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日双方于1974年11月开始缔约的预备谈判,后因日本政局变动使国内政治力量重组,自民党亲台势力掌控党政大权,在反霸问题上态度变化,导致谈判受阻;与此同时,中国也因文化大革命在缔约问题上回旋余地有限,致使缔约谈判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恢复中日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日于1978年5月恢复了谈判,并于8月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签署对中日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人们却很少了解,在这座里程碑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3.
高梁 《炎黄春秋》2003,(12):52-57
在今年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之际,我不禁思念起一位不平凡的日本女性,她就是抗战时期坚决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英勇抨击日军侵华暴行、为中日人民和平友好事业光荣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绿川英子。关于她的光辉事迹,曾反映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中日合拍的第一部彩色电视片中,片名《望乡之星》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绿川英子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和坚持正义与真理的崇高精神,曾深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也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一)她青年时期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她抵制民族偏见,同中国留学生刘仁结成伴侣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19…  相似文献   

4.
正在新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日关系史上,邓小平为中日友好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他不仅仅是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中方决策人,而且是继毛主席、周总理之后,制定中日关系长远政策的领袖,今天的对日政策,依然遵循的是邓小平制定的方针、路线。他的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思想,是中日关系长远发展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9,(1)
1979年3月将在日本东京、大坂两地展出我国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出土的汉唐文物展览,是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生效而举办的。这项条约的缔结和生效是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和两国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标志着两国的和平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邻邦。两国人民具有二千年传统友谊,在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是两国史籍所不断记载并为两国出土的古代文物所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是历史造成的,而条约则是记载其归属地位演变的法律文书。19世纪70年代的中日《北京专条》,第一次以条约方式认定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律地位。20年后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改变了它的归属地位,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体现了传统国际法时代对战争的认可和领土变更规则。20世纪40年代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严肃的国际法律文书,表明国际社会以庄严条约的形式,对台湾归还中国作了具有国际义务性质的认同和承诺。日本宣布接受并正式签订投降书,已经丧失对台湾的主权,完成了将台湾归还中国的法律程序,中国政府在实践中又使其成为客观事实。美、英等国别有用心地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是出于反对新中国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目的,没有任何法律依据。70年代,美、日等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之订约建交,台湾归属中国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2017,(4)
正1978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到日本访问,并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日。23日上午,邓小平前往日本首相官邸,礼节性拜会福田赳夫首相。稍事寒暄后,邓小平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他惯抽的“熊猫”牌香烟,并按中国的礼节递给在座的每一个人。这  相似文献   

8.
正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介绍了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功伟绩,其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换文仪式之机出访日本,对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我很荣幸作为访日代表团随行记者,对这次出访进行了全面报道。40年过去了,当年的动人场面仍在我的脑海中,看到剧中的访日镜头,我感到无比亲切,同时又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5周年,由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主办、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江上波夫收藏丝绸之路文物展》于1993年8月在北京举行。配合展览,江上波夫先生于8月5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作了题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农耕民族和骑马民族所起的作用》的学术演讲。征得江上波夫先生同意,本刊全文发表演讲译文。译文未经江上波夫先生审阅错漏遗误之处概由本刊负责。  相似文献   

10.
《南极条约》包含了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的条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没有能够参加利益关系重大的南极活动。80年代,因为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中日两国接近,在南极考察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协作。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我国的南极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中日度过了一段两国关系史上少有的“蜜月时期”。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十分重视,但对近代中国的平等条约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由中日双方自愿商定,权利义务对等,明确规定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的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个条约,而且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中日修好条规》昭示后人:对外平等交往是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前提;强权和武力解决不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强大的国力及和平诚信的理念比条约的平等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李晔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对中国的钓鱼岛存有野心。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同意将钓鱼岛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然而事实上,自二战后以来...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21,(2)
正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重大外交行动。这次访问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后,旧的中苏条约应予以废除而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适应中国革命胜利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经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谈和安排,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中苏双方就签订新约和有关协定举行正式谈判。在谈判中,两国代表就关系双方重大权益的处理中国中长铁路、旅顺口和大连问题,贷款和贸易协定问题反复交换意见,虽然存在种种矛盾和不同看法,但最终双方都作出了相应的让步,就条约文本的内容达成一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在莫斯科正式签订。这是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南京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了沉重的灾难。溯本追源,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军舰的炮日下订立的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就是中国近代一切灾难的开端。故当时《南京条约》作认真的剖析。(-)《南京条约》签订的背景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打开中国大门产业革命后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对海外资金、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日甚。他大物博的中国在英国殖民者眼中是“从未充分勘查过的黄金国。”①为打开中国大门,英国费尽心机,使出了各种手段。1787年英国任命加茨喀特为首任使华全权大臣,他的使命是要中国解除…  相似文献   

15.
《里瓦几亚条约》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一改以往签约之情形:拒绝承认该条约,对签约全权大臣崇厚定"斩监候",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改定条约。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势日蹙的形势下,仍然做出了上述决定,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日本和苏联三国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1941年4月13日,就在中国抗日战争陷于胶着之际,被中国倚重的苏联却断然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一举措无疑对中国、对远东以及对国际的局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苏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国近代史,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一批不愿当亡国奴的仁人志士,他们在探索着如何拯救民族危亡之路,黄乃裳便是这些仁人志士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1978年9月1日,中日友好协会等团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酒会,共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滨野清吾应廖承志的邀请,率领20人的访华团带着特殊礼品来到会场。滨野清吾与廖承志一见面,就神秘地说:"廖公,看我带来什么宝贝?"廖承志一看,不由哈哈大笑。原来,滨野清吾记着孙平化的玩笑话,带来两大桶日本清酒、喜庆的红  相似文献   

19.
1、乔明顺著:《中美关系第一页—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的前前后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全书249页。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展示了19世纪40年代前后中美两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叙述了美国政府遣使来华曲折、复杂的过程,剖折了《望厦条约》谈判中中美双方的种种举措,并考察了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实现关税自主”与“收回治外法权”为目标的日本修改条约交涉的经验,经由当时驻日的晚清第一任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介绍到中国及当时中国的藩属国朝鲜,成为剖析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朝鲜开港并与西方各国订立条约的重要参照系。虽然何如璋最终没能促成清政府像日本一样着手进行改约交涉,但是,他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问题明确定位在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两大关键性条款,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同时,何如璋以日本改约交涉为模式的订约策略,对于当时朝鲜与日本的关税交涉以及《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订立,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