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0):12-15
村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凭吊历史是我们今天出游的理由。沁县村镇的名字,几乎都浓缩着沁州水城的人文历史,比如"故县镇"古城村"等等。旅游所讲究的纵深层次,是说我们的心灵需要在"故"里走访。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3,(4)
“沁县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是地处太行山区的沁县人民夸奖家乡名产的口头禅。由于这闻名天下的名贵小米“沁州黄”是清朝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吴(?)发现的,因而吴阁老便成为“沁州黄”的代名词了。“沁州黄”原名“爬山糙”。相传,在300多年以前,古代沁州檀山岭,有一座松柏掩映的千年古庙,庙里住着一位赤脚和尚和几个小徒弟。由于生活清苦,免不了忍饥挨饿,于是他们便自己动手,把附近的贫瘠土地开垦出  相似文献   

3.
王巨  沁水 《旅游纵览》2008,(8):8-11
"水城"作为沁县经营特色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究竟与旅游有哪些关系、旅游又会怎样推动"水城"目标的实现?沁县县委书记田志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如下对话是我们推介沁县旅游系列中的"插曲",也是沁县给中国北京奥运月凉爽爽的献礼。  相似文献   

4.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1):16-19
走进今日沁县,当这里的人用香喷喷的猪肉夹馍、酸甜甜的山枣饮料、热辣辣的地方家酿招待你,临走还要给你带上沁州黄、咸味核桃、黄豆酱等等,你就会以游人的阅历评判:沁州的"吃"在旅游六要素中占有极为引人的地位,而且,这极富地方特色的土产,深深印着同样的标志:沁州耕读文化中的"水崛起"牌。  相似文献   

5.
沁水  王巨 《旅游纵览》2008,(7):8-13
"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总结一个地域里的宝贝,大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比如"东北三件宝,人参、鹿茸、乌拉草"。而当人们把人物当成一个地域的宝贝并且列进特产行列,那该多极致,极致得举世无双,谁、哪里,还有把人当成三件宝之一的吗?"吴阁老",为什么就能视为沁州特产的"宝"呢?这实在是给了我们一个文化探寻游的大兴致。  相似文献   

6.
正王通是历史文化名人,是隋代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人。这些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早有定论,所以在编纂《长治历代文存·沁县卷》时,其著名的《南征歌》也最早被辑录进来。然而在编辑其简介时我们陷入了困境。颠覆认知最先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载:"隋王通,龙门人,寓居铜鞮紫金山,有石室。"如果按照这个记载衡量,不仅其撰写的《南征歌》不符合辑录标准,就连一向被县人引以自豪的沁县历史文化名人觉得恐怕也要"缩水"。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沁县石刻陈列馆保存的《致远堂法书》碑碣,自面世始,多有评说,但并未详解。《致远堂法书》系清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沁州籍进士张孝捏(曾任清翰林院编修、五朝国史纂修官、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巡游江南时于友人处所得,传为东晋陶渊明手迹,遂携至京师。  相似文献   

8.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9):10-13
一个"吴阁老",给了沁州甚至中国两张彪炳千古的名片:康熙贤相吴琠、清朝贡米"沁州黄",你说"吴阁老"是宝不是宝,又是沁州世世代代百姓心中多大的宝?  相似文献   

9.
1957年秋,在山西沁县南涅水村西北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窖藏石刻,并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南涅水位于沁县西北境,漳河北源支流涅水的南岸。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此地为涅地,属赵,西汉设涅县,县治在距南涅水村西北五里,今武乡古城镇。北魏一度改为阳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县,唐武德九年(626年)撤县,归铜辊县辖属。北宋隶威胜军。金代归沁州管辖。  相似文献   

10.
王巨  紫云  恒伟 《旅游纵览》2008,(4):8-10
<正>题记:《山西沁县河湖水系概念规划》就像一座在建工程上的飘窗,从里面看外边好看;从外边看里面也好看。有道是"风光不要人传语",但水上平台搭建  相似文献   

11.
美食在沁州     
<正>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旅途的乐趣不仅是欣赏景物,还在于可以一饱口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养"的很大分量便是吃。靠山吃山珍,临海尝海味。一直对山西没有太清晰的  相似文献   

12.
秦朝时,择吉文化传统已深入秦人思想,影响了秦人的生活.据秦简《日书》记载,缝制新衣或穿新衣都要选择黄道吉日.秦人做衣服所用的布料有麻布和丝绸,其中麻布还是货币的一种.麻布和丝绸都可以用铜钱从集市上购买,社会上已经有了服装加工的商户.秦时的服装价值不菲.政府对特定人群还发放衣服,分收费和免费两种情形.秦人的服装并非史学家所记载的全是黑色或者白色,而是五颜六色,色彩纷呈,没有大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河洛地区就有较为发达的冶铸业。殷商时代,河洛地区的铜器铸造尤为发达。到了秦汉时期,日逐成熟的冶铸业使河洛地区的社会经济更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景况。其产品除了满足政府所需,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随着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结合献记载,使我们对其历史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文献中六处简文提出不同于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注译的解读意见,重新探讨秦人的立法意图,寻求揭示秦法制相关内容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申茂盛 《文博》2001,(3):59-62
1999年秦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内外城之间的东南角百戏俑坑棚木层上发现了一青铜大鼎。对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此种形状的鼎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当时较常见的一种鼎形。该鼎发现于秦陵,但它究竟是不是秦人自己制作的本民族系统的器物?本文试就此鼎的族属以及相对制作年代做一考证。  相似文献   

16.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秦有铭青铜器有簋、鼎、盘、盉、(?)、壶、权及多件兵器。其铭文涉及秦的政治、军事、历史、文化,极为重要。本文选取其中10件铜器铭文进行考释,认为:十四年口平匽氏戟作于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前311年),器主即四川青川县出土木牍所见的“内史匽”,时任上郡守;二十一年相邦冉戈作于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三十年诏事戈时代有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及始皇三十年(前217年)两种可能性,而以前者的可能性为大;三十二年相邦冉戈作于昭襄王三十二年(前275年),该戈内上套一件鸟柲冒(帽),应是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赵国器物,秦人缴获后继续使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藏同铭乌柲冒原称鸠杖首,不确;元年上郡假守暨戈作于庄襄王元年(前249年),暨即与白起同时之秦名将王龁;口年相邦吕不韦戈作于秦王政元年至六年间;三件“少府”弋铭文, 则讨论秦宫庭机构少府的职能;咸阳壶铭文讨论了秦的度量衡制度、器物命名及编号习惯。  相似文献   

17.
"秦郡不用灭国名"是王国维对秦郡命名规律的一项总结。然而随着"赵郡左田"、"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三枚秦封泥的发现.这一规律遭学界普遍质疑。本文对三枚封泥重新辨析.指出"赵郡左田"乃"杨氏左田"的误释.而"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两枚封泥的真伪尚有争议。三枚封泥并不能推翻"秦郡不用灭国名"的结论。就目前出土文献、文物所见秦郡名来看,"秦郡不用灭国名"仍具有合理性。此项秦郡命名规律对于指导秦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里耶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东北部,东临酉水,最初发现于1996年。2002年起,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州、县文物部门,对里耶古城及相关的古遗址、古墓葬  相似文献   

19.
In the famous chapters on the flaws of the Qin (221–207 BCE) dynasty, Jia Yi (200–168 BCE) deals with the reasons for the Qin’s defeat. This article, grounded in previous scholarship, will analyze Jia Yi’s discussion of the fall of the Qin and will show that the negative depiction of Qin policies was part of Jia Yi’s strategy for implementing the political agenda of the Han. Moreover I argue that the Guo Qin lun, or “To Surpass the Qin,” is not simply a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a political treatise that also deals with: (1) heeding the advice of meritorious ministers; (2) persuading the emperor to apply policies to bring tranquility to the peo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