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20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初步证实在今开封市区及其周围,上下叠压有从战国到清代的6座古代城池。本文从自然环境、经济、军事和社会诸因素上探讨开封"城摞城"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考证汴河(鸿沟)、黄河这两大河流对开封古都的诞生、发展、鼎蛊乃至走向衰落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实地考察、民间访问和文献考证,河南境内一些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可能是战国初期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为弄清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4.
灵州城曾是中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城市。灵州治城有过四次移建,出现过五座治城。北魏孝昌二年废薄骨律镇改置灵州,初治胡城。西魏大统六年灵州首度自胡城迁至薄骨律镇旧城。明洪武十七年,灵州二度北移至灵州新城。明永乐中,灵州三度北移十余里,另筑新的治城。宣德三年,灵州四度迁至新的治城。  相似文献   

5.
战国舍人     
舍人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权贵身边充任家臣的角色,与权贵形成了一种松散蓄养关系.舍人身份地位虽然低于宾客、门人,但转升为职官的几率却较高.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8年为配合津石高速公路修建,在沧州任丘市对南陵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晚期齐文化因素的器物,其中包含有一批具有明显齐系文字风格的"陶文"。根据南陵城遗址出土器物和"陶文"对遗址和齐国"狸"城的地理位置展开讨论,同时对战国晚期黄河故道在任丘地区的地理位置展开初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战国玉器     
袁伟 《收藏家》2006,(6):27-32
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的这一段历史,计255年。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由于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商周以来的奴隶制社会已被封建制所取代。秦王以十五城易和氏璧的故事说明当时的玉器已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已成为封建贵族标榜财富、显示地位或美化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同时儒家学说对玉的解释和推崇,又使神秘且具宗教、政治色彩的古玉戴上了“品行高尚”的桂冠,人为地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战国时期经考古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湖北的曾侯乙墓、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  相似文献   

8.
从城址面积、城市繁荣程度可以看出,中山国灵寿都城的人口规模庞大。战国中山国的人口在100万左右,根据10%的城乡人口比例,可以推算出灵寿城人口规模的上限在10万人左右。灵寿城内居民的身份大体上可以分为官僚贵族、军队和平民。灵寿城内有"闾里"居民组织的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实行严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金代汴京(开封)城布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迎 《史学月刊》2006,(10):111-116
金代曾短时期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并对汴京城进行了一番营建。经金营建后的汴京城较北宋时期的东京城而言,其结构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内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宫室制度更趋完善。金代开封城的总体布局,自外向内有外城、子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城垣围护,由外城南门南薰门向北经新筑子城南门丰宜门、原宋内城南门丹凤门(即北宋时的朱雀门)、再向北经州桥至金皇宫南门承天门之间的大道,为全城的中轴线。  相似文献   

10.
山水因素与明清梧州城规划布局关系密切。明清时期梧州城环山绕江的走向,不规则城池形状,城市功能“南市北朝”分区原则,城市街道弯曲,以及形成全国罕见的水上街市的城市规划布局特点,是受自然地形山川走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戚城与卫国孙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戚城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 ,分为“东戚”、“西戚”。东戚城址位于今河南濮阳县戚城村 ,曾是卫国公族孙氏的封邑 ,在东周列国争霸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孙氏家族依靠晋国 ,长期盘踞卫国政坛 ,古文献屡有记述。戚城是中华孙、戚等姓氏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2.
战国初期,赵国都城由晋阳迁往中牟。以迁都中牟为契机,赵国很快完成了政治改革,加快了在中原的扩张,最终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卿士到诸侯的战略转折和跃进,由此奠定了赵国前期历史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的赵国,一都晋阳,二徙中牟,三迁邯郸.晋阳在今太原南,邯郸今仍袭旧名,而中牟至今未能定位.近年来,在林州市境内发现赵南长城、东周贵族墓群、隆虑古城址,结合文献考证,林州应为赵都中牟时的政治中心区域,隆虑古城址可能是赵都中牟时的都城.  相似文献   

14.
浅释洛阳新获战国铜匜上的刻纹图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发现一件民间收藏的战国铜匜,其内壁錾刻有一组复杂、精美图案。铜匜内壁为“祭祖图”和“射礼图”,匜底为“冥府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祭祀图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东周王城的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对东周王城城郭的认识有较大的突破。东周王城不仅存在内城外郭,而且在其晚期又于郭城之外的西南部形成一座小城,从而形成内城外郭和小城与大城南北并立的复杂形制。东周王城城郭的形成同时也有其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燕下都是战国中晚期的燕国都城,为保障其安全,构建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既有保卫都城安全的城墙及附属设施、护城壕、人工河道,也有周邻地区拱卫都城的军事据点、军事城堡及燕南长城,更充分利用了天然屏障北易水、中易水、太行山脉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紫荆关,具有方式多样化、体系多层次化、防御重点突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考察、论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比分析,归纳其在起点、终点、所经路线的研究成果和分歧,并对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明代南京城墙的平面为“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形态,这一形式是朱元璋、刘基等人在明初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牛建强 《史学月刊》2003,(11):22-30
战国时期魏都由安邑迁至大梁 (今河南开封 ) ,是魏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也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关键之点。关于魏都迁梁的年代有魏惠王六年、九年、二十九年和三十一年四说 ,其中以古本《竹书纪年》中的魏惠王六年说和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中的三十一年说相对有据。然就此两种说法比较而言 :司马迁的说法应有所本 ,而《竹书纪年》的记载不能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