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康熙二十二年设立黑龙江将军起,黑龙江地方政权一直实行以将军为主体,对旗、民分治的军府制管理体制。然而,随着黑龙江地区边疆危机的升级、社会矛盾的加剧,军府制已经无法满足黑龙江地方政权发展的要求。加之受到人口发展的影响,以及积弊已久的吏治问题,在内因、外因多方因素影响下,黑龙江地方政权于光绪三十三年发生变革,裁撤将军,设置行省,结束了旗民分治的管理方式,全面实行民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又是满、汉、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多民族聚居的边疆重地,因此,清政府从康熙朝起,特置军府制度,以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守管辖这一地区。光绪年间,东北的三将军体制逐渐发生变化。直至最终废除军府制,建立行省。本文拟对这一演变过程略作探述。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裴杰生 《新疆地方志》2007,(1):51-54,57
清末,清朝政府废除军府制,在新疆建立行省,推行郡县制。新疆建省意义重大,但由于新、伊分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疆行省制度的统一性。民国初年,杨增新主政新疆,实现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行政统归新疆的局面。新疆行政的统一,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保持了新疆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北魏后期,军府僚佐依府主军号等级设定品阶,州军府制度依此原则得以构建起来。不过,刺史军号的不稳定性却为这一制度设计带来致命的缺陷。随着北魏末期军号日益"高阶化""散阶化",更加剧了州军府的制度危机。为解决这一难题,北齐、北周不约而同地推行州军府制度改革,将府佐的官品与刺史所带军号脱钩,并转变为依据所在州的等级置佐、定员、定品。这一制度变革影响深远,它促使州军府与刺史的关系逐渐被剥离开来,转而固定于州,进而转型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州军府的变革也推动"州府—军府"二元军政体系的终结,最终实现两者整合为一。此外,这一变革还改变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格局,为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清朝政府在新疆实行的军府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以军统政的政治制度。对它的研究,是与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危治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研究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下面,笔者就自己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其研究状况作一概述。一、...  相似文献   

7.
韩波 《东方收藏》2022,(10):31-33
金代军府官印历史遗存较多,与其临时设立的军府机构较多有关。临时军府机构的频繁置废,增加了对官印管理的难度,也与其对官方印信较为松弛的管理相关。金代官印以九叠篆为内容,以简洁的铜质为载体,均为典型特征。金代施行的军府制度,既成就了女真的迅速崛起,也为其败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清代新疆镇迪道建置沿革和职能特征演变,以及清末新疆建省时期道州县体系替代军府制之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体制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清政府治新政策的转变和道的职能变化趋势:民政权扩大和向准政区职能演变。本文辨析和阐述以上沿革过程,并对清代新疆道的建置沿革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政区的形成,以及为其他边疆地区建置变革提供的示范作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朝统一西域后,军府制及府县制、扎萨克制推行到了吐鲁番地区。清朝政府在吐鲁番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是扎萨克和府县制并行,又接受伊犁将军府乌鲁木齐都统和陕甘总督的双重节制,军事管理和民政管理制度极为复杂。两种体制下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历史发展证明府县制比落后的扎萨克制优越。清朝在新疆建省后,郡县制度逐步扩大到吐鲁番盆地。结果,吐鲁番地区成为扎萨克制度消失最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乾隆四十三年,清廷在热河地区广设府、州、县后,当地的社会秩序并未有所改善,而且汉人在热河开垦的范围与规模仍不断扩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清廷在嘉庆十五年将原有的热河副都统升格为都统,并在当地实施军府制度。热河军府制度的设立反映出大量汉人移民移入热河使清政府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得不调整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这也凸显出当地朝政区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新疆后,建立以伊犁为中心的军台系统,并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营塘系统和边防要隘地区的卡伦系统为辅,构筑了当时新疆交通的主干体系。新疆建省后,与郡县制取代军府制的行政体制变革相适应,以省会迪化为中心的官办驿站系统取代纯粹军事性质的军台、营塘、卡伦交通体系,清末邮政、电报的创立是现代邮传在新疆地区的开端。在与官方控制交通系统并行的还有民间商道,纵横交错,是为前者的补充,新疆这一时期的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远远超过历代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黑龙江将军初驻黑龙江左岸的瑷珲旧城,续迁黑龙江城、墨尔根城及齐齐哈尔城.这3次迁移备受后人指责.雍正初年,黑龙江将军驻地得到了第四次迁移机会,但在黑龙江将军陈泰的反对下,雍正皇帝放弃了第四次迁移黑龙江将军驻地的计划.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历史缺史少志,系统记载黑龙江历史的著作只有四部,即《黑龙江志稿》《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省志》《黑龙江通史》。在介绍四部著作的编写体例、记述内容和著述特点的同时,展现了几代学人编著黑龙江历史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军府制的体制驻防并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在此期间,清廷调遣东北、河北地区官兵携眷赴新疆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军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全局的高度,评价锡伯军民西迁这件历史大事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分析了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的管辖及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研究了清代伊犁将军与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内在关系;再次具体阐述了西迁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我国修志鼎盛时期,纂修方志十分广泛与普遍,不仅内地各省竞相修志,边疆地区也兴起了修志之风,其中满族官员撰修的一批西域方志,尤为光彩夺目。 清代曾有大批满族官兵来新疆屯垦戎边,清政府在新疆建立军府制以后,各处统治机构里的满族官员遂长期居住下来,基于对新疆山水的情和爱,他们亲身经历边塞风情,留心搜寻地理物产与历史遗迹,先后为新疆编写了一批地方志,从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萌芽于1902年,借助于清政府新政改革的契机,开启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同中原地区相比较而言,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由于俄、日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影响,使黑龙江地区的教育又打上了鲜明的殖民色彩。导致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古代民族与桦木、桦树皮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桦木、桦树皮与黑龙江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先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原材料,还是肃慎族及其以后的黑龙江古代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频繁交往的一种媒介,它促进了黑龙江地区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黑龙江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孕育出了纯朴的桦木、桦树皮文化,也孕育出了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辽代"黑龙江"并非指今天的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而是指辽代庆州境内的黑河,即今天内蒙古的查干木伦河。辽代"黑龙江"名称的出现既源于契丹社会的龙文化和黑龙崇拜,又与辽道宗的汉化倾向以及庆州黑河的地域特征相关。金元时期,"黑龙江"的指称范围东移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同时随着达斡尔人的北走而扩展至今天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明清时期,"黑龙江"的含义延伸至今整个黑龙江,并与松花江和嫩江明确区分。"黑龙江"名称的出现及迁移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古无方志,明正统《辽东志》为东北现存最早的区域志,载有黑龙江内容。嗣后之弘治《辽东志》、嘉靖《辽东志》,以及嘉靖《全辽志》,康熙《盛京通志》、乾隆《盛京通志》等,均载有黑龙江内容,是为黑龙江方志之滥觞。黑龙江相对独立的方志产生于清代,主要是流人所撰写的侧重于舆地和风俗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史学家屠寄,终生以著书、刻书、藏书为业,曾为黑龙江的史志事业作出显著的贡献,著有《黑龙江舆图说》、《黑龙江驿程日记》、《黑龙江舆地图》、《黑龙江水道记》等多种,惜多已失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