制,对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而广义的"社会认同",则指包括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和经济活动方式的认同,其中社会文化价值认同是其核心要素。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周边地区逐渐从"化外"转为"化内"的过程,或者是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北向南的转移,或中原文化由中部、东部向西部渐浸的过程中,大规模人口迁移是其十分重要的载体。由于中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大规模、跨区域移  相似文献   

15.
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是区域社会史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小历史与大历史》等著作所探索的区域社会史,由于不仅包含了科泽勒克(Reinhart Koselleck)所区分的三种"重写历史的方式"——新材料、对材料的新的解读模式、新的阐释视角,而且强调"走向历史现场",倡导"整体史"和"结构过程史"的史学理念,因此对于质疑、重新思考甚至颠覆传统史学的政治史范式、历史叙述框架以及历史阐释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称做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场"区域社会史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杜家元  周永章 《人文地理》2009,24(4):103-106
中心城市之间的互动,可以有力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潮流,同时也符合中心城市与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的重要动力是政府推动、市场机制、资源共享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互补性。有效的互动模式包括政府和企业双主体互动、产业对接、城市圈互动、友城战略等。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可以在规划、加工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口岸合作和大通关平台建设、社会资源等重点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对区内企业、产业集群及区域整体等三个不同主体的影响发挥作用的。在企业由传统成长模式向网络化成长模式转变,产业集群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转变,区域由空闻结构向网络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网络及内含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对三者的作用体现空间上的层次递进特征,即依循企业、集群、区域三个不同主体网络化递进发展的“织网模型”,依次由“发散状企业网络”向“经纬状集群网络”再向“多构面区域网络”发展的织网过程。社会资本及社会网络对企业的作用是摄取关键资源、信息等;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是建立学习与创新机制、成本节约机制、形成合作竞争氛围;而对区域的积极意义是保持区域良好的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浅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欣 《安徽史学》2012,(3):57-62
浅铺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畅通。历经明清社会之发展,浅铺、浅夫经历了从"铺"到"堡"、由"征发"到"雇募"的过程,这既是漕运制度的革变之需,也是区域社会的应时之变。对区域社会而言,浅铺同时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解决运河淤浅的空间设置,其存在与区域聚落的成长密切相关;另一种是由浅夫组成的"群体"组织,其来源与管理是区域社群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彭建超  钱畅  吴群 《人文地理》2015,30(2):134-140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切入点,在剖析封闭式、公开式等两种主要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将以社会建构为核心的地域性认同理论融入我国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第十二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时空间行为与城市社会规划研究"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UCSB)主办,由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联合承办。本次会议以"时空间行为与城市社会规划研究"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70余个地理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