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最伟大的登山家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如何运用超人意志力打破极限单人登顶珠穆朗玛峰,1980年。梅斯纳尔曾经说过:“要是有人告诉你说,他在珠穆朗玛峰上体验了生命高潮,这肯定是在撒谎。那是个糟糕透顶的地方。”那何苦还冒着身家性命的风险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呢?他回答说:”若没有死亡的可能,冒险就毫无可能。”  相似文献   

2.
2017年3月21日,"南博讲坛"请来重量级嘉宾——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的美籍华人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李昌钰博士与400多名观众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我这一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2个小时的讲座里,李博士边讲边提问,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还向回答问题的观众赠送"警徽"和签名卡片.  相似文献   

3.
冬泳热冰城     
1985年农历大年三十的清晨,来哈尔滨视察的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冰封的松花江上观看冬泳活动.观后他说:"你们的冬泳真不简单,真了不起!你们是勇敢的人."1996年2月6日上午9时,又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哈尔滨松花江冬泳现场观看冬泳.观后他说:"这真是一项奇妙的运动!你们很有耐力和适应力."并与冬泳运动员合影留念.哈尔滨的冬泳给他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列奥·斯特劳斯的追随者,艾伦·布卢姆的名字是因斯特劳斯于1973年逝世后他发表的那篇《纪念斯特劳斯》的文章而为我们所知道的,因为他在那篇文章的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相信,下一代人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将很可能取决于我们如何评价斯特劳斯。"  相似文献   

5.
珠峰巨人     
1月22日,新西兰破例为一位88岁的老人举行国葬。11天前,他刚刚离世,随之终结的还有人类探险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埃德蒙·希拉里,是第一个在珠穆朗玛峰山顶留下足迹的人,第一个征服地球"三极"的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名字就是一段传奇,他的头像还印在新西兰纸币上。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说:"埃德蒙曾谦虚地称他只是一个普通  相似文献   

6.
严怪愚 《百年潮》2006,(6):58-61
初识老乡范长江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我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者告诉我,说:"名记者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我说:"本是名记者嘛!我们欢迎!"他说:"什么名记者?!""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范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我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我认为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为范长江生色,而是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这两篇文章给<大公报>生色."  相似文献   

7.
曲文军 《民俗研究》2001,(4):187-188
古代的"班春"习俗,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后汉书·崔篆传>日:"篆为新建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倪敞谏,篆乃强起班春."唐代李贤注日:"班春,班布春令." 多年以来,人们只是沿袭旧说,把班春仅仅看成是"颁布春令",认为"鞭春牛"风俗到六朝时才逐渐兴起.实际上,李贤的注文是错误的.他把"班春"仅仅看成是"颁布春令",如此以来,"班春"就只是古代官吏的一种行政职责了,用句时髦的话来说,"班春"就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了.国内现存最大的汉语词汇工具书<汉词大词典>将"班春"收词立目,解释为:"颁布春令.指古代地方官督导农耕之命令."这个解释沿袭了李贤的旧说,当然不能说是全面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章立凡 《百年潮》2006,(11):39-43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新名词词典>,读到"张申府"这个词条,关于他的历史只简述到被民盟开除盟籍为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向父亲询问.他回答说:"申府先生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在救国会的老同事.后来因为一篇文章犯了错误,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9.
加藤当初,装饰品界拒绝接受人工宝石,在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下,您决意开始销售,听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V本先生对此非常担心,他拼命地阻止您.后来,也不出众人所料,销售得非常艰难.冈川先生变得无意识地揪自己的头发.您劝冈川剃秃头,并说如果他不肯剃的话,就跟他一起剃.冈川说不必了,就自己剃了秃子.这让我想起那以前,在我探访装饰品店时,冈川为了防止自己揪头发,还把自己的一只手跟椅子的一个扶手用手绢绑在了一起.冈川说:"在显微镜下看到第一个小颗粒时,社长就已经看到了那个小颗粒变成了宝石在世上销售."  相似文献   

10.
(一) 南北朝时期宋国人刘义庆写了一本<世说新语>,可能是最早提到刘伶形象的一本书.该书"容止"门说:"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顇,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如此矮个,五官结构又不好,再加面容极度憔悴,可见其形象实在难看.  相似文献   

11.
佟静 《百年潮》2005,(3):41-45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带着一个遗憾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他把梦想留给国民党,也留给了自己的夫人和儿子.  相似文献   

12.
任全胜 《百年潮》2004,(6):43-45
1964年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到合肥视察工作.省委书记李葆华向少奇同志介绍几位到场的书记,当介绍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任质斌时,少奇同志笑着说:"我认识他,他叫‘红色中华'."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卷上评陆机云:"其源出于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斡,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信矣."对于其中的"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历来注家多有争议,尤其是"不贵绮错"一语,更是令学者们颇费思量.如周振甫<诗品译注>译为:"看重规矩,不看重绮丽交错,有损害直接安排的技巧."①赵仲邑<钟嵘诗品译注>译为:"他的诗崇尚规矩,不以绮文交错为贵,有伤直抒胸臆的奇致."②萧华荣<诗品注译>译为:"崇尚古诗的法度规范,而不重视错综变化,损伤了作品的直率自然之美."③然而,结合陆机五言诗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说他"不贵绮错",似乎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解释,韩国学者车柱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三峡 《文献》2002,(4):15-27
"老子曰"在今本《文子》中共出现一百八十五次,除少数出现在问答部分外,一般都冠于一章之首.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出过疑问.章太炎说:"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①张成秋说:"其文皆称'老子曰',然不尽老子言也."②由"老子曰"的可疑,推论《文子》为伪书.  相似文献   

15.
《大招》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大概在王逸注《楚辞》时,它的著作权就不甚清楚了.《楚辞章句》是这样说的:"《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日景差,疑不能明也."既说为屈原作,又说可能是景差作,没有肯定.后世的《楚辞》研究者也为此大伤脑筋,化了不少精力去解决这个疑难.不过,历来研讨《大招》的人,或者仅取景差作一说,把"疑不能明"变成了"明";或者取"《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一说;或者干脆抛开王逸之说,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一)三下罗田为的是寻找余三胜。余三胜是谁?说起来有点远。他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京剧老生,进宫给皇上唱过戏的人。他的孙子近一点,知道的人也多,那就是"余派"的开宗之师余叔岩。为什么要寻找他呢?说来话长。讲述当年的寻找,方光诚先生起身,从书架上抽出1983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翻到"余三胜"条目那一页指给我看。在"湖北罗田人"后面,紧跟着一个括弧,里面的文字是:"一说安徽怀宁人"。方先生左手托着书,右手食指点着书页,说:"这是大百科全书啊!连百科全书都不确定,你说要不要搞清楚?"  相似文献   

17.
中山大道新开后,电视台刘军邀请我到老通城采访时,我专门请他绕道去一处位置.因为我母亲当时又再次证实了我父亲生前告诉过我的一件事:"黄石路(当年叫云樵路)路口对面,巷子口(汉安邨)高头两家,是'通成饮食'的分店." 她特别说道:"那年,光未然经常来这里,就在二楼你爸爸的床上睡午觉." 母亲说的,是1938年保卫大武汉、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补充:1.臂臑对于人而言,指肩与胳膊。2.從以上读为"纵以上"。3."头■"以释为"短喙"为近是。4."多〈名〉鼠鼷孔午郢",原简抄录者抄脱"郢"字,补于"午"下。5."鞞鞞"犹?倪、睥睨。6."票行"依《孔家坡》释"细胻"为义长。7.?然乃直视貌(对眼);扁然读为"偏然",乃斜视貌。8."女子为巫,男子为祝名",论者句读或以"名"下属,未妥。9.爯读为"称"。"称,说也。"10."爯在屏圂,方及矢"的意思是,有人说盗者在厕所,正在解手。11.折鞮可读为"栔题",乃"雕题"也。12.对"言亂"试作解释。13."閒者"是指为盗者提供"中情"者。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五一"期间,我接到河南省文物局常俭传局长的一个电话,说:"欧潭生在北京,打算节后来郑州拜访你,希望不要外出."欧潭生要来郑州,我心里十分高兴.自从他回福建老家之后,好多年没有见面了.这次突然来郑州,引起了我的回忆.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住在河南省博物馆办公楼上一间寝办合一的房子里,由王与刚同志引荐,欧潭生与我相识.他当时是一位英俊的青年,朝气蓬勃,谈吐不俗,我非常喜欢他.欧潭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76年调到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工作.  相似文献   

20.
<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郭注当是受了郑笺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人华学诚先生说:"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1]董瑞椿<读尔雅补记>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证据是:"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华先生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