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生 《四川文物》2000,(6):50-54
从唐朝大规模兴建观刹以来,窦圌山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几度兴衰,虽历经磨难.但仍保留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的云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飞天藏是南宋遗构。  相似文献   

2.
李宇 《沧桑》2014,(4):101-102
契约文书作为我国民间社会的法律文件和私家档案,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在基层社会运作的直接反映,可补政书、典章、史志和其他公私文献的缺憾。近几年,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搜集到了清代山西5067件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主要囊括了卖契、典契、委托书、遗嘱、赡养文书、纠纷合同、分产文书、布告、归并地约、公议文约等类型。它们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贯穿整个清代直至民国;就地区分布来说,遍布晋南、晋北、晋中、晋西、晋东南各个地区。这些契约文书细致地反映了清代山西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被誉为山西的"民间正史"。由此可见,清代山西契约文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海的会馆公所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清中叶达到鼎盛。文章以碑刻资料为考察中心,解读清代会馆、公所的习俗,挖掘清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社会组织民俗的深刻内涵,为丰富清代社会民俗史和社会民俗学的研究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浮梁县为文献之邦,碑刻文献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代《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碑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春节假日.我去上海老城隍古玩市场游览,遇见一位收藏家老朋友金君,他热情邀请我去其寓所鉴赏一块碑刻——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据金君介绍:该碑刻系他在90年代初,去浙江旅游时在一老乡家发现的,因感到它楷书清秀,内容为劝世人乐做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省古浪县城以北五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小桥村.这里居住的村民大多数都姓张.这些张姓后裔自称他们都是天津道台的后人。他们说的天津道台,历史上确有其人,名叫张起鸩。现有资料显示,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开始,张起鹚家族成员中先后有一人考中进士,四人中过举人,多人考取贡生。有四人先后任过道台、知府、知县,家族成员因此多次受到朝廷诰封,现在诰封文书已不存在,只有部分碑刻存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拓碑作为保存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将碑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刷、墨打拓,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拓  相似文献   

8.
张舜徽论清代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舜徽赞赏清代学者的通人之学,表彰扬州学派治学能“创”能“通”,这对打破学术研究分工太细的狭隘现象,是有现实意义的。他还总结了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认为是比较接近科学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张舜徽评判清代学术的治学趋向,分为“清初”、“乾嘉”、“道成以下”三个时期.赞扬清代学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张舜徽还对清代学术有关的史实和学术界尚存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精细考证,突破前人成说,提出己见,充分显示了他的朴学功底和严谨的学风。  相似文献   

9.
清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瑞 《史学月刊》2004,(10):96-105
清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伴随着书院的官学化,清代河南书院实现了自己的普及化,先后设置的292所书院已遍布省内各个州县。与明代相比,开封府仍然是书院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府州的书院发展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带状的分布特征。通过对书院数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比较研究,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黄河两岸诸府——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等成为清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会馆是各产业行帮的信息窗口,以及行帮集会、社交、寄居的场所,还是同乡商人在外埠的势力基地。会馆中人们的交往,能够联络乡里感情,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于是桂北会馆里搭建戏台以娱人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会馆中的相关记载,成为广西戏曲研究的珍稀史料。桂北会馆碑刻凸现了当时当地戏曲生态:一是反映出戏台是会馆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展现了会馆戏台演戏历来受到欢迎,曾在民众中引起轰动效应的情形;三是记录了会馆的戏曲演出是普遍存在并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11.
孟昭信 《史学集刊》2003,(2):105-1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所长王俊义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的教学与研究,治学勤奋,著述丰硕。俊义先生应约将有关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系列论文,加以选录、汇集,定名为《清代学术探研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纳入“社会学术文库”丛书,于2002年8月出版。全书收录论文、序、评共30余篇,计40余万言,按文稿的类别与时序,分为总论、清初、乾嘉、晚清、评论诸篇。 本书出版后,承蒙作者惠赠,得以及时拜读,受益匪浅。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涵盖面广,从清初到晚清,形成系统,并多有高深见解,是非经长期研治而不可得的成果。以下仅谈几点初步感受: 首先,本书以坚实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自始至终将清代学术思想史放在整个清史中予以研究,恰到好处地阐明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作者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认每个时期学术思想所表现的形式、反映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阶段,都受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影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术富有科学精神,善于怀疑,以"实事求是"为鹄的,以复古为职志。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去复古,实质上是对传统束缚的解放。清学内部存在着完成传统学术新陈代谢的因素:对经学细密严谨的考证可能有助于学科的分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也是现代学术到来的先声;"六经皆史"的思想也有利破除对六经的迷信,使学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同时,欠缺明晰的学术表达和缺乏思想自由的环境也是学术革新的阻碍。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的长安是唐朝的首都,因为唐朝经济发达,国际地位崇高,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也为后世遗留了数量众多的唐代碑刻。在唐代碑刻中,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可以作为现代人对唐代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历史、地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依据。从唐代之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术界针对关中唐代碑刻相继开展了深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来看整个研究工作缺乏集中性与系统性,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具体分布特征及其所具备的史料价值,旨在为揭示关中唐代碑刻的具体价值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碑刻是中国传统金石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赡,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和载体,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原始文物,故深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探颐索隐,遂成专学。  相似文献   

15.
艾辽慧 《黑龙江史志》2013,(19):353-354
代学术思想在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是最辉煌璀璨的一个时期。先是明清之际"穷经以求道"的经世致用思想,发展到后来成只"穷经"不"求道"的乾嘉考据学;待到清朝统治日趋陷于危机之时,汉宋学之争被"汉宋兼采"之学所取代;最后,鸦片战争前夕,具有经世色彩的今文经学被时代呼唤,开始匡时救世之举。清代学术其流变,真可谓是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6.
清代江苏太仓州浏河镇,是康熙开海后到嘉庆中期江南最大的豆、饼、杂粮市场。  相似文献   

17.
历代碑刻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宋代的碑刻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现存文献很少记录有关宋代社会、宗教、风俗、妇女等诸多领域的资料,而碑刻却能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拓展宋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碑刻可与史籍互证,相得益彰,更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二者互证能纠正现存文献的某些错谬,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史料,从而有助于对宋史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博物馆保存有一批碑刻资料,这批碑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历次文物调查过程中,从南宁市市区各处陆续征集而来,包括清代石碑7块,民国石碑2块,年代不详的石刻1块。这批碑刻虽多残缺、文字漫灭,难以辨识,但从残存的碑文中,仍然能够了解到清末民国以来南宁的部分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9.
吴光 《古今谈》2006,(1):10-13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清代中越关系研究(1644—1885)》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并从历史学、东南亚研究以及国外学界的学术反应审视该书的学术价值,认为该书填补了国内清代中越关系史研究缺少宏观论著的空白,并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国际学术界就清代中越关系研究发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