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物纹饰中龙的演变与断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画、绘画、碑碣、丝织、瓦当、石雕、藻井、影壁等文物的纹饰中常有龙的图象。另外,与龙有关的物件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有幸至北京故宫一游,会发现此处"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简直是到了龙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2,(12):16-19
如群山连绵秀丽,孤峰巍峨高岗。 如平湖烟波浩渺,水色烂漫旖旎。 如飞瀑气贯长虹,龙湫飘逸娟秀。 如岛屿依山伴海,渔港风情万千。  相似文献   

3.
古代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及其应用@陈坤龙$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相似文献   

4.
《礼记·礼运》称:“腆、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是上古先民的崇拜对象,崇拜的内涵自然很丰富,诸如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之类,均概括其中。四灵除龟外,均为虚拟动物,有其原型、发展、衍化和形成的过程。现在,我们只说龙、凤。龙、民往往对举成文,如男女、阴阳、乾坤、收牡一样,各有其性别象征意义。例如,今天的民俗心理,龙、凤分别象征男女,若以龙、风为人取名,则女性多名曰凤;男性多名回龙。京剧的节目有《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众所周知,以龙象征帝王(先主刘备、正德皇帝朱厚照)、风象征后妃或准后妃,反正是…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从“ ”从龙的“ ”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 ”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 (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 ”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6.
买鱼种一天,阿方来到黄果寨,听说穷苦苗家们都养不起鱼,是因为龙员外霸占了鱼苗场,心里很不平,就想出一个办法要帮助穷人们养上鱼。他把办法悄悄地给大家一讲,穷苦苗家们都高兴极了。正说着,龙员外带着五个挑鱼苗的长工,一路高声叫唤:“卖鱼种!卖鱼种!一升米一碗——”阿方听到叫唤声,喜上眉梢,忙叫穷苦  相似文献   

7.
龙的文明——龙的传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瑞兽、图腾和精神的偶像来崇拜,龙的文明成为几千年来不朽的民族之魂。那么龙在中国起源时是什么样子?究竟有没有龙?这是一个大课题,非短短小文所能说清楚。但在历史的发展中,龙是实有其物的,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其形体,不然何以几千年来人们延绵不绝地崇奉它,把它作为古老中华民族的远祖和精神象征呢!  相似文献   

8.
<正>黄壁庄水库旅游业从1984年至今,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前期走出了一个小高潮,近几年却出现了明显滑坡,客源稀少,收入低下。衰退到连一些中小型水库,如龙风湖、潘龙湖的旅游都无法比拟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从“■”从龙的“■”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10.
量雕刻头下尾上的龙形象是青州龙兴寺造像的一大显著特征。对于这种龙的名称,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知,此龙应称“倒龙”。倒龙造型来源于星空东宫龙宿;流行原因与古代青州地区的青龙崇拜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苏北的洪泽湖盛产螃蟹.有一个传说流传甚广。 说的是,水母娘娘水漫泗州,惊动了东海龙王敖广,敖广随即派旁龙、解虎两员大将前去探明虚实。旁龙、解虎从东海出发,沿长江西进,到泗州一看,城内外已是一片汪洋,成了泽国。旁龙、解虎栽进水中,感觉淡水比海水舒服.于是.就有了在这里生活的念头。一是觉得在淡水中生活舒服,二是因为长期受东海龙王管控,行动不自由,在这里可以逍遥自在,无拘无柬,岂不快哉!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我们的精神?乐观自学和改造环境!是破坏和建设的革命,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看吧!我们永远是微笑年轻;听吧!我们到处有书声歌声;我们的气概如铁石,我们的热血在沸腾!—是大刀阔斧,是火把明星!快快,向上进前,把四周的黑暗冲破,恶魔廓清!什么是我们的精神?乐观自学和改  相似文献   

13.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是又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节日。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内容极其丰富。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中国古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龙头节、青龙节等。很多习俗都与龙有关。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在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不许动剪刀,说是怕剪断了"龙脉"。明清时代还盛行家家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古代文物资料入手,探讨了龙的形象产生的时代,认为龙萌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同时对龙的艺术形象在各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具体分期。并对龙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龙的历史文化学阐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起源于图腾 ,最初是人们对图腾的称谓 ;在龙的概念之下 ,是许许多多不同的动物形象 ,它们是不同集团的图腾物 ;龙是一种人文动物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 ,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6.
2001年,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件金代微型铜龙。这件微小的铜龙系铸造而成,重约12克,出土时完整无损。龙的整体呈波浪状,其造型应属于龙一类。此铜龙,全身长仅4厘米,最宽处1.5厘米,最窄处0.1厘米。龙全身各个部分的尺寸分别为:头部长1.8厘米,最宽处0.8厘米;头顶双角弯曲,长0.8厘米,角尖0.1  相似文献   

17.
孙海云 《神州》2012,(1X):1-1
<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一部自力更生、逆天改命的创业史、奋斗史,在英雄辈出的夏都大地上广为流传;这是一条众志成城、山河让道的团结渠、人工渠,在巍峨险峻的中条峭壁上如龙盘旋;这是一座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群英碑、精神碑,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9.
龙的起源和古吴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解释“龙”之渊源的不乏其人。或说是蛇(蛇图腾);或说是大蜥蜴(蜥蜴图腾);或说它是鳄鱼,而且是我国独有的扬子鳄(鳄图腾)。更有的说它实在是蛇与鳄“混织”而成的一种两栖物,笔者认为上述诸说虽各有所近似,但都还不够精当,现谨刍议如次。 先让我们来看看古籍上是怎样载明的── 第一类:龙,作“宠”、“和”解,如《诗·酌》、《诗·长发》、《诗·蓼萧》中,此一类姑置勿论;  相似文献   

20.
龙生九子之说见于明人著述,如《山堂肆考》云:“龙生子有九种,各有所好。有曰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所刻如狮子头者是也;一说犴能捍守,故狱用之;有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石碑下如大龟者是其形也;有晶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石刻如螭首者是也;有嘲风,平生好险,今屋角上如小狮子者是也;有睚眦,平生好杀人,今刀柄上刻龙形者是也;有螭吻,平生好吞,今屋脊兽形者是也;有蒲牢,平生好鸣,今钟钮是其形也;有囚牛,或云好音;有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下蹲者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